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

后母戊鼎

周朝最后一任班主周赧王向秦昭襄王投降以后,秦王觊觎周朝的九鼎,于是命人千里迢迢要运往咸阳城。最后秦王只收到八个,一个据说在途中自己飞到水里去了,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秦王掠九鼎,这倒是确有其事,一心要得天下的人,为什么会在意这九鼎?那是因为这九鼎在当时就象征着天下。

对于九鼎的解释存在一个争议,有学者说所谓九鼎并不是九个鼎,而是一个鼎。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即九鼎就是九个鼎。对于九鼎的争论,主要源于九鼎在不同史料中出现了不同的记载。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2)

九鼎长什么样儿,我们已无缘相见,被秦昭襄王掠去后,它就踪迹不明了。但如果你去国家博物馆,还有幸饱览另一个大鼎,就是后母戊鼎,原名叫司母戊鼎,这个名我们听着就特别耳熟了,因为它在小学课本里也比较出名。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鼎因何更名,再看下大方鼎上的纹饰意义,最后看下这个方鼎的传奇经历,以此全方位的发现它的牛叉之处。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3)

后母戊鼎

换个名贴近身份

后母戊鼎为什么更名,这是后世学者们研究的结果,涉及到这个大方鼎的诸多方面。首先我们看这个鼎的历史背景,这个鼎被发现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即殷墟的王陵区。商朝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历646年,其中殷都历经8代12帝254年。周灭商后,曾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殷,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殷都逐渐沦为废墟,故有了“殷墟”一名。

殷墟占地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六个区,分别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后母戊鼎的发掘地在王陵区,这说明方鼎是商朝帝王家的器具,并且从鼎的重量和尺寸来看,也不是一般财力和技术能铸造出来的。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4)

据学者们研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人员配备需要二三百人左右,金属原料要备1000千克,铸造工艺采用的是范铸法。所谓范铸法,简单理解就像我们写空心字一样,有内有外,套合在一起,中间所留的隔空部分就是所铸造的物件,当然内外模最后都得像衣服一样能脱下来,在铸造时还要记得留下灌注铜液的口儿。

那么哪位商王花费巨大的精力财力铸造这样一个鼎呢?其具体的用途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它的文化背景了。一般的鼎都不会是一个光身,上面都绘有各类象征性的纹饰,最关键的是有铭文,而铭文就是这个鼎的意义所在了。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5)

母戊鼎的铭文拓片

上图是后母戊鼎的铭文拓片,从我们凡人的角度看,上面是三个字,其中一个字我们好像还认识,就是第一个字司,后面两个字学者们给出的答案是“母”和“戊”。于是郭沫若先生给了这个大鼎第一个名字,即司母戊鼎,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的大鼎,具有纪念意义。

那么这是哪位商王在纪念自己的母亲大人呢?商代王室都以干支来命名,比如商王武丁,盘庚等。据甲骨文史料载,配偶为戊的商王有四位,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和武乙王。根据后母戊方鼎的样式、化学成分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非常相似,再者“母戊”是商王武丁后妃妇妌的庙号,传说武丁娶了60多个老婆,立过三位王后。由此可以推断这个方鼎是武丁的儿子,即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妇妌而做的。

后母戊鼎被认为是商代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它通高1.3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重量高达830多公斤,这样一个需要耗费巨资的大鼎出现在武丁时期并非偶然,因为武丁当政是商王朝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出现了“武丁中兴”的繁荣局面。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6)

为了延续这种繁荣,武丁盘算起了立嗣问题。他原本看好长子祖己,但是在谗言之下,祖己遭到流放,最后在流放中抑郁而终。这样王室继承人就落在了祖己的两个弟弟祖庚和祖甲身上,祖庚无才,祖甲在武丁眼中还算有些灵气,于是武丁想立祖甲为嗣。

但是祖甲认为,这样儹越礼法,唯恐重蹈“九世之乱”的覆辙,所谓九世之乱,它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的王位纷争,以及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九王,故名九世之乱。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7)

九世之乱

祖甲是个守礼法的好孩子,于是他就离开了王都。这样一来,武丁死后,王位只能由祖庚继承。祖庚在位七年果然没什么大的作为,病逝后,祖甲被迎回王都,重继大位。他在位33年,继承了“武丁中兴”的事业,在他统治的数年间,商代的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青铜文化也发展到了巅峰。因此,后母戊鼎在这样一个强盛的经济背景下诞生也就显得不那么奢侈了。

了解了后母戊鼎的这些背景,我们再看由“司”字改为“后”字就不难理解了。这个“司”字,有学者认为它是后字的反文(刻章时用的就是反文),后即姤,表示君主的配偶,而且这个后字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如皇天后土一般,后字有伟大、敬重的意思。有人认为后土是指君主,但从先秦理念来看,天为阳,地为阴,也有学者认为“后土”就是“女娲”。因此,后来的研究者们认为,后字更为准确,更能体现这个大鼎的文化内涵,于是,司母戊鼎就这样于2011年被改成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8)

后母戊鼎上的纹饰内涵

鼎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叫锅,上古祖先们用来煮饭的用具。到夏商周三代才叫鼎,周之后就叫做香炉了。青铜鼎出现时进入奴隶社会,没落后进入了封建社会,没有它的时候那是原始社会。因此,青铜鼎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不仅有着时代的标志,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烙印。

文献记载,鼎在青铜时代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在鼎身上都会铸有铭文和纹饰,后母戊鼎的铭文在上文已述,它的纹饰也是商代青铜的代表。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9)

