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

近日,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5.18亿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

人类属于脊椎动物,这项研究成果是否意味着,云南虫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1)

寻找人类祖先起源

云南虫被确认为最原始脊椎动物

距今5.18亿年,

云南虫是地球上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意义何在?

2022年7月8日,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团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姜宝玉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上。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2)

在生命演化历程中,脊椎动物的演化是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

地球上的动物经历了从无脊椎脊索再到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人类的祖先就是由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995年,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在距今约5.18亿年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包括云南虫在内的多种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为揭开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之谜提供了珍贵材料。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3)

▲云南虫标本,化石体长3.9厘米

(赵方臣供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云南虫到底是脊索动物,还是脊椎动物?处于进化中的什么位置?科学界一直有所争论。

此次经过中国科学家团队的研究,发现云南虫具有判定为脊椎动物的最重要特征,由此确定它就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4)

赵方臣

成果通讯作者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因为它的软骨细胞的存在,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它的鳃弓,还有它鳃的这种鳃丝形态,还有它形成了七对鳃弓这些特征,我们把它放在脊椎动物。”

云南虫的化石早就有发现,为何在这次的研究中才确定它在演化中的位置?

科研人员介绍,这些得益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不仅能够对化石进行精细扫描,而且能通过三维成像了解化石的内部结构。

针对云南虫分类位置之谜,在常规的形态学研究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本次研究团队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多种现代实验技术手段,从微观解剖学结构着手破解了这一谜题。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5)

▲云南虫化石咽部结构

简单科普一下,在云南虫出现之前,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命体,是脊索动物。不过,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人类却是不同的。

此次研究人员发现,云南虫具有判定为脊椎动物独有的特征,由此确定它就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从而证明云南虫就是人类的“最早祖先”。

也就是说,在距今5.18亿年寒武纪,生活着一群动物,它们身长4厘米左右,身体侧扁,像是蠕动的虫子,在历经自然变迁、时序更迭后,这群拇指大小的“虫”,经过多次演化,最终成为了如今骨骼分明、身形纤长的人类

不得不说,人类的诞生真的是一场奇迹。

我国化石宝库

诞生又一位“超级明星”

我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关于人类起源的终极问题,自19世纪中叶达尔文抛出进化论的观点后,科学家们在这条道路上持续不断潜心探索,尝试追溯生命起源的奥义。

在我国云南澄江,有一片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关于人类最早起源的秘密,就藏在这里,云南虫也正是发现于此。

澄江动物群

1984年7月,时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的侯先光,在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这一化石群。

澄江生物群的物种非常丰富,现已发现250多个物种,涵盖近18个动物门,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6)

▲澄江化石库展厅

澄江动物群是探讨寒武纪大爆发的独特窗口!它生动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及各门类动物的生态和原始特征,而这些生活在5.3亿年前的生物,给以后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生命的蓝图。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凭借丰富的科考发现和研究成果,在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3个世界遗产。这也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

在澄江动物群

中科院南古所

还有这些研究成果

首次发现威瓦西亚虫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7)

201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剑桥大学合作,在澄江动物群(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中发现了稀有的威瓦西亚虫化石

此前,这类化石最早发现在寒武纪中期加拿大布尔基斯页岩动物群地层中,这次发现代表了这类动物最早的化石纪录

揭开软舌螺“身世之谜”

软舌螺是寒武纪时期众多海洋动物的“主食”之一,它在寒武纪相关地层中随处可见。

不过,自1840年软舌螺第一次被命名之后,近200年来,古生物学家却始终无法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类动物。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8)

▲大量软舌螺壳体共同保存

直到2018年,这个谜题终于被解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课题组的孙海静博士后和赵方臣研究员与英国杜伦大学Martin Smith博士等人合作,在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具有肉茎结构的软舌螺动物新物种——“云南肉茎螺(Pedunculotheca diania)”,并对此开展了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表明软舌螺动物与腕足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麒麟虾为进化论再添实锤

2020年,英国《自然》杂志最新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长相奇异的“章氏麒麟虾”化石

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出,破解“寒武纪大爆发”之谜的方法,即科学家需要找到动物门类起源的过渡型祖先化石。

由朱茂炎研究员主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化石——“章氏麒麟虾”。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9)

▲化石标本。

本次发现的“章氏麒麟虾”化石中,

最小的如同虾米般,最大的长达7cm。

之所以称为“麒麟虾”,是因为它如同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四不像”瑞兽——麒麟一般,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世界上最早的虫类(距今5.18亿年人类或由这种)(10)

▲“麒麟虾”化石

(曾晗供图)

“麒麟虾”是虾形,长有五只眼睛,拥有当时海洋中巨型捕食型动物“奇虾”的“大钳子”,以及我们现在熟知的节肢动物(如无处不在的蚊、虫、虾、蟹)的多种特征。

研究团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麒麟虾”化石研究结果表明,“麒麟虾”代表了达尔文进化论预言的重要过渡化石,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给生物进化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化石证据。

撰稿:原玲 制图:孙文杰

编辑:刘清凝

执行主编:冯薇 主编:梁娜

部分内容来源:中科院南古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