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最好的一段话(华严经是文学和哲学结合得最好的经典)

华严宗起源于《华严经》,那我们先介绍下这本经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华严经最好的一段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华严经最好的一段话(华严经是文学和哲学结合得最好的经典)

华严经最好的一段话

华严宗起源于《华严经》,那我们先介绍下这本经书。

《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直接彰显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因行果德。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亦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譬喻;故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则称为佛华严。

本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其内容广博,思想深邃,蕴含了佛陀的最高智慧。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比如“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是十分经典的佛教比喻,把三千大千世界,纳于一粒微尘,就包含无限智慧。一是一切,一切即一,也是来自华严。再如:“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把心比作莲花出水,日月行空,大现庄严广大之象。 再如:“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这里就提出了修心的重要性,先肯定人的自性,但又否定人的常行,人只有通过努力达到智慧,孟子之性善,王阳明之善性遮蔽理论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等等跨越时空之妙思,让人豁然开朗,瞬间证悟,都极有智慧境界。

《华严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华藏世界,即大莲华中含藏着的微尘数的世界。这里有三位圣者,一是佛智完备、遍一切处的毗卢遮那佛;二是体性周遍、邻于极圣的普贤菩萨;三是明见佛性,具足妙德的文殊师利菩萨。

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载,由龙树菩萨于龙宫中所得下卷。其后,世亲菩萨作《十地经论》以释十地品,但更多佛学家认为《华严经》有百千偈,故称百千经,百千即十万之意。

《华严经》于东晋时初传中土,由东晋佛驮跋陀罗(359—429年)首次翻译成中文,为六十卷华严旧本。八十卷华严为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为华严宗之主经,也是流通最广得版本,但字数浩瀚,接近70万字,读来颇为吃力。后来,唐代般若译四十卷的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6000余字,2015年,笔者曾经在终南山修习普贤本。文辞华妙,撰有心得。

关于此经古来传播的情形,相传佛灭度后,此经在印度曾经隐没,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便将它流传于世。龙树还造出《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解释此经,因此,《华严经》也很可能是龙树所创。

担任笔受的法业法师所著《华严旨归》是最早的《华严经》研究著作。杜顺、智正、智俨等是华严宗的先驱,终南山是华严宗的发祥地。

《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玄旨,直至我国华严宗成立,才充分发扬其真谛奥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