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1)

在中国宋代文学史上,能作诗,善写文,画画书法称之为一绝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奇才,他的奇有三点:好吃、好学、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时运不济,好碰壁。

爱碰壁的苏轼向来对自己的处境悲从心来却也无可奈何。寄情山水,陶冶性情,辗转多地,他依然不改本性。于官场他摸石头过河,自身难保也要一展抱负;于写文作诗他有追求,自成一体。

在备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来说,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上加难,然而这个豪放的文人,他做到了。苏轼的写法自成一体,他的文让你看完长吁短叹却并不悲观。他的文如其人,于磨难中焕发勃勃生机,让我们在读的时候学会自省。

读苏轼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很多著作,每本书都是苏轼,每本书却也是不一样的苏轼。就比如在钟叔河的这本《念楼学短》里,就有收录苏轼的不少文章。苏轼的文我们常见的都是如《赤壁赋》等赋体的论文,文章字数较多,然而你肯定没见过这样的苏轼,百字文写的也是有趣、有料。

毋庸置疑,《念楼学短》当得起有个性,有料还有思想这个称赞。这本书的个性之处就在于短,不论是选材之广泛,还是内容之简短,亦或者翻译与评语之精彩都能让我们看到苏轼的非凡和平凡。

《念楼学短》这本书精选了530篇经典文言文,横跨53项主题,从《孔子》到《庄子》从春秋战国到明末清初,书中涉及多部著作和许多诗词作家的作品。可以说这本书收录众多名作,其形似《古文观止》,其意则更为简炼。

这本书读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却又让人欲罢不能,汇集多个名家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在名人的文言文的魅力之下学其短,掌握汉字的精髓,学会写作。

谈起写作,这本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对象,然而这之中唯独苏轼,确是离我们最近的人物,因为他的生活观念是现代人追求的,有闲而懂闲,他总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看这本《念楼学短》,让我们来通过书中的文章破解苏轼的神奇之处。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2)

一、苏轼谈写作:文思而泉涌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自评文》

若谈起写作,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第一人绝对是私货甚多,而他本人也是写过不少关于写作的文章,这篇收录在《念楼学短》中的《自评文》一文,绝对可以说是一篇谈写作的佳作。

首先这篇文章能被钟叔河收录在《念楼学短》这本书里,其一是它够简短;其二是内容新颖独特;其三就是它能给读者启发,对写作一道大有裨益。

现代社会,谈写作的书籍文章很多,然而不论谁的思想相比起苏轼来说那都是小巫见大巫。苏轼对于写作是真爱,这种爱不因时间、地点以及任何事情所影响,相反这种种的遭遇让他的写作功底越发见长。

可以说苏轼的写作作品中,真正的名篇都是其遭受各种压力和困境之时写出,只有在那时,他的写作才能文思而泉涌。这就如他的的名作《赤壁赋》,这篇文章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写作手法还有他的意境,这种意境是一个人急需要吐槽,迫切想要与人共享的私秘。

苏轼的很多文章其意境高远就在于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将古代人的含蓄、委婉、以及种种的情绪藏于字里行间,情不外露,谜题皆于文中,懂即为知音,不懂只观表象即可。

苏轼写文大多都是随意而之,只要写就能找到出口,其体内之灵感就如喷涌之泉水,一泻千里,就如他所形容“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3)

二、苏轼论读书: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作为大文豪,他写的一手好文,读书也是学富五车。在所读书中,他对陶渊明的诗文尤为喜爱。

苏轼读陶诗,读至尽兴,为陶诗写过短文,此短文名曰《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这篇短文在《念楼学短》这本书里也有收录,内容如下: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苏轼读陶诗是真爱,他每日只读一篇,只为了尽情体会到陶诗的真意,懂其道,解其意,而且好书他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总不想快速读完,恐读尽后,无以自谴耳。

一本好书,值得重复的读,每一遍皆能到读出不同的感觉,此乃读书的精髓。读书之道贵以专,切勿杂。读之一道,杂而不精,读而不思,学而不用,用而不得其法,皆为读书大忌。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4)

苏轼能笑傲北宋文坛,多次碰壁遭遇杀身之祸皆能全身而退,与其饱读诗书知进退有关。对待要坚持的他义无反顾,对待喜爱的书籍,他如饥似渴。这种对一件事物保持新鲜感的姿态可以说此盖是书痴书淫的自白,未入道者不足语此。

苏轼的读书方法不仅仅在读陶诗上有其看法,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在这段话里明确了读书的专一性和目的,他主张读书慢读而非速读。他认为读书过快会忽略细节,对思考不利。因此,在读书的方法上,他是主张反复阅读,带着目标和问题去阅读。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好书太多,读书贵在精而非杂。从定向专一到反复整取,苏轼的阅读方法,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现代人读书少,又不善于思考,总想一叶障目读遍百书,然而读书一道,是一种吸收的过程,过犹不及,因此读书我们不妨学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5)

