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历史局限性 一部别开生面的三国历史通俗读物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历史局限性 一部别开生面的三国历史通俗读物(1)

读完随拍

​总的来说,在读这本小书所花的一个星期里,我对其的态度发生了许多变化,由起初的不以为然,只想以此为端,将家中现有剩下的三本一口气读完;到阅读当中,看到一些地方,使我耳目一新;再到现在的似乎什么也没记下,那些曾让我耳目一新的内容就如竹篮打水一般,只是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到头来自然一场空。总之,对我来说,本书很有再次重读的价值,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成。

​基于此,加之不希望以这种情况在此过多浪费阅读下一本的时间,故长话短说,主要谈几点自身阅读本书后的感想。

​前面有言,起初我对本书内容是不以为然的,包括在看过北师大的黎虎为本书写的推荐序之后。但不管怎样,黎虎先生的那篇序写得真好,可谓全方位总结了本书的叙述方式,论述重点及独特之处。不过,当我终于翻完这篇有十页左右的长序,看到相应落款日期为2011年时,我才恍然意识到黎先生已于今年七月份离世。哎,人虽去,文章留,其间历经十一秋。

​通过黎先生的介绍,以及本书作者金文京的自序,可知金氏是出生在日本的韩国人,且常年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三国演义》尤精。由此之故,由其撰写这部关于三国历史的著作便有如下三个特点,即三个要努力的方向:一是重点讨论其时期中、日、韩三国的交流。金氏认为,当今东亚世界中此三国的格局与关系,便是从中国的三国时期形成和奠定的,同时,我们的三国历史对于当下以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二是对东吴一方在三国格局形成即鼎立的作用予以充分的关注并用较多的笔墨来叙述。的确,虽然三国中无论哪一方的举动对整个格局来说都至关重要,但较之曹魏和蜀汉,东吴在其中的平衡作用无疑更加明显。当它要和蜀汉作对时,便尊曹魏为正统,相应地,当它要抗曹时,则结成孙刘联盟,在其中可谓是游刃有余。尽管据易中天所说,其他的两方之所以不能够如此,是与各自君主的身份及立国形势密不可分的;三是在行文过程中,常常对历史的三国与小说的三国之异同予以关注。当然对此便是以《三国演义》中若干细节为援引,指出它与史实不同与相同之处,并由此来看小说写作的巧妙,以及这一时期在人们心中的变化。

​可以说,以上三点,多半由作者本人的身份及专业所使然,却以此出发,确实可以发现很多此前别人不曾留意的地方,也为人们认识三国之历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比如,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而经典小说《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较之两者,似乎自古以来都忽视了东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在演义中,东吴更像是一个配角,曹操的丑化,鲁肃的矮化,都与小说的宗旨有关。而作者指出,这种处理方式是特别不好的,也与史实相违背。就拿鲁肃来说,他是孙刘联盟的真正促成者,其作用远非诸葛亮可比。而在演义中,就连夷陵之战,也说成了陆逊进入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蜀汉才是胜利的一方。这一点,在黎虎的推荐序里也有提及。而作者恰恰是从常常被忽视的东吴及史实与小说的对比当中,来着重发掘前人不曾留意的三国之历史另一面。

​在这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处地方;演义将蜀汉塑造成一心匡扶汉室的正义形象,但诸葛亮曾经还有联合匈奴、以牵制曹魏的想法,小说自然对此只字不提,但即便是在小说中,据易中天所说,也有数不胜数的自相矛盾之处,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小说中极力鼓吹的关羽之忠义;东吴还在与曹魏对峙过程中,曾经以海上路线分别与曹魏东、北部的朝鲜与公孙氏交好,虽然往往努力都被曹魏因地理优势而打破,但毫无疑问,这都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而且对此,作者推断,东吴若在一个航海技术成熟的时代,那么这样的举动必然收有成效,等等。

​另外,在正面介绍完三国的历史后,记得包括终章,还有三四章通过专题来介绍除了政治,三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如上述第二点便是在介绍完政治史之后随即叙述其时期外交的部分。此外,通过蜀汉、东吴的统治者与臣下联姻而曹魏不为、以及其时期流行的间谍战如修改对方书信字迹等手段曹魏、东吴用而蜀汉却较少出现等方面,或许也能看到某些独特现象。对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还有作者在其中所展示曹魏和东吴的几首鼓吹曲,据其所说,这种体例便是后来说唱文学的雏形。对此,蜀汉又是不为的。

