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怎样形成(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上一篇文章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三)我们把太阳系的凝聚理论大概的讲了一遍,但细节之处并没有仔细介绍,为此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并累积成行星的过程。

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怎样形成(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1)

所谓“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阳星云收缩过程中,由星际尘埃吸积附近的物质而逐渐形成直径在数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小天体,然而这个吸积过程并不是那么随意的,毕竟这些星子是日后形成原行星的原材料,而我们知道八大行星分为四颗类地行星和四颗类木行星,它们的物质构成比例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当初的星子至少在物质成分上也是有差异的。

而星子成分上的差异主要受其分布位置影响,也就是距离星云中心的远近,而距离的远近意味着温度的高低,距离中心越近温度越高,越远温度越低,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那么这些还没有开始吸积过程的星际尘埃在不同温度的位置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个简单的例子,太阳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形态?没错,就是等离子态,因为太阳的高温,导致普通的固态、液态、体态都没法存在,因此原子都分散成正负离子存在,而类似的过程存在于太阳星云内部。

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怎样形成(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2)

由于星云收缩,导致中心温度上升,一批星际尘埃因此解体,分散为分子或原子,不过星云外围的尘埃没有受影响,它们在之后的时间内,依旧在不断的吸积附近物质,形成星子。

但之前我们也说到了,星际尘埃的作用除了被当作凝聚核之外,还起到了帮助降温的作用,也就是说原先能够将尘埃分散为单个粒子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降下来,又能重新聚合到一起,然而这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一点,这些再度聚合起来的尘埃还和原先的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次在此聚合起来的尘埃和原先的组成成分不再一样了,原因仍旧是温度,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一块铝和一块铁放到一个初温相同的空间内,随着空间内温度不断的上升,首先是铝块熔化,其次是铁块熔化,因为铝的熔点要比铁低了将近九百摄氏度,假设此时空间内的温度是两千度,我们记为状态A。

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怎样形成(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3)

之后我们开始降温,下降一千度,温度变为一千,此时熔化的铁会变为固态,而铝仍旧是液态,我们记为状态B。

这两种状态正好可以对应星际尘埃的分散-再凝聚过程,一开始温度很高,基本所有尘埃都分散了,后来温度慢慢下降,那么一批金属元素会率先变为固态,成为一颗颗金属颗粒,于此同时,那些更远处的位置,其温度则更低一些,因此除了金属颗粒之外,一些硅酸盐颗粒也可以出现了。

大概在距离中心5个天文单位的范围之内,留下的尘埃颗粒基本以金属或岩石为主,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尘埃会不断的吸积附近物质,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加,形成星子,之后还会经历相互碰撞合并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四颗类地行星存在的局面。

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怎样形成(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4)

按理说,四颗类木行星也能适用这样的过程,但实际上科学家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太阳系的这四颗类木行星的形成,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具体内容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本篇内容结束,谢谢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