自图一

鼎的整体结构由鼎身、鼎耳和鼎足三部分组成,造型立耳方腹,四足中空,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包括鼎足也有,扉棱(如上自图一)是为方便脱模而设计的。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其余部分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主要由饕餮[tāo tiè]纹、夔[kuí]龙纹和云雷纹组成,鼎耳由虎噬人纹,牛首纹和鸟雀纹组成,鼎足则主要是类似羊首或牛首的兽面纹。在纹饰的刻画上,主要以直线为主,属于以线刻为主的浅浮雕纹饰。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0)

鼎身四面的长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纹和夔龙纹为主,这也是商代青铜器的常用纹饰。鼎的前世是灶具锅,饕餮在传说中很贪吃,它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抽象的艺术处理,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秘怪兽。人们将饕餮纹装饰在青铜礼器上,表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也表示丰衣足食,同时巨大的饕餮也使礼器显得更加神秘、威严。再看夔龙,身上和周围都刻有云雷纹打底,传说中的龙是飞在天上的,云雷纹起到了起烘托主题的效果。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1)

自图二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2)

自图三

如上自图二,看纹饰的对称情况,横边上下对称,横边内的两条夔龙纹以扉棱为中线对称,整体又构成兽面形式的饕餮纹。纵边由上下两个半兽面纹和中间一条夔龙纹组成。纵边半个兽面纹,除了左右对称外,还越过扉棱,与相邻的面又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纹(见自图三)。再看饕餮的具体形状,特别明显的是眼睛(如自图二),上下左右的饕餮之眼,都是一双向外凸,一双由中间向内凹回去的,有学者解释为阴阳对称。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3)

自图四

再看鼎耳(自图四),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口中含人头,这就是常见的“虎噬人”纹。虎身下方是兽,类似牛首。鼎耳侧面是鸟雀纹(见上文自图一),也有学者说是鱼纹。

神兽噬人的造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图案。比如日本泉屋博古馆、法国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馆,都有虎食人的图案,还有在我国安徽阜南朱寨出土的殷商龙虎尊,湖南出土的食虎人卣[yǒu]等。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4)

我们注意看,在后母戊鼎耳上处于神兽之口的人表情,并不是一副恐怖狰狞的面目,相反似有享受并且很乐意的表情。有学者认为,这是奴隶社会发展到后期,已摆脱了以底层奴隶活体祭祀的残暴文化,此时选作活“尸”的对象身份已经向尊贵化发展,很可能是负责祭祀的巫师或地位较高的上层贵族担任。

神兽的身份通常是虎,因为虎被看作是太一的化身,扮演着宇宙星辰的运行中心,以及阴阳调和的枢纽角色,单独一颗人头,这与人牲祭祀中的斩首礼相关,涉及到早期的头颅崇拜文化。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5)

自图五

最后看鼎足(如上自图五),两个半面兽纹合成一个完整的兽面纹,类似羊首或牛首。

后母戊鼎作为有纪念意义的祭祀器具,在纹样的装饰等级上,可以说达到了最高规格,饕餮纹、夔龙纹以及牲祭,如牛首、羊首都出现在了鼎身上,既有富足的象征,又不失王权的高贵。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6)

后母戊鼎的传奇经历

时间回到1939年3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河南安阳武官村的村民吴希增、吴培文,挖出了一件宝贝,就是后母戊鼎。但他们也被这个宝贝吓到了,因为鼎的体积太庞大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体量巨大的青铜鼎。

众村民合力挖出大鼎后,在激动之余也是忧心忡忡,因为这个消息用不了多久就能传遍乡野。果然三天后,日本人和各路古董商便纷至沓来。有位大古董商出价20万银圆收购这件重宝,但前提是要把它大卸八块,以便于装运。村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弄下个鼎耳。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7)

当年发掘者与出土地合影

面对如此坚不可摧的重鼎,村民们迟疑了。他们在想,如果大鼎真的被拆成几大块,那价值还有多少?如果古董商不要怎么办?更何况再这样大动干戈的锯鼎,只会把日本人招来,到那时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村民们放弃了分割大鼎的计划,将大鼎藏到吴家大院西屋的马棚下,同时谢绝了各家商人的购买意图。但日本人并没死心,由于汉奸的告密,日本兵还是搜查了吴家,只不过输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上,“西屋马棚”听成了“西院马棚”,一字之差,救了后母戊鼎一命。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8)

参观后母戊鼎

但是日本人来了个回马枪,后来真的又去挖了西屋马棚,但中国人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聪明的吴培文早已将大鼎转移到了日寇挖过的“西院马棚”,迂回战术运用的恰到好处。但是日本人始终是不死心的,最后吴培文只能用掉包计,买了一个假的交给了日本人。

抗战后,1946年7月,后母戊鼎被国民政府强行收缴。同年十月,正好是蒋氏六十大寿,当地政府为了讨好老蒋,便将后母戊鼎作为寿礼运送至南京。老蒋参观后很高兴,下令交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弃用郭沫若的命名)(19)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后母戊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逃台湾,原想带走大鼎,但它体量太大了,一般人拿不走,只好留在了南京。1959年,后母戊鼎落户北京,从此有了最终的归宿。

综上所述,从后母戊鼎的历史文化背景、纹饰浮雕和传奇经历,我们细致地认识了一下这个庞然大鼎,三千多年前就能造这样的大鼎,我们的祖先确实挺牛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