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山城抗日战争老电影(重温胶东抗战老电影三进山城)

今天是抗战胜利74周年纪念日,本文的主题就与此有关。胶东半岛是抗战老区,这一点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尤其是一些黑白老电影里,其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上映的《三进山城》,是知名度较高的一部。

《三进山城》改编自军旅作家赛时礼的文学作品,内容讲述的是,抗战期间日军对我胶东牙山根据地进行秋季扫荡,我军派出一支小部队跳到外线作战,在当地干群的配合掩护下,三进敌占区的齐阳城,痛击城内敌军,最终牵制扫荡敌军撤退,赢得反扫荡胜利。

三进山城抗日战争老电影(重温胶东抗战老电影三进山城)(1)

(三进山城剧照,远处就是艾山)

相信中年以上的胶东人,对这部电影应该很熟悉,很多人不仅儿时在自己村的“大场”上看过,上学的时候也很有可能还写过观后感,即便过去多年,也应该能记得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和桥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变的是对电影的喜爱,变化的是看电影的感受。很多人小时候看的是热闹,年纪大了之后看的是情怀。

说到热闹,这部电影虽然也是抗战主旋律电影,但编剧是根据自身战斗经历改编,导演也严谨追求细节,并且当时距离抗战胜利不过二十多年,场景重现起来,就显得真实很多,尤其是战斗场景,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受制于当时的拍摄条件,外景场面虽然略显简陋,但人物对手戏表演上,老演员们都入木三分。

三进山城抗日战争老电影(重温胶东抗战老电影三进山城)(2)

(图为电影中的艾山远景)

说到情怀,因为这部戏的背景发生在胶东半岛,外景的一部分也在胶东拍摄,再加上编剧作者赛时礼本身就是胶东人,使得胶东的观众在看电影视有很强的代入感,尤其是身在外地,再看这部电影,感觉十分亲切。那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电影中的胶东元素。

三进山城抗日战争老电影(重温胶东抗战老电影三进山城)(3)

(图为从蓬莱市村里集镇大柱村看艾山的情景,轮廓基本一致)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赛时礼。胶东赛姓,源于明代靖海卫,当时赛纳调任靖海卫镇抚,赛姓就此落户。就分布而言,文登、荣成境内赛姓较多。赛时礼的老家,就在文登。

过去人们起名都有统一的辈分用字,清末民初文登赛姓定下的辈分用字是“天道时自序,宗世本恒昌”,赛时礼为“时”字辈。

明代设立靖海卫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倭寇,赛姓祖先因抗倭而来到胶东,数百年后,赛姓后人们又做起同样的事业。抗战期间,赛时礼投身军旅,作战英勇,立下不少战功,但不幸在战斗中负伤,行动和视力都受到影响。不过他不屈不饶,开始投身创作,写出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三进山城》就是其中之一。

三进山城抗日战争老电影(重温胶东抗战老电影三进山城)(4)

(牙山风光)

除了作者之外,电影台词中的很多地名,都是胶东半岛上真实的地方,比如牙山、烟台和青岛,只不过最主要的地名—齐阳,是从栖霞演化而来。栖霞为何化名为“齐阳”?暂时没有见到权威的介绍,根据个人推测,齐既指代齐鲁(山东),又与栖霞的栖谐音;阳要么是借鉴了栖霞古称阳疃镇的首字,要么是从莱阳、海阳中获得的灵感,是一种组合式的化名。

还有就是电影拍摄的外景。《三进山城》中,有两个地标建筑,一个是山,一个是城。关于此二者的具体地点,胶东民间流传很多版本的猜测,其中的山,很多人说是牙山(电影台词也的确说是牙山);其中的城门,有人说是老栖霞县城,有人说是老福山县城,还有人说是老蓬莱县城。

三进山城抗日战争老电影(重温胶东抗战老电影三进山城)(5)

(艾山风光)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不太准确。电影中的山,的确在胶东半岛,不过是艾山,而不是牙山。艾山和牙山,同样是胶东名山,前者位于栖霞蓬莱交界处,后者位于栖霞东南部。两者的海拔高度都超过了800米,艾山略高一些。从形状上看,两者的确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主峰在中间,两侧各有一处山头,都有点像牙齿,只不过牙山的“三颗牙”更尖锐一些。在电影上匆匆一看,认错也可理解。

艾山是栖霞和蓬莱的界山,在两者境内的视角正好相反(两侧偏峰的顺序)。从电影里的视角来看,镜头是从蓬莱一侧拍摄的。而相关资料也可以作为佐证,比如蓬莱史志资料和村里集镇的介绍资料,也都提及《三进山城》在此取过景。

山是艾山,那城门又是哪里的呢?其实,城门取景是在辽西的兴城,而非胶东。这也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山的取景在蓬莱而不在栖霞。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摄制组带着设备在两地之间奔波,牙山位于胶东腹地,交通不太方便,而蓬莱就在海滨,从东北乘船运送人员设备,比较方便一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