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行走脱贫攻坚52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全区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实现89个贫困村出列、1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目前的1.63%。

脱贫攻坚在行动(行走脱贫攻坚52县)(1)

李伊园(中)与社区工作人员商量走访事宜。 王昊魁摄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之一——苗家小镇社区,见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时,她正拿着一份名单,跟社区工作人员商量,对残疾人进行上门走访。“通过走访,一对一面谈、沟通,筛选、排查,然后给他们提供辅助性就业培训后签约,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李伊园创办的彩云苗艺已成为助力当地贫困妇女脱贫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同时,李伊园也是融水县巾帼扶贫车间负责人。就在前几天,李伊园在扶贫车间为残疾人举办了辅助性就业培训。“在这儿学了几次,有平绣、轮廓绣、打籽绣、锁绣,增强了自信心。”参加培训的残疾人武玉(化名)说。

融水县妇联主席姚丽翠介绍,近年来,融水县不断加大民族工艺传承培训力度,大力发展“指尖经济”,同时借助粤桂协作支持,助力当地妇女“抱着娃、养着家、能致富”。据统计,仅李伊园以基地和扶贫车间为依托,就累计培训贫困妇女近3000人,帮助贫困户增收60余万元。如今,李伊园带着160多名绣娘一起学习和制作苗绣,绣娘每月收入有1500元至3000元。

融水县香粉乡古都村大盘屯贫困户贾会连,就是一名绣娘。仅苗绣一项,贾会连每年可增加收入近1.8万元,现在一家人已经脱贫;红水乡振民村英培屯村民韦梅论,接受多次培训后,她还到外地传授苗绣技艺。几年前,韦梅论在县城开了一家手工剪花苗衣店,每年收入两万元。2019年4月,她被评为柳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易地搬迁过来的苗家小镇社区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老家在白云乡帮阳村乌界屯的杨枚作,搬迁到社区后,就在巾帼扶贫车间上班。“这里做工方便,工资也有保障,好得很。”她说。

脱贫攻坚在行动(行走脱贫攻坚52县)(2)

苗家小镇社区的老年人正在玩扑克。 王昊魁摄

杨枚作所在的苗家小镇社区属城南片区安置点,位于4A级旅游景区老子山和老君洞景区范围内,安置1605户6659人。

据融水县发改局局长唐兰珍介绍,苗家小镇社区依托产业和地理优势,配套建设民族旅游商贸特色街区、苗家小镇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公交站等,建设有“微市场”、扶贫车间,与周边医院、学校有效衔接,就业、就学、就医、交通便利等优势明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前,融水全县12个安置点住房已全面建成,3348户13695人实现搬迁入住。

脱贫攻坚在行动(行走脱贫攻坚52县)(3)

苗家小镇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区一角。 王昊魁摄

脱贫攻坚在行动(行走脱贫攻坚52县)(4)

苗家小镇小学,学生们正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学习苗绣技艺。 王昊魁摄

韦鲜艳在苗家小镇社区的新家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韦鲜艳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之前在老家就业机会少,靠爱人一个人挣钱,接送孩子上学至少要半小时。”两年前,韦鲜艳一家从良寨乡安全村搬到这里,在社区附近的电子厂上班,跟爱人每月有近6000元的收入,“学校就在家门口,上学5分钟就到了”。

受益于好政策,融水镇吉曼村整甫屯的梁娇,2017年就来到村子附近的融水县锦秀苗山刺绣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工作,“活儿不累,每月工资近3000元”。据公司负责人梁瑞辉介绍,扶贫车间已吸纳6名贫困户就业,累计助力贫困户增收45万元。

下足“绣花”功夫,坚持不懈抓好脱贫攻坚政策、责任、工作落实,融水县坚决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抓紧抓准抓到位,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全县贫困村实现产业示范园区、产业项目基地全覆盖。全县各类经营合作组织达696家,引导2.7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2%。

——创新旅游扶贫。围绕“以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创新“旅游 ”模式,全力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引导贫困群众走“以旅富民”的新路子。打造龙女沟、老君洞、双龙沟等核心景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86万人次,同比增长29.11%;旅游消费104.59亿元,同比增长32.96%。

——发展消费扶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种养、观光休闲农业、电商微商实现脱贫。全县共有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站168个,占行政村的85%。通过“产业 扶贫 电商”模式销售的企业有70家,实现网上销售收入8500万元,涉及贫困户1300多户。

——加强就业扶贫。发挥本地竹木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解决就近就业3万人以上。重点面向未脱贫户、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开发各类基层公益性岗位7122人。认定扶贫车间46家,共吸纳农村劳动力28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07人。2019年全县农村人口转移就业12.2万人,就业对脱贫贡献率达70%以上。

——不断加强兜底保障,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加快推进综合保障扶贫提升行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全县纳入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6314户22121人,占全县低保户的73.91%;养老保险参保率、发放率均100%。持证残疾人14760人,享受“两补”政策11143人,实现“应享尽享”。同时,全面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完善防贫机制,防止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全县认定监测户和边缘户785户3042人,预计9月底将全面消除。(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昊魁、周仕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