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1)

现代城市生活,在超市和便利店最常买的是食物,甚至有时还会去这里解决一餐。包装食物成为提高效率的一种解决之道。

可是你每次都会看购买的到底是什么嘛?

我们举个例子来测试一下:

这里四款酸奶,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个?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2)

我们看到它们正面的名称,和标签。

再看看后面的?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3)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正面的都觉得能看懂,看背面的一脸懵逼,这也是厂家希望达到的效果,哈哈哈。

买食物为什么要看营养成分表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身体也没生病,也不需要减肥,选自己喜欢吃的就好了,干嘛那么费心。厂家就是用这种心理,把他需要我们知道的讯息印的大大的在表面,让我们觉得,吃了这个东西就能美颜,就能瘦身,有神奇功效。

事实上食物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身材,和我们整体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比方说,食物决定了我们会不会过敏,我们的情绪激动还是消沉,最直观的是,决定了我们下午两三点会不会觉得精神困倦影响工作效率。

那么从手边的食物营养表开始,读懂营养表,选对食物,吃对的食物,不仅是不得病,还可以提升整体的健康状态。

我简要的再说一下:会选择食物,选择对的食物

  • 保持颜值和身材,要会看食物营养表

  •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效率的工作,要学会看食物营养表

  • 要不花冤枉钱,没有选择障碍,学会看食物营养表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智慧饮食,我能决定我吃的是什么,我吃的食物对我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要学会看食物营养表。

那什么是食物营养表呢?

所有的包装食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方形的表格,里面标注了这个食物的成分,一般又这样几种必需标注的信息:单位,每100克含多少成分,NRV,是说这个成分占每天所需的比例。

  • 成分: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钠,这是国家规定必需标注的。

  • 反式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等,这是自愿标注的。

  • 食物的生产日期,保持条件,保质期

  • 配料表。

  •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4)

那么这个怎么看呢?

以这个食物成分表举例: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5)

每100克希腊酸奶,有249千焦耳,约60千卡的能量。合每日建议3%的能量需求。

8.7克的蛋白质,合每日15%的蛋白质需求。

食品配料:脱脂牛奶、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

分析一下,这是一个典型的低能量优质蛋白质食物,非常合适瘦身减肥食用。全部的配方只有脱脂牛奶的2种乳酸菌。

“NRV%”是什么呢?

NRV%"简单的说就是指每100g(毫升)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占人体一天所需营养素的百分比。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自己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是否达标或超标。

能量

总能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产能营养素的能量总和,食物的能量为我们保证了基础的生命活动、和日常运动所需的动力。

我国营养成分表中默认热量单位为千焦(kJ)。

蛋白质

蛋白质作为人体必要的营养素,在牛奶、酸奶及奶酪等乳制品、肉类制品中,含量都很突出。蛋白质在营养成分表中,也可以作为判断食物好坏的标准。 例如,国家标准规定:全脂或低脂牛奶,蛋白质不应低于2.9%。

也就是说,在营养成分表中,每100ml全脂或低脂牛奶,蛋白质的含量不应低于2.9g。比如说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早餐奶”为例,每100g这款早餐奶的蛋白质含量只有 4%,即2.4g。最多能算是调制乳,而非纯牛奶。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6)

而国家规定的,高蛋白质食物,蛋白质含量应在6%以上,因此我们就知道,无论一个牛奶的广告怎么宣传它蛋白质含量高,也不能称为高蛋白质食物。它最多就是比别的牛奶高出那么一点点而已。

脂肪

首先要明确一点,脂肪并非完全有害,必要的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把握好量才是关键。食品中常见的脂肪来源除了坚果类、食用油、油炸类以外,隐形的脂肪是我们的盲点如最常见的沙拉酱,蛋黄酱。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一般来讲,配料表中,小麦粉、玉米淀粉靠前的食品,在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更高。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营养标签政策,并没有强制要求将糖含量独立标明,所以有些富含白砂糖或果葡糖浆等添加糖的食品,虽然没有单独标示糖含量,但从碳水化合物含量就能看出,它的含糖量很高。

近年来,「添加糖」越发受到重视。专家认为,食品中过多添加糖的危害,甚至超过了脂肪

尤其要注意白砂糖、果葡糖浆等添加糖,如果它们出现在配料表前3位,就说明碳水化合物总量是偏高的。

如,某“0脂肪乳酸菌饮品”,配料中虽然没有「小麦粉」,但过多的白砂糖果葡糖浆,也会让一整瓶饮料的碳水含量升高。

(下次别再被骗啦)

核心营养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钠了。大多数人如今都对做饭时候少加盐是有意识的,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包装食品中的盐含量。例如话梅,女生零嘴时间的最爱啊。如果你留心看一眼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每 100g 的话梅含有 2512mg 钠,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感觉?再看一眼 NRV%,钠的 NRV% 高达126%,也就是说今天如果你吃了100g这种话梅,那你今天真的真的不用再吃盐了...

