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

你肯定听过《鸿雁》这首歌。2005年,这首歌一出现就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很多人单曲循环的歌曲。我们学校考古专业主攻北方,系里的老师也有很多内蒙人,平时系里聚餐,或者是下工地搞发掘的时候聚会,这首《鸿雁》都是大家表演的压轴曲目。听师兄师姐说,他们那会就是如此。

“天苍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这样的歌词,民族风格的配乐,再加上呼斯楞温柔且有力的演唱让听到它的人可以迅速共情,想到自己的家乡或者亲人。

现在有个说法叫做“歌红剧不红”。《鸿雁》这首歌就有点这个意思,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08年央视电视剧频道《东归英雄传》这部电视剧的片尾曲。如果了解了这部电视剧的剧情,《鸿雁》这首歌会更加触动你。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

《东归英雄传》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一部古装电视剧。主演是马景涛、宁静和斯琴高娃。它所对应的事件,可以说是200多年前的“万里归途”。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2)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西部卫拉特蒙古四大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400多年前,他们在新疆天山以北的牧场(今新疆塔城西北)游牧而居。这个时期同属于卫拉特蒙古四大部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控制天山南北的牧场,土尔扈特部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差不多在明末(1630年左右)在和首领鄂尔勒克带领下开始向西迁徙,跨过乌拉尔河、到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北部的里海大草原后,整个部族停留,在此建立汗国。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3)

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依然和同卫拉特蒙古其他三部保持密切的关系,且加上其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和清廷也有不错的关系。尤其是第四代汗王阿玉奇,他积极维持和清廷的直接联系,甚至在1696年派兵千骑,不远万里,帮助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又于1710年派人前往京城觐见康熙帝,整个路途单程花费约两年时间。康熙皇帝很是感动,还派使团前去慰问。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4)

故宫藏《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土尔扈特刚西迁时,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形成才十几年(1613年罗曼诺夫成为沙皇),势力薄弱。水草丰美、无强敌环伺,土尔扈特部的确过了几十年比较舒坦的日子。阿玉奇汗在位时,土尔扈特部实力达到顶峰。阿玉奇汗去世后,为了争权,部族内乱频发,实力减弱。再加上沙俄势力扩大,土尔扈特部的生存变得困难。

  • 第一:生存空间变小。

放牧是土尔扈特部赖以生存的基础,充足的草场是游牧经济的保障。18世纪初,农奴制随着俄国势力扩张影响到更多区域,很多农奴因被压榨逃到“边疆”伏尔加河流域垦荒。另外,沙俄也不断向这里移民,还会用建葡萄园等措施开发伏尔加河流域,增加收入。牧场的缩小影响了大台吉(古代蒙古贵族的称呼)们的利益, 也让普通牧民生活条件的恶化 。

  • 第二:贸易丧失主动权。

里海位于亚欧交界处。土尔扈特部西迁到里海大草原后,贸易成为了重要的收入补充。他们最主要的商品就是马、牛、羊等牲畜及其毛皮,以此来换取农产品、生活用品,甚至是贵族喜欢的奢侈品。他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就是俄国。最初,俄国也很重视同土尔扈特部的贸易,但随着俄国势力增强,土尔扈特部失去了贸易的主动权。尤其是18 世纪40 年代左右,俄国想要土尔扈特部完全臣服,不断通过贸易去限制土尔扈特部发展。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5)

叶卡捷琳娜

  • 第三:青壮男丁因为战争不断减少

野心不断膨胀的沙俄需要更多的军队去攻城略地,他们非常喜欢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土尔扈特汗国需要不断向沙俄提供骑兵、跟随其征战,以换取其在此地的生存空间及贸易机会。比如,1756 年, 为了准备与普鲁士作战, 俄国政府命令土尔扈特汗国派4000骑兵 ,每人准备两匹马。沙俄需要的骑兵不断增多,土尔扈特汗国实力不断变弱,到渥巴锡汗(阿玉奇汗曾孙)在位时期,矛盾到达顶点。

1768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再次爆发战争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命令渥巴锡征招两万土尔扈特骑兵,并要求非骑兵的土尔扈特人参加对库班人的战斗。成为压垮汗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汗庭上层经过博弈,决定离开伏尔加河流域。渥巴锡作为汗王于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农历十二月,和公历换算为1771年初),带领十七万人踏上东归之路。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6)

去时是“风吹早低现牛羊”“今夜不醉不还”的酣畅,那归途就是“天苍茫、雁何往”的悲凉。从一定程度来说,土尔扈特东归和电影《万里归途》有点像,但难度却要大很多。核心来说就是沙俄方面的阻拦和清廷的怀疑。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7)

土尔扈特部男子铁头盔

  • 第一:俄国传递假消息

为了不让沙俄知道,或者说尽可能晚地知道部族东归的消息,土尔扈特部在出发前并没有消息给清廷,所以他们的前路并不明朗。在清朝的角度想想,一个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年的部族,带着十几万人过来,是敌是友很难判断。即使如此,土尔扈特部还是以一种非常决绝的态度踏上了这条路。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8)

渥巴锡进贡给乾隆皇上的刀

即使尽量的保密,在出行时还是被沙俄知道。在土尔扈特部出发一个月后清廷收到了俄国传来的文书。文书的大概意思是:“之前你们清朝和准噶尔打仗,准噶尔战败后有不少人归附我们俄国,我们俄国很好的安置了他们,但去年十二月(农历)他们叛逃朝你们这边来了,希望你们提高警惕,如果这批人真到了你们境内,希望你们遣返这批人。”

