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江南地区(哈尔滨的江南与江北)

今天哈尔滨,新老城区相距甚远,是一个杂糅的城市。它既有阿城、呼兰这样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也有南岗、道里这样的新城区。老城区偏于一隅,一直作为“外县”拱卫中心城区,近些年才被“裹挟”入这个东北亚国际化大都市,“区龄”尚短;新城区也不“新”,转眼也近百年历史,但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址的呼兰相比,缺少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显“嫩”了些。

在风光秀丽的呼兰团山子文化遗址西侧,考古人员发现了文化层堆积现象,长约几百米,曾有原始陶片、石斧、石磨等物出土,又发现了红衣陶、簏纹陶、陶支座等大量物品,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物。

据呼兰文旅部门调查,辽金时代,呼兰的政治、经济、文化已非常兴盛,诞生了胡拉温屯这个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儿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团山子七级浮屠宝塔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并涌现出金代状元徒单镒这样名耀史册的显赫人物。

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呼兰人文特色浓郁。除了蜚声中外的萧红故居纪念馆,还有拥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天主教堂,清新别致的四望亭,亚洲之最的百年仙人掌,呼兰文庙、城隍庙、三光庵、清真寺等历史建筑,赋予呼兰深厚的人文底蕴,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尤其冰天雪地里长出巨型热带植物仙人掌,实属“奇葩”。在呼兰区三次扩建的仙人掌楼里,这个硕大的植物高耸向上、野蛮生长,疫情前曾引来不少游客围观。1896年,呼兰一户杨姓人家开始养殖培育,31年后移入了当地地标西岗公园的花窖,在它的百余年岁月中,由于花窖矮小和其他原因曾三次削头达4.8米,据当地文旅人员介绍,这是目前亚洲人工养殖寿命最长且最高的仙人掌。它从另一个侧面,也见证了呼兰这座小城“不简单”的人文历史。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写道,当地的官绅对呼兰河的文化很满意,请了一位满清的翰林,作了一首歌,歌曰“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材”。虽然萧红认为这里“太闭塞”文化“不大有”,“竟不会办一张报纸”,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呼兰河这地方,奇才很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城乡接合地带的呼兰,带着浓郁的东北乡土文化,与哈尔滨中心城区的“洋气”格格不入,却饱含黑土气息,这里的人们也更加倔强、坚韧、扎实,她们的笔触也更加白描朴素、接地气。

哈尔滨的江南地区(哈尔滨的江南与江北)(1)

萧红故居院子里的辘轳

比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冬天,是白色和灰色的。那时,还不曾有冬日的霾,只有嘎嘣脆的冷,那种冻得冒烟的冷。

在《呼兰河传》的开篇,萧红带我们进入了这片冰冷的世界——严冬刚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记者少时,曾领略过这种彻骨的寒冷,至今记忆犹新。通往学校的路上只有四五里地,不一会睫毛上就冻满了霜花儿粘在一起,只露出眼睛的脸套,白花花一片冰花儿,遇到夹雪的烟炮儿袭来,只能推着自行车逆风挪移,到家后棉裤已经湿透,放在室外冻得像冰棍儿能站立住。老屋里,摘下棉手套,把冻满裂口的手背抹上蛤蜊油——装在蛤蜊壳里的凡士林,使劲哈着气、揉搓着,围烤红彤彤的炉火,说不出的舒服。

这样的季节,室外晾晒的衣服看似已直挺挺、一片片地被“冻干”,但仍需拿回屋里在热炕上烫干。那些年,盘炕,是门学问,盘不好总是冒烟咕咚、不热乎;烧炕,也是门学问,火太急浪费柴、容易烧糊炕席。在萧红故居里,总是有外地游客,忍不住坐在那大炕上感受黑土民俗。

那时候,呼兰城还没有高楼林立,只有横平竖直几条街。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回忆说,“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

于是,当江河已被几米厚的冰封冻,人们更喜欢斜靠在炕头“猫冬”。扎堆热闹热闹,嗑几把瓜子、唠几句闲嗑、摸几圈麻将、烫几壶烧酒、啃几口冻梨,人情冷暖在暖屋里升腾,打发着漫长的黑夜。

窗外北风呼呼吹,屋里火炕烧得发烫,喊来邻近的亲友,白水煮过的年猪五花肉肥亮鲜嫩,蘸着混合蒜泥的酱油劲嚼,抿一口辣喉的白酒,轻轻抖落手里的烟灰,大嗓门逐渐放开,笑着闹着说起一年的喜悦和辛酸……这样的场景在家家户户上演。