还有方便面,面饼和调料包的总钠含量,也是爆表…

营养标签小花招,不要中枪哦~

除了上面的基础小知识外,还要记得一点:

食物的营养标签可不是完全一样的哦,很多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好卖,会做点想蒙骗大家的小花招

花招1

能量单位不同,能量值翻4倍!

首先,不同食品的热量单位并不一定就相同,一般,能量是用kJ为单位的,但也有用Kcal作单位的,有些商家为了让食品热量比较低,会以大卡为单位,可是事实上,每1大卡的热量相当于是4.2千焦左右呢!

比如下面这张营养成分表,能量标识的是500,但是仔细一看,500后面跟着的单位是Kcal,如果换算成kJ,就是2000kJ ,差不多是4碗米饭的热量了。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7)

花招2

看似热量低,实际热量爆表!

很多高热量零食,比如薯片、饼干等,为了让热量和脂肪量看上去更低,并不是以每 100g 为单位,而是以每小份做单位的。

所以虽然标识的热量变低了,只要稍微换算一下,就会发现热量、脂肪含量远远超标!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8)

上面这张图里的能量是555kJ,看上去并不是很高吧,但这只是一份25克的热量,换算成常见的每100克,能量就是2220kJ,足足比原来高了300%,

粗心的童鞋可能一吃就容易吃多了……

花招3

配料表里藏了更多猫腻

除了营养成分表,配料表也是相当有价值的食品信息。

我国法律规定,食品配料表必须如实记录食品的真实成分。所以,如果你不想吃有太多添加剂的食品,看一眼标签就一目了然啦~

每个食物标签上列出的各种成分,是必须要按照比例成分从高到低排列的,也就是说,含量越高的成分排的越靠前,这样,就可以通过配料表,知道吃进肚子里的到底是什么。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9)

比如上面这张图里的配料表,这款薯片的主要成分是马铃薯,所以排在第1名,植物油则是用得第2多的配料,剩下一堆根本看不明白的化学名称,就是食品添加剂啦。

花招4

无糖、脱脂、低热量、0反式脂肪

现在还有很多食品,会有一些食物标签,如无糖、低糖、脱脂、0反式脂肪等等。

无糖:100g固体或100ml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高于0.5g

低糖:100g固体或100ml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高于5g

脱脂:脱脂的乳品脂肪含量一般是在1%以下

0反式脂肪:每100克产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g

不仅如此,为了改善口感,食品商家一般还会做这些小手脚:

无糖和低糖的食品,很可能脂肪含量比较高,例如全麦饼干,无糖饼干

脱脂的食品则可能会添加大量糖分

食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吃的到底是什么)(10)

而当某种食品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时,只能说明,商家所用氢化植物油中,反式脂肪含量很少。但与此同时会用棕榈油、动物油脂等来代替。无论是氢化得比较完全的植物油还是棕榈油,都属于饱和程度非常高的油脂。即便没有了反式脂肪的困扰,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保持健康体重也是负贡献。

加工食品中的氢化植物油,是反式脂肪酸产生的主要来源。

无论食品包装袋上标不标示,在配料表中隐藏反式脂肪酸暗示语有:

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精炼棕榈油、精炼植物油、精炼食用植物油、代可可脂、食用氢化油、精炼菜籽油、氢化大豆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油、植脂末、人造黄油、起酥油、植物奶油、氢化菜油、固体菜油、酥油、人造酥油。

说了那么多,大家能判断开篇的选择题了嘛?

当当当。。。。。

看配料表

对于酸奶来说,最基础的原料应该是牛奶乳酸菌,所以在配料表中,排列靠前的也应该是生牛乳乳酸菌。

A的配料表中水是第一位,并不能被称为酸奶。酸奶在发酵过程中由于乳酸菌的加入,会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口感偏酸。但大部商家为了保证口感,会额外添加大量的糖,所以C比B要值得选择。

看营养成分表

当然对于酸奶还有一个更方便的小技巧,就是直接看营养成分表的蛋白质含量,根据我国发酵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的蛋白质含量必须不低于 2.9%风味发酵乳的蛋白质含量必须不低于 2.3%蛋白质含量低于 2.3%,即为乳酸菌饮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酸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