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母戊鼎的历史渊源(国宝司母戊鼎背后的故事)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过“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现存是现存中国青铜时代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铜器。系当时武丁之子祭祀生母所铸。司母戊鼎鼎高133cm,口长110cm,口宽78cm,重832公斤。(注:现有将其称为后母戊鼎的,为方便浏览,本文仍称其为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我国的国宝之一,它历经日据时代和国民党政府,经过无数波折,终于留存至新中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关于司母戊鼎的历史渊源(国宝司母戊鼎背后的故事)(1)

司母戊鼎出世

1939年3月的普通一天,河南省安阳县的农民吴希增拿着探铲正在一处坟地进行”探宝“工作,吴希增的主业是普通的庄稼人,副业是一名”挖宝人“,所谓挖宝人就是拿着探铲在安阳县到处探索地表下的古代文物,只要发掘出一处有价值的宝藏,就胜过他种几年地的收入。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在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安阳不仅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也十分富集。

吴希增探宝时偶然发现了藏在地下的一个庞然大物,他根据经验和实地观测,这个庞然大物应该价值不菲,但体积过大,几乎不可能悄无声息地挖走变卖。他正在踌躇之际,此地的主人吴培文发现了他。按规矩,不管是谁发现的文物,都要分土地主人一半。吴希增此时想自己挖走已无可能,何不借吴培文之力,光明正大的动用人力和机械挖掘,所以他向吴培文表示,两个人共同挖,收益一人一半。吴培文同意了他的建议,当即组织本村村民一起趁着夜色挖掘。经过数十人两天的努力,庞然大物终于面世,原来是一只大青铜鼎。青铜鼎鼎口朝东北方,鼎足立在西南,一耳冲上,斜立在泥土之中,青铜鼎出土即缺一只耳。因为青铜鼎实在太重,靠人力拖拽根本无法将它拉出,村民最后只好在坑口搭起三脚架才将其一点一点的拖出来。

关于司母戊鼎的历史渊源(国宝司母戊鼎背后的故事)(2)

古董商收购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青铜鼎被挖出来几天后,消息就不胫而走。不仅是隔壁村的村民都来参观,连乡上的民众也都来参观。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北京琉璃厂大古董商肖寅卿随即秘密来到安阳,向吴希增和吴培文开出了20万银元的收购天价,吴希增和吴培文当即答应。但是肖寅卿有个要求,就是砸碎大鼎,这样方便他运输。吴希增和吴培文组织村民使尽浑身解数拆解大鼎,用大锤、用锯条,最终只敲下了大鼎的一只耳。因为当时安阳被日本人占领,过大的动作容易引来日本人,所以肖寅卿只能作罢。吴培文随后将大鼎埋藏于吴家大院西屋马棚下,被砸下的鼎耳交给吴希增保管。

日军抢夺

大鼎出土、巨资收购的消息立即引起了驻彰德县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的注意,他带领300多名日军直扑吴家大院,根据汉奸提供的消息,大鼎藏于西屋马棚,日军掘地三尺,也没有发现大鼎,只能败兴而回。原来日军在翻译时,将西屋马棚翻译成了西院马棚,碰巧吴家西院真的有个马棚。日军挖错了地方,当然没有收获。但日军仍不死心,先后五次到吴家彻底搜查,仍是一无所获。吴培文无奈只能南下避险。

关于司母戊鼎的历史渊源(国宝司母戊鼎背后的故事)(3)

国民党抢夺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安阳县参议员陈子明对大鼎之事素有所闻,早已垂涎三尺。他找到大鼎知情者严刑拷打,终于问出下落。1946年7月11日半夜,陈子明伙同县长姚法圃带人将大鼎挖出。同年10月,将大鼎作为六十大寿贺礼送给蒋介石。蒋介石见到大鼎后,下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修复保存。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逃台湾,本想将后母戊鼎也一并运走,无奈大鼎体量过大,无法登机,所以只得将其留在了南京。

命名趣事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郭沫若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经过他的认真考据称大鼎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司母戊鼎之名也传扬下来,后来还写进了中学的教科书。

关于司母戊鼎的历史渊源(国宝司母戊鼎背后的故事)(4)

但司母戊鼎的名字在2011年之后逐渐改为后母戊鼎,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中第一次使用后母戊鼎名称,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央视后来也公开回应质疑。原来,考古界早就公认后母戊鼎的叫法了。因为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就应当是“后”的意思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