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

作者:树桐

白发苍苍的马富魁,在陇南市的礼县和西和县是一位响当当的民间艺人,他所在的皮影班复兴社已经有了二百年的历史。今天他抄写的正是陇南影子腔的剧本。持续抄写,陆续捐赠,年过七旬的执拗老汉仿效前人,对自己衷心的事业显得热情极高。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1)

陇南影子腔又称“灯调”“影子腔”,是流行于甘肃南部和中部的礼县、西和、康县、武山等十余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支脉发展演变为通渭影子腔等剧种。据民间口述史料,明朝永乐年间就已流行于礼县、西和民间。礼县城关镇贾胡村就一直保存着据说有明永乐年间题记的抄本(近年来遗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曾发现过明万历年间的陇南影子腔抄本的实物。清朝道光、咸丰时人杨鼎为西和稍峪乡复兴班班主并第五代传人,由他亲手抄写了47部陇南影子腔剧本流传至今。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2)

在“亮子”后面,影子腔表演往往由一人分饰多角、半白半唱,曲调以板腔体为主,分上、下音。各种弦乐和打击乐是影子腔表演所需的伴奏乐器,而其讲究在于,这些乐器的使用还要分文场和武场。这种艺人和观众满台吼的方式在影子腔中最为出彩,也意味着故事到了高潮,这种唱法被称作“冒腔”,在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3)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亚雄说:“如果陇南影子腔是京剧西皮调的发源,那就解决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的陇南影子腔下句一定落在宫音上,上句是直音,这个和西皮是一样的。”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4)

二十世纪初,在礼县曾活跃着五六十个影子腔戏班。目前,分布在城关、马河、崖城、石桥、上坪、雷王、祁山等十多个乡镇的16个戏班,仍然坚持在每年春节前后和农闲时节演出,演出范围遍及礼县全县及周边的甘谷、漳县、岷县、武山、秦州、西和等多个县区。影子腔表演在甘肃陇南的大山深处至今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演出简便、形式通俗、花费低廉,不仅填补了山区百姓逢年过节、迎神赛会、酬神还愿和艺术欣赏的种种需要,还将其爱国、孝亲、忠义、勇敢、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深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精神和信仰之中。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5)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宝成认为:“皮影戏的起源应该就在我们这一带,所以从历史悠久的程度以及他保留的现状来讲,我们申报一个遗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陇南影子腔长期以皮影班社在农村进行演唱,因而有“影子不进城”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影子腔开始被搬上戏曲舞台并以真人扮演。从1958年开始,西礼剧团相继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山林大案》和古典戏《碧血西城》、《樊秀才上京》,成为西北地方戏种中一株绚丽的艺术奇葩。由于历史原因,舞台演出的陇南影子腔今天已经很少见了,而皮影戏演出的陇南影子腔则以礼县城关镇贾胡村、崖城镇富坪村及西和县稍峪乡白杨村、马河村等班社最为有名,顽强生存。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6)

如今,礼县16个戏班的老艺人大都年事已高,陇南影子腔艺术传承链开始断裂的危机日益明显。近年来,《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等国家艺术科学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陇南影子腔的学术研究。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第一辑)正式出版,内含多种清代陇南影子腔抄本。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7)

礼县与西和县人民政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在未来五年,分别建成陇南影子腔的传习所,筹划建设陇南影子腔博物馆,成立陇南影子腔研究会,定期举办影子腔培训班,建立陇南影子腔数据库,让影子腔艺术在陇南大地再添新的光彩。

非遗传承人展播

黄河灯阵焦文杰

华阴十大怪老腔(特别关注⑰神秘的陇南影子腔)(8)

焦文杰,生于1971年,张掖市甘州区人。少儿时即跟随父亲焦寿星学艺,1995年正式拜郭玉清为师,主要学习“黄河灯阵”的布阵和组织管理,经过几年的磨练和学习,逐渐成为碱滩镇古城村黄河灯阵民俗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承担着组织《黄河灯阵》活动的主要工作。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河灯阵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343254522@qq.com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