​在后来几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者:一是儒释道的地位都在其时期得到确立,还有融合。前者就拿儒学来说,汉末郑玄虽是古文一派,但其对今文也非常了解,他能够将两者融合,虽然其间还有很多反对者,但无一例外,后来的学者均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来解释古文与今文某一派,后者拿所谓二十四孝来说,其主人公多是三国之人物自不待言,关键其中还出现了佛教的影子,甚至有吴猛这类道家人物,或曰,其故事本身之光怪陆离,便与佛教的流行,以及神怪小说的出现密不可分。另外,关于曹丕与臣下讨论忠与孝的结果,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后者的重视,私认为还表现了当时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特点;猪八戒的原型便是那位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十行;华佗一直都想让曹操将自己当作士看待,而曹操不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华佗之死。其在演义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吴、蜀、魏,而据作者所说,只有给曹操医治头痛才是史实,前两次只不过是借着叙述让这位名医亮一下相而已;此外,作者对太平道与五斗米教的划分,以及后者对《老子》进行的现世式解读,尤令我耳目一新。

终章以儒家所提倡的正统理论为端,介绍了这一理论在那个时代的微妙,首先在于东吴若想连魏必先将其奉为正统,与蜀汉则是对等关系。最后回归于当下,指出那个时代对当下东亚关系的借鉴意义。

记得本书拆封之初,便通过我之前的相关了解,向家人指出此封面的画像便是吴大帝孙权,进而又向其讲述我之前对本书所做的一些了解。

搁笔之前,还想在谈三点个人的感想。

其一,本书在叙述汉末三种政治势力外戚·宦官·清流时,还提到了第一个出名的宦官赵高、第一个帝国时代的外戚吕氏,而作者对秦始皇与诛灭吕氏的陈平、周勃等人的称呼,则分别为“独裁者”与“高祖的家臣”,对此,虽不无道理,但听起来仍然是怪怪的。

其二,作者同易中天一样,都注意到了三国的兴衰与各自对待士族的态度密不可分。据易中天所说,三国对士族的态度大致是,魏妥协,吴融合,蜀逃避,惟其如此,吴内部虽乱哄哄,但却与当地士族构成命运与共的关系,最终成为享国最久的那个。而魏和蜀则很大程度上都因统治者与士族的关系而亡。

其实,曹操与诸葛亮的治国,所奉行的都是法家寒族之路线,只不过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即更关注于寒族,因而有了曹操的唯才是举,试图打破士族尾大不掉的局面,尽管其内部文士仍然多半是以荀彧为首的颖川集团;而后者则更关注于法家,因而有了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如他挥泪斩马谡便是在于树立标杆,以便维持这种路线。可惜,两者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曹魏一方自曹操死,曹丕便接受维护士族的陈群之提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向士族妥协,那场忠与孝的讨论便是在这个情况下展开的,此做法结果是,曹魏被真士族中的司马氏所取代。故据易中天所说,曹丕的上台,是其个人的胜利,却是曹操的失败。而陈群虽然是举荐的,却不同于其忠于行将就木的汉室,而是想明白了汉室与士族之间的抉择,进而维护方兴未艾的士族,因此,荀彧失败,陈群成功,一个去殉自己的理想,一个则使士族真正成为之后几百年政治上的主角。 蜀汉一方只靠大义来凝聚人心、躲避士族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大义终将会消磨殆尽,而士族却一直存在。事实上,诸葛亮刚死,杨仪杀掉魏延,且在之后称之为“庸奴”的事件便说明了此做法的难以维系。而当蜀汉未亡之时,则早已经败于谯周所散布的舆论。因为据本书作者所说,对于当地集团,就连军队就是外来的。想想看,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使政权不亡吗?注定了上下离心离德,且使当地士族只要有机会,机会摆脱统治者的统治。

其三,有人说如果剑桥中国史是给研究生看的,那么哈佛和这套由日本汉学家所书写的中国史,则分别是给本科生和高中生看的。不过,正如前所述,无论门槛高低,我想这里面哪一套中国史都代表着海外对相关方面一时一地之成果,其中也都有一些独特之观点。我很庆幸,这三套标志海外不同时间及地域的中国史我都有收,不过阅读却要一点一点来,那么按照计划,接下来要继续阅读此系列的著作,至唐为止,因为我去年只买了六本。再接再厉吧!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历史局限性 一部别开生面的三国历史通俗读物(2)

去外封后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历史局限性 一部别开生面的三国历史通俗读物(3)

终章所附一张表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