三、苏轼谈生活:知惭愧,做闲人

苏轼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一生辗转多地,但他从未被命运打倒。他可以一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上,也可以自我开解,达到释放心灵,引渡自我。

乐天派的苏轼对待生活他总是让自己看起来很闲。他可以做月下闲人开辟一块地来种田,俗称东坡田;他也可以在美食一道颇有见解,后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就是他放飞自我的产物。苏轼是写的诗词多是豪放的文风,然而他也可以很细腻,细腻到对世界万物的感知,顿觉惭愧。

在《念楼学短》这本书里,就有收录一篇苏轼知惭愧的文章,内容如下: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书临皋亭》

这篇文章是苏轼写景文中最不像写景的文章,因其打破人们对他写赤壁赋的认识。他转换风格不再将写景作为主要,他更想去抒发他对万事万物的见解。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6)

苏轼心细如丝,观景而有所思,他在《书临皋亭》这篇文章里只写自己的感悟,天地万物,巧夺天工,然而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苏轼意识到了人对自然的伤害,他觉得万事万物,人如果只知美,利用美,而不知感恩,不知惭愧,还妄想去改造它,这是一种悲哀。

苏轼这种知惭愧的境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人们大多都是贪图享受,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人与自然本是相生关系,本该互相付出,共同发展,奈何自然终究是拗不过人的贪心和妄想,因此天灾人祸比比皆是。

古往今来人们对苏轼的认识是他是个闲人,苏轼的闲,更多的是闲在心灵。

凡人都会累,我们一生一直在行走,从身体到心灵,从未停止。很多时候人们总在抱怨累,总觉得停不下来,然而有些时候当你真的不能停也停下来,那么人的心灵得到的缓解胜过不停的行走。

在《念楼学短》中收录的苏轼《记游松风亭》一文,就体现了苏轼懂得适可而止,他希望人如脱钩之鱼,稍微的放纵,让停下来变成动力,这才不枉他写文让人们注意心灵的成长和休息,这种心灵的见解就体现出了苏轼独有的闲。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7)

四、苏轼谈人生,论生死:不会事,不足道

苏轼写过很多散文,然而有一篇散文取材简单却被人奉之经典,这篇文章就是《书墨》。这篇文章简短,但苏轼另辟蹊径,以一种自有的思想境界通过墨之一道为人阐述了世间佳物,不可多得的理念,间接的讽刺了世人愚昧不会事。

《书墨》这篇文章在《念楼学短》此书中也被钟叔河收录进去,在钟叔河的【念楼读】的见解中,他用自己理解翻译出了这篇文章的精髓。而他不仅仅翻译,他还通过【念楼曰】的自我看法,让这篇谈墨的文章变得更为人喜爱,充分体现了他在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思想境界。

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书墨》

对于人的贪婪和不知事,苏轼用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看法,即:“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求黑则嫌漆白,求白则嫌雪黑。”一个人对自己和喜爱物品的要求是尽善尽美的,然而人生求完美本就难,尽善尽美又如何做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世间有太多的事情强求不得,而人的物的欲求标准常常因为追求至善至美之境,而超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至达到不近情理的程度。

人的不知事,不懂事,不会做事,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需求,理想可以有,也可以追求更高的标准,但是最要紧的是要知止,惜福。

对于做事和人的活法苏轼认为要结合现实,不要太过理想主义,然而面对生离死别,苏轼却豁达的可怕。在《念楼学短》里,有一篇写苏轼对生死观看法的文章,让人对他的风度佩服。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8)

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与径山维琳》

苏轼一生“历典八州”,从年少轻狂到垂垂老矣,从病魔缠身到老头生死,他总能以一种从容淡定、开朗乐观、遇事豁达的心态来面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无奈在这首诗里体现的很精准。苏轼的一生不甘于平庸,而他也非平凡之人。对待生死他早已看开,从一次次的碰壁里,从无数的艰难困苦里,他已经知道,他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死是迟早的事,但怎么死他却可以做主。

在《与径山维琳》这篇简短的文章里,苏轼向我们表达了他“不足道”的生死观。他认为人之将死,谁也无法改变。就如万事万物都有规律,谁也无法破坏这种规律。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上,只要是自然的死亡,而不被凌辱,不被冤枉,那死又有何惧。

人总有一死,如若死的有风度,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就如苏东坡虽死,然他与有荣焉,死不失风度,无愧大家之风。后世之人当学其短,懂其人,知其事,然后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读完本书,我们当学习古人作文的简短,学习古人待人做事写其短的豁达胸襟,在这些短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在写作说话上简单精炼,更应该如这本书中的苏东坡一样,知天命,知惭愧,改不足,如此《念楼学短》当为一本醒世之书。

苏轼学习贤人(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