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分几步(论读书要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谈读书分几步(论读书要半部论语治天下)(1)

昨天跟一个兄弟聊创业、认知、IP与读书,聊及读书速度的主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共识,分享一下:

读书,与实践、找高人请教、音视频内容、自我复盘内省一样,都是自我进化与认知迭代的工具,这是读书的本质。而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将一两本书读到烂熟,倒背如流,“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种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求读书的速度与数量。

无知的“黑暗”永远大于已知的“光明”

不读书的人,纯靠经验与天份,就像点一枝蜡烛,照亮人生前行的路,烛光只能照见两三平方的;读点书的人,可能换成了两节手电筒,能将认知拉到前方五六米;大智慧的人,可能如探照灯一样,发现更大的世界,无论怎样,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无知的“黑暗”永远大于已知的“光明”——没读过书永远多过读过的书,没有读书的速度与数量,根本无法探知到更大的“精神世界”。

从数量到质量,读书的速度其实是“漏斗”

要快速提升认知,更新自己的思维体验,读书(或利用其他的工具)的数量一定要大,大量阅读不仅可以触达更多的知识领域,建设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也可以通过阅读比对,快速选到合适自己的少量的“精品”,数量越大,选到精品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直接读经典的价值也在此,只是起“漏斗”作用的是别人数据和时间验证。

每一本书一般只有一到两个有价值的观点(经过历史洗涮与验证的经典除外)

一本书的一般只有一到两个重要的有创见性的观点,在标题、目录或者其中的某一两个章节,其他的内容,大多是围绕这个观点的反复推演与论证,多是废话,所以读书的速度是可以做到速度标准的。

认知快速迭代的年代,更需要有高效的读书方式

现在社会,知识与信息的产出量实在太快了,今天的经典可能会是明天的垃圾,有些内容与知识,随时都在生长、发展、湮灭,又快速的生长、湮灭,可能都还不能以书本的方式存在,类似新媒体(抖音等)的运营技巧与玩法等。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有两个隐含假设:一是这句话诞生在农耕社会,信息极其贫乏,信息与知识流动性非常慢,“半部”就可以了;二是这句话是别人被验证过的,讲这句话的人一定是读了很多书后总结出来的——《论语》是在大量经典中被筛选出来的。

真正正确的读书方式是,先求量,再求质,在“大量”基础上筛选“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