“东北人爱串门子!”外地人总是不理解,这里的人为啥这么爱逛、为啥这么爱聚?只有在冰天雪地里冻这么一遭,才能体谅他们在苦寒禁区中活着的不易,才能感同身受百年来的文化遗存。

呼兰河流域的生活大抵如此。呼兰河全长500余公里,流经铁力、庆安、望奎、绥化、兰西、呼兰等12个市县区,最终经由呼兰区流入松花江。黑龙江本轮疫情中,望奎是最初的疫中焦点,紧接着绥化、呼兰等地就有了无症状感染者,虽然还不清楚准确的传播链条,但可以确认的是,多地之间的人员流动一直密切,尤其年终岁尾婚丧嫁娶,亲朋之间的走动更加频繁,寒冷的空气、闭塞的环境、密集的人流……这些,似都可推理出“为什么是呼兰?”

2021年1月2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下发关于将呼兰区腰堡街道等地区风险等级调整为中风险地区的通告,其中包括将呼兰区腰堡街道水师村水师屯划定为管控单元。

根据《呼兰县志》记载,呼兰为清代黑龙江地区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雍正时期曾移旗兵500分驻呼兰河两岸,乾隆元年在呼兰河口设水师营,置运船、水手专司运粮之责,光绪末年呼兰人口达20.9万人,开垦熟地30万垧,被誉为“满洲谷仓”,如今的水师村就在当年旧址附近。

当年粗狂勇武的先辈们也许不曾想到,呼兰城会因为一部《呼兰河传》闻名于世,也不会想到在这百年之后,又因一场疫情来袭成为焦点。呼兰从不缺故事和新闻,从被谣言神化、至今未破的变态杀手“呼兰大侠案”,到这两年扫黑除恶中被涤荡的“呼兰四大家族”,以及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拆违,但都不及这次病毒带来的关注强烈。

呼兰人说,这几年小城总是“被出名”,有时还要承受“地域黑”,有种“憋屈”的感觉,但越是如此越考验“骨气”。这个冬天特别冷,这个冬天的雪也大,呼兰河凝固了,呼兰区也按下了暂停键。为了管控疫情,呼兰区在域内实施了封闭管理,许多人的生活都被迫改变轨迹。

曾经,熙攘热闹带着烟火气的街市,变得沉默冷清萧瑟,在网友航拍的视频中,除了闪烁的警车,空旷的街道上很少能见到流动的车影,沿街的店铺纷纷闭户,门前伫立着红纸黑字的标语“勤消毒、严防护、不聚集、少出门,疫情防控从自身做起”。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次疫情中,呼兰人选择勇往直前,一幕幕抗疫感人故事也在上演。1月23日,街舞女孩高欣妍在寒风中一同守望等待4个小时,为防疫人员跳了一支“感恩舞”致敬——《听我说谢谢你》,跃动小城大爱;1月27日早6点,260台车辆集结完毕,出发前往各乡镇街道,把核酸检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一天之内对30余万人的核酸检测任务,担在党员、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肩上,而这已是第三次。小城的百姓,在朋友圈里接力打气“共克时艰,呼兰加油”。

呼兰河许愿“网红海”

在哈尔滨这座因修建中东铁路而兴的城市,人们喜欢用铁路划分行政区域。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与南岗区一曼街连接处,有一座近百年的立交桥霁虹桥,由俄罗斯设计师和建筑师建造,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2013年作为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霁虹街也由此桥得名。

霁虹桥下,铁道线上列车依旧飞奔。铁路西侧地势较高的一侧,被称作道里区,民国时期领馆林立、外侨集聚,可谓当时的“富人区”,建筑多为欧式和日式,知名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就在这个区;铁路东侧地势较低的一侧,被称作道外区,当年多为中国百姓,属于当时的“平民区”,萧红曾落难于此;霁虹桥南侧地势较高的区域,则是今天的南岗区。

对许多哈尔滨人来说,区分“江南”的几个区容易,但“江北”的概念则相对笼统不擅区分。因为,在大家的概念中,松花江南岸是“江南”,北岸太阳岛以北全是“江北”,无论是松北区、呼兰区,还是曾经跨行政区域存在的利民经济开发区(利民开发区),都属“江北”一列。