乾隆在这个假消息的基础上首先是觉得从俄国逃出来肯定是在那边过得不好了,针对这批人怎么办,乾隆做出了三种假设,并给每种假设都提了处理意见。第一就是他们是真心想回来,那就不计前嫌好好安置;第二就是若是他们不进入我们领土,就不用管;第三就是他们如果想归顺,但俄国阻挠,那我们要“以理抗议”。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9)

乾隆墨玉《十全老人宝说册》

  • 第二:中途截击

清廷在收到俄国文书后派人去了解消息真伪。他们从来往东西做生意的哈萨克商人了解到,离开俄国的不是逃亡出去的准噶尔部而是土尔扈特部。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0)

土尔扈特部首领印章

另外一方面,俄国不会放任土尔扈特部东归,不仅自己派军队进行截击另外一方面,还施压让沿途的部族拦住土尔扈特部。比如说渥巴锡他们行进到哈萨克汗国的时候,就受到了截击,损失惨重,甚至被迫得绕路而行。哈萨克汗国还给清廷传递文书,大意是:“以渥巴锡、舍楞为首的土尔扈特部族的约9万人从俄国出逃,到我地盘杀我部众、抢我牲畜,要是让他们再往东不知道还会干什么,希望大清皇帝可以派兵出击,如果需要,哈萨克汗国愿意出兵辅助大清。”

哈萨克汗国的这个文书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受害者,把土尔扈特部塑造成了一个野蛮、恶劣的反叛形象,尤其文中提到了舍楞,希望更加激起清廷的怀疑和怒火。

舍楞祖上属于土尔扈特部,但在西迁的时候并没有跟着一起走,而是转投了准噶尔部,成为了准噶尔部的台吉,在清廷对准噶尔的战役中,舍楞拒绝投降,逃到了俄国,也许是在国外过的并不好,也许是思念家乡,舍楞也成为了土尔扈特东归大军中的一员。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1)

渥巴锡进贡给乾隆皇上的刀柄细节

但收到这个文书的乾隆皇上并没有顺着哈萨克汗国的思路行事。

乾隆在谕旨中说:“我大圣皇帝,凡天下外藩之众,倘若诚心投降,皆同样施恩抚爱。譬如,尔等哈萨克,因恭顺归附之故,数年屡施重恩”。

乾隆的意思是外藩只要愿意归顺大清,都欢迎,你们哈萨克也是因为对我们恭顺,才对你们好,不然就要翻脸了。乾隆还说土尔扈特部携老幼远道而来本就不容易,你们还攻打他们,他们要回归大清,就是我们国家的人,你们截击、占他们便宜我是会算账的。

不得不说,乾隆皇上确实有着作为“上国”的绝对自信。当时也有很多大臣认为土尔扈特部族中有像舍楞这种曾背叛清廷之人,他们的目的不明,但乾隆帝却给出了“伊等来投为九分,怀疑一分”的论断,主张好好接纳土尔扈特部。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2)

故宫藏青玉《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五月二十六日,土尔扈特部第一批人到达察林河畔(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恰伦河),声称东来就是为了归顺清朝。这个时候,清廷才正式确认了土尔扈特部的动机。之后加紧筹备在新疆伊犁的安置事宜,并正式并派人前往哈萨克汗国传谕,令其停止攻掠,为土尔扈特部后续人放行。另外,也和俄国交涉土尔扈特部的归属、为东归提供保障。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3)

故宫藏青玉《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土尔扈特部在冬天出发,徒步穿越河流、峡谷、草原、沙漠,从出发时的17万人,到伊犁后只剩不到七万人,且境况非常糟糕。

清廷派去接应的大臣在信中写到:“沿途看土尔扈特情形,甚是疲惫,衣不遮体,帐无一顶,露宿原野,其幼童尤为可怜。我虽面饬首领等勿过勉强,然又为断粮所焦虑”。

面对这种情况,不仅清廷拨款拨粮,根据《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古等地也为土尔扈特部捐赠了不少马匹、帐篷、棉布、毛皮等物资。

即使是这样,土尔扈特部回归后依然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捐赠的物资要不够支撑一个部族到第二年正式投入生产,而且部族中不少人感染天花,挺过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渥巴锡的母亲、儿子都因天花丧命。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4)

渥巴锡肖像

对清朝来说,土尔扈特的回归意味着:“自斯凡属蒙古之族,无不为我大清国之臣”。所以清廷很重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希望部族能够长期好好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第一:解决长久生计

清廷除了为他们找寻合适的牧场,还将屯田模式推广到土尔扈特部,希望半农半牧的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 第二:做好后续管理

清廷将管理蒙古诸部的措施移植过来,对渥巴锡等首领进行分封授爵,并明确继承制度;又给他们制定朝觐章程,既保证定期往来,也表示向清朝臣服。

回归后,渥巴锡也积极为部族争取更好的生活空间。为了让部族人有更好的牧场,他不断向乾隆皇帝上书,经过三年的时间,族人终于全部安顿妥当,乾隆甚至还让一部分人迁居到水草非常丰美的珠勒都斯草原(今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是中国的第二大草原),他们的后裔至今还在这里生活。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5)

巴音布鲁克草原

《鸿雁》作为《东归英雄传》的片尾曲,道尽土尔扈特部对家的思念。十几万人的“万里归途”,历尽艰辛,只为感受家乡草原的春意。

渥巴锡汗在族人安顿好的第二年(1775年)就去世了,年仅32岁。渥巴锡18岁(1761年)继任汗位。那时候的土尔扈特部内部有不少人觊觎权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外部有俄国不断增加的赋税等压力。在这样的境况下,年轻的渥巴锡力排众议、带领部族东归。一路上为部族披荆斩棘,回归后为部族生存奔走,称一句“东归英雄”毫不为过。

下图请横屏欣赏!新疆画家林岱《东归英雄图》!

鸿雁是说额尔古纳河吗(歌曲鸿雁背后的故事)(16)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