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是记录谁的(列传究竟是什么)

“列传”究竟是什么?写这篇文章前,读了一遍《游侠列传》,没什么目的,只是想看看司马迁笔下古早的尚义任侠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列传是记录谁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列传是记录谁的(列传究竟是什么)

列传是记录谁的

“列传”究竟是什么?

写这篇文章前,读了一遍《游侠列传》,没什么目的,只是想看看司马迁笔下古早的尚义任侠者。

“知道什么是列传吗?”“什么叫列传懂不?”“先把列传搞明白……”自从写《徐云列传》,就不断有人跳出来教训我,气势汹汹带着兴师问罪的劲头。这已经是和气的了,更有恶语相向者,说的话写进文章估计过不了审——这种已经被我拉黑了。

我称这些人为键盘手,“侠”这个字还是要留给太史公笔下的游侠。

那么,今天就来回应一下这些键盘手,论一论“列传”究竟是什么。

列传源于《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简而言之,列传是某一方面表现优异的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传记类别有三:本纪、世家、列传。以记录的群体而分。

“本纪”:记载帝王,惟项羽例外。

“世家”:记世袭王侯、封国、将相,以及关乎历史的重要人物,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列传”:本纪、世家之外各领域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

因为出自《史记》,就说到了键盘手集中喷的点:列传是写给过世之人的。

真是这样吗?

《史记》所写多是前人,那是因为司马迁是在修史。修史和传记不能一概而论。传记是修史的一种形式。古代的史书,有国别体,有编年体,司马迁创立纪传体。“纪传”就是“本纪”和“列传”的统称。

《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 ”《报任安书》中写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有些人觉得修史就是把前人的事迹翻出来写写。而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写自上古轩辕至他生活时代的一部通史。这才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初衷。

很多人都有一种历史终结的幻觉,下意识地把当下和历史割裂开来。好像历史已经终结,当下的时代跟历史无关。这是一种短视的历史观。事实上,历史从未终结过,每个人都活在历史中。只是经过时光大浪淘沙之后,有的人会留下印记,有的人会被抹掉。

《史记》中有没有写当时在世之人?

《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就写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太史公自序》前半部分,就是司马迁自己的世家列传。古代史官地位很低,司马迁却不看轻自己,不入世家不入列传,写进自序中。

司马迁也写了当朝的汉武帝,名为《今上本纪》。《三国志·王肃字子雍》记载:“汉武帝闻司马迁著《史记》,于是取孝景及自己本纪览之,看后大怒,削而投之。”那是因为司马迁秉笔直书,写了汉武帝不想看到的内容。但《史记·封禅书》中仍记载了大量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后人根据《封禅书》,补作《孝武本纪》。

在司马迁修史的规则中,纪传没有写前人或今人的限制。只是因为要追溯历史,所以大多是前人。若以键盘手们的意见,太史公斗胆写汉武帝,把他们所有人的脑袋加起来送过去也不够砍。

聂石樵先生在《司马迁论稿》中写道:“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是《史记》。”

一句话,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是《史记》。

而《史记》的名篇,大都在列传,《刺客列传》更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汉代散文以汉赋为主,铺张华丽,极尽堆砌之能事。在这样的语境中,司马迁开创了一种简洁质朴的叙事文体。为后世的传记散文建立了母本。以至于到后来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引领的古文运动,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也都是旨在学习先秦两汉散文,其中就包括司马迁建立的叙事文体。

这样一种有生命力的文体。就因为司马迁修史,被宵小之辈讹传作只能写过世之人。更有人说什么活人不立传,死后盖棺定论这种迂腐至极的话。是读书读傻了还是脑子本就混沌,不得而知。同样不得而知的是,究竟是多愚蠢的人,才会把这种论调奉为圭臬,进而趾高气扬地对别人口诛笔伐。

古代的史书,只为当权者而作,不写平民百姓。到了司马迁,打破传统,以传记入史,且三教九流士农工商,乃至以武乱禁的刺客游侠,皆可入传,成就不朽篇章。《史记》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落笔,约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成书。司马迁生于约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卒年不可考。很遗憾,这个述往事,思来者,写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将其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人,生卒年却难考证。对此,那些认为司马迁的文体只能写过世之人的键盘手,不知作何感想?

如今,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二十二年,有些人非但没有两千年前的古人开明。反而愈加腐朽、古板。得一点道听途说的传言,便夹枪带棒四处打压别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这些人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我一直在说司马迁,键盘手们可能已经忘了开始的问题,跳出来叫嚣:你以为你真的在写史呀?

回忆一下,我是在解释“列传”这个名字。

我当然不是在写史,《徐云列传》也不完全是传记,我只是喜欢“列传”这个名称和司马迁的文体,借用一下。我写的也不是纯正的文言文,一来水平有限,二来纯粹的文言确实不易懂,读者会很少。我不执着是不是文言文,最好的文言文已经有了,再劳神费力也写不过人家。

我从去年冬天徐云准备进藏时看他的视频,觉得可以做一点二次创作。 顺手用了《史记》中的名字,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想法,被键盘手跳出来横加指责。传统文化中好的事物,就应该拿来用,让它们有更多的流转空间。好过永远摆在那里,当作一种不可企及的敬畏供着,然后被无知之徒以讹传讹,不是吗?

知识首先是用来做建设的,零散的知识要为整体的认知服务。就像绘画,绘画中任何一个知识点,最终都是为整体的画面服务。如果觉得我写得有问题,从整体的认知和观念上去批评,只要说得在理,我都是能接受的,之前有网友提过这方面的意见,我很感谢。

以为掌握了一点概念就挟之以自重,进而压制别人。且不说有的人连概念都没搞清楚,即便搞清楚了,做这样的事,也没多大出息。

还有人说我在捧徐云,就像也有人说我蹭徐云热度。以徐云现在的热度,不需要我来捧。我没有鼓吹什么,只是记录他的经历,有时会加入一点虚构,也都能看出来,我的评论也很克制,基本对得上徐云的表现。于是又有人说我在记流水账——真是让人沮丧,你永远无法满足键盘手们的意见。

总结一下,我冒昧借用了《史记》中的名称,我写的不是纯正的古文,更不可能及得上太史公的高度和标准。只是觉得“列传”的名字简洁有力量,就用了。没用“游记”之类的名称,纯属个人喜好。键盘手就是要教训人,也是他们的自由。但我想,司马迁不会在意的。因为,司马迁才不像那些网络执键者那样,狭隘、偏执、迂腐、无知、自以为是,而且好为人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