哈尔滨本轮疫情中,利民开发区是一个焦点。最初,利民开发区是出现在《呼兰县志》中的,地界上大部分属于呼兰区,呼兰区委和区政府至今还在利民开发区办公。虽然本次疫情的传播链不甚明了,但呼兰与利民交融与共的地缘逻辑却异常清晰,即便如今利民开发区已由松北区管理。1991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创办省级利民经济开发区,2018年,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松北区和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完整的江北一体发展区。目前,利民开发区内大小企业林立众多,员工大多居住在附近。

  

日前,地处利民开发区的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一“企”激起千层浪——截至23日,已发现79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与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联,其中绝大部分为企业员工。

48岁的黄某某家住哈尔滨利民开发区玉乡村王太屯,3日至15日,他像往常一样在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上班,其间,8日参加了同村居民葬礼,14日参加了农村人口核酸检测。19日,黄某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

由于黄某某是在应检尽检中被“前哨”发现的,当地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对企业封闭管控,对其产品、环境、员工进行全面核酸检测。哈尔滨市有关部门透露,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的聚集性疫情,部分病例标本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望奎病例同源。

哈尔滨市卫健委介绍,在对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员工进行全面核酸检测的基础上,19日、20日又连续两次对该企业食品厂产品、环境大量采样,部分外环境和食品外包装检出阳性。

公开资料显示,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是黑龙江民营企业百强之一,业务集饲料工业、畜禽业、肉食品加工业等为一体,产品在黑龙江省内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一位受访政府人士表示,黑龙江正大“超级传播链”持续拉长,这表明,尽管企业和相关部门强化了疫情防控举措,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麻痹心理和管理漏洞。

有媒体报道,正大集团1月26日发布了声明,称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启动新冠疫情应急预案,立即停产停工,对全员进行隔离并做核酸检测,对库存产品全面封存排查,对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处理;对已进入市场的产品按照当地政府要求下架封存,全面排查、不留死角。

根据哈尔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发布的通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食品厂2021年1月1日以后出厂的产品采取了下架、暂存等措施,并会同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对下架暂存的产品进行抽样核酸检测。截至1月25日8时,共抽检样本92786份,已出检测结果91696份,尚未在食品和内包装检出阳性,共发现9份产品外包装样本呈阳性,均在黑龙江省内。

  

落红萧萧,不落征帆。当萧红远去,呼兰城50余万百姓的生活还在继续。痛定思痛,黑龙江本轮疫情敲响的农村防疫和大型冷链企业防疫警钟,也在提醒全国各地警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隐匿性强、传播较快等疫情新特点,呼兰的应对虽不是标准答案,但总提供了一些参考。

“疫情防控措施最终还得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剑锋表示,春节临近,人员流动会直接对疫情防控提出严峻挑战。如何挺过疫情的寒冬?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向小城的人们提出“人生是为了什么?”的疑问,而后者的回答是“人活着为吃饭穿衣”。诚然,人活着,总要穿衣吃饭,但并不只是为了吃饭穿衣,还有生而不朽的奋斗,与病毒的斗争也是奋斗。面对疫情常态化,面对下一个漫长的冬日,面对可能的又一个防疫短板,我们有时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需要与过去旧的习俗,撕扯改变以至彻底的决裂。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萧红的人生导师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面对仍在全球蔓延的疫情,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每个人都是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夯实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基础的基石。

萧红去了,心有“不甘”。此番疫情,又有多少人,饱含多少不甘?面对沉重的疫情,病毒无常、城市无辜、人间有爱,我们唯有砥砺前行,在奋斗中百折不挠,在苦难辉煌中追寻回甘。

哈尔滨没有大海,呼兰却有一片“网红海”。沿着哈尔滨市滨水大道东行50多公里,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附近,位于呼兰区腰堡镇的蒙古村和西飞鱼村之间的松花江段,江面平阔、波光粼粼、浩渺无际,江畔沙细、浪涌潮奔、如同大海,当地人将这个打卡地标称为“网红海”。

如今,疫情下的“网红海”千里冰封,但人们都在许愿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坚信,春意会一点一滴生长,覆盖冬日的萧条与黯淡,当冰雪消融日,正是疫情消散时。不过,幸福是等不来的,终究要靠自己的双手,要直面科学精准防控的磨砺,借用呼兰小城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都不是事儿,干就完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