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1)

图为:郭勇下乡途中留影玉树当地有一句谚语,“再高的山挡不住亲人关切的目光,再远的心都可以用一条哈达拉近。”来到玉树,我被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的那份神秘所牵引,被山的雄宏所震撼,被水的秀美所感染。看山看水看草原,独特的康巴人文让我有一种不会唱歌也要嚎叫的冲动。我开始尝试学习藏语、藏歌、藏舞,体验不一样的康巴风情。座落在“三江源”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北京对口支援的高海拔贫困区之一。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覆盖全境,全州藏族人口占98.53%。“玉树在藏语里是‘遗址’之意。经过北京10年援建,如今的玉树市已成为极具藏族风格和现代韵味的高原城市,涅槃重生的玉树早已不再是‘遗址’。”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2)

图为:玉树州第四人民医院开工奠基北京市医疗援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可上溯至上20世纪七十年代,从“北京曼巴(藏语,意为医生)”骑马下乡问诊开始,一批批援玉医疗团队将帮扶向“管理 专家”的组团模式纵深推进,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1971年,为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的号召,北京市鼓楼医院的医护人员带着手术器械、病床设备等,搬迁至当时“只有9间平房、7位医生、几只听诊器和体温表”的玉树州人民医院,逐步建立护理部、手术室、放射科、病房等,开启了北京援玉医生扎根高原的生涯。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3)

图为:当年的援青前辈——北京鼓楼医院医生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玉树藏区当年鼓楼医院的职工吴咏昀描述,“从北京走两天到西宁,还不知道玉树在哪个方向,翻越海拔五千米的巴颜喀拉山,整整走了五天五夜才抵达。”尽管条件艰苦、语言不通,她和同事还是去到最偏远、海拔最高的牧区,靠着“望闻问切”的方法,与牧民们“零距离”接触、诊断治疗。老一辈援青医务人员献身高原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服务高原群众的决心。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4)

图为:玉树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前合影从北京出发时,大兴区卫健委李爱芳大姐知道我喜欢古典诗词,一再叮嘱我注意保重身体,而且勉励我有时间多写点诗歌。下面,我分享几首我写的诗词。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5)

点绛唇玉树四月,风骤飘雪天多变。白衣红颜,好学心不倦。青医七贤,千里传经卷。斗室间,培训演练,唯有春意暖。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6)

清平乐

雪后晴好,扎曲畔环保。长江源头风光俏,中华水塔妖娆。五一节日劳动,日晒流汗光荣,最爱圣洁玉树,雪山江河天空。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7)

永遇乐

日月同辉,祥云合璧,圣洁玉树。绿柳桃红,波涛拍岸,风清心亦舒。寻访河源,融和天气,谈笑岂畏艰苦。来相召、香车宝马,雪山圣湖同路。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8)

蝶恋花

江畔抹红娇蕊吐,立夏时分,高原春迟步。斑雁不识游子苦,戏水欢愉未遮目。京瓷彩绘鸳鸯图,二十年间,相伴天涯路。欲借冰雪做尺素,山水浓墨知何处?

诗和远方谁都有(诗和远方)(9)

如梦令

南丁格尔红烛,人道精神永驻,护理很辛苦,温暖爱心付出,守护,守护,好人一生幸福。

(作者:郭勇北京援青医疗队队长、玉树州卫健委副主任、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