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留住历史风貌 如何活化老城区老建筑

东方网记者张力韵1月25日报道:从“拆改留”走向“留改拆”,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种进步。今天下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上海市政协常委、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提出,上海在“十四五”阶段完成所有二级旧里改造,在中心城区以“留”为主的大背景下,让存量住房发挥作用、导入年轻人口、避免老城区空心化,这是城市更新的一个方向。

城市更新要留住历史风貌 如何活化老城区老建筑(1)

骆新委员 曹子琛摄

“拆是容易的,最难的恰恰是留,”骆新说,“譬如我在2018年参与改造的外滩江西中路141号楼,原设计的是仓储办公洋行,却长期住着36户居民和6家商户,但它又属于历史保护建筑,拆不得,动迁改造成本巨大,没有商业机构愿意参与。”

骆新说,非成套公有住房,除了被成片征收之外,只能走承租权转让这一条路。目前,本市的非成套公有住房,大约1063万平方米。直管公房950万平方米,系统公房113万平方米(包括一级旧里等),其中历史建筑就有100万平方米之多。这类房屋多处于城市中心区,而且居民老龄化严重。如何活化这些老城区、老建筑?

骆新认为,建设年龄友好型社区,增强商业居住的复合性,是不二之选。“这些老公房虽然居住条件简陋,但毕竟地处市中心,周边公共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对大量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特别是收入不高的年轻人,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他认为,对这类房屋的整体改造,责任在政府,落实在国企。建议尽快细化完善措施。鉴于各区财力有限,建议市级财政加强配套、重视统筹,避免各自为战。

对于一些“挂牌”历史建筑,他建议出台长效机制,由产权人、政府财政和开发单位各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加固改造,恢复其办公功能,租赁给机构或个人使用,这样更利于整体保护。

骆新指出,当下许多的非成套公房都已被层层转租,建议房管、税务、公安等部门联合,规范公有住房租赁行为,将交易中获得的税收,反哺于养护老建筑并补贴次承租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