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科举状元(太湖异名考)

太湖县科举状元(太湖异名考)(1)

内容摘要:太湖为吴中胜地,历来即有许多异名,或谓之震泽、具区,或谓之五湖、洞庭,也有三山湖、湖亭、姑蔑。太湖的异名记载着太湖的变迁、太湖的社会情况、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上人们的相关语言、认识等。太湖异名表现出形状定名、特征定名及吴越古族语言性的特点。

关键词:太湖;地名学;异名

地名承载着历史。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上的反映,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变化等因素,地名也会发生变动,产生古今地名之异。太湖位于长江下游的尾间段与钱塘江、杭州湾之间,西部有茅山、天目山山脉,东部滨望大海。太湖跨越江浙二省,与都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并称为中国的五大淡水湖,列第三。“太湖”一名人们较为熟悉,魏晋时期《越绝书》云:“太湖周三万六千顷,其千顷,乌程也,去县五十里。”宋人朱长文以为,“(太湖)吐吸江海,包络丹阳、义兴、吴郡、吴兴之境,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太湖包孕吴越,历史久远,还有许多异名,或谓之震泽、具区,或谓之五湖、洞庭,也有三山湖、湖亭、姑蔑等别称。

(一)震泽

太湖古称震泽,《尚书·禹贡》曰:

淮海惟扬州,彭盛既豬,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语曰:

震泽,吴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为震泽。

震泽之名的由来,宋人史浩《尚书讲义》卷五《禹贡》曰:

扬在中国南近东也,震为东方之卦,而厥土涂泥,总扬之地谓之震泽宜矣……不知太湖之震泽乃后世取《禹贡》震泽而以名具区之泽也。

认为震泽本指《禹贡》扬州,是后人借用来指称太湖的。而究《禹贡》本意,当是说三江入海水道通畅,太湖才能免致泛滥而底定,一旦三江入海水道阻塞,太湖势必壅溢为害,其名震泽,乃取太湖常经水流侵蚀震荡之义。宋人蔡沈《书经集传》卷2《禹贡》注引曾旼语曰:“震如三川震之震……故谓之震泽”,较之史氏之说更合实际。

三江即太湖入海水道,在太湖的尾闾。《水经注·沔水》曰:

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亦持此说。清代顾祖禹也认为“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一曰东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人员经过实地调查证实,三江分流处在今苏州市东南角直镇以西澄湖以北,松江和娄江大致经由今吴淞旧江和昆山塘东泻于海,东江东南穿过今澄湖、白蚬湖以及淀泖地区入于海。他们还认为:

太湖的主要水源荆溪自茅山西来,苕溪自天目山南来,两股来水在西太湖汇合后,即形成一股推向东北的强劲湖流……古代太湖水经由松江(今吴淞江)、娄江(今浏河)、东江入海,合称三江,但东江约在唐代即已堙塞……澄湖、白蚬湖中所存在的南北向深槽看来很可能就是东江的故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松江沪渎壅噎不利,故处处涌溢,浸渍成灾”,州民姚峤曾建议“从武康紵溪开漕谷湖,直出海口”,以排积潦。当时东江与娄江淤积特甚,原本负担渲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这时主要由松江负担,但由于松江本身也在不断束狭,所以这一时期太湖平原特多大水。比如,《水经注》卷29《沔水》曾记载:

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梁,世家分夥,故川旧渎,难以取悉。

北宋时期,太湖境界大旱,水利学家单锷《吴中水利书》中曾感慨地说:

锷于熙宁八年(1075),岁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泉乡(治今宜兴县境)湖干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知昔为民田,今为太湖也,太湖即震泽也。

太湖又名震泽,取义震荡,形象而不妄。

(二)具区

太湖别有异名曰“具区”。具区之谓,较早见于《周礼》、《尔雅》、《山海经》等书。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汉郑玄注曰:“具区,在吴南。”《尔雅·释地》“十薮”条则云:“吴越之间有具区。”晋郭璞注曰:“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山海经·南山经》“浮玉之山”条云:“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晋郭璞注曰:“具区,今吴县西南太湖也。”《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吴县”条注曰:“具区泽在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史记索隐》亦云:“会稽吴县,具区在其西,古文以为震泽。”

太湖一带古代是句吴和于越部族活动区域,“具区”可能是古越语的汉译,其字义难以肯定。《太湖备考》卷十二引清人吴庄语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盖重在水患之平治也”,“具区云者,水平之后地皆显出,若者可居,若者可田,若者宜陶渔,若者宜橘袖,孰为浸,孰为薮”,是重在山川之脉络与土地之高下,“《尔雅》、《周礼·职方》皆称具区而不称震泽,据之今实而不袭古之名也”。

(三)五湖

五湖一名,较早见于《周礼》、《国语》等书。《周礼·夏官·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国语·越语》也有“吴越战于五湖”之载。《史记》中也有多处记载,《货殖列传》云:“吴有三江、五湖之利”,《仲尼弟子列传》曰:“吴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三王世家》载:“三江、五湖有渔盐之利,铜山之富,天下所仰”,《河渠书》谓:“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又曰:“太史公上姑苏,望五湖”。

汉郑玄注《周礼》云:“五湖,在吴南”,沿《周礼》之义,认为薮、浸相异,将具区、五湖相提并论,五湖非具区,即非太湖。清代《太湖备考》亦持此论。亦有史家以为五湖独指太湖东岸五湾。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所引的晋顾夷《吴地记》即称五湖即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亦云:“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一·太湖》所引的唐陆广微《吴地记》也是类似观点,曰:

五湖,太湖东岸五湾也。古者水流顺道,五湖溪径可分,后世蓄泄不时,漫淫泛滥,五湖并而为一,与具区无以辨矣。

迟于郑玄,三国韦昭则认为五湖即太湖。《国语·越语》曰:“吴越战于五湖”,“越兴师伐吴,至于五湖”,韦昭注云:“五湖,今太湖也”。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又引韦昭曰:“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在吴西南。”其后,世人多宗其说,清人顾祖禹也以为是,他说:

太湖,(苏州)府西南三十里。亦曰五湖,界苏、常、吴三郡之中,为往来径道,有事时必备之险也……(南直)南据五湖,五湖即太湖也,与浙江湖州府分界……夫国语明言“吴伐越,战于五湖”矣,河渠书“于吴则三江、五湖”,晋书桓玄补义兴太守,叹曰:“父为九州牧,儿为五湖长”。此五湖即太湖之明征也。

《周礼·职方》、东汉郑玄注五湖、具区有别均较以五湖为太湖之说为早,然若震泽、具区、五湖或非一地,《尚书·禹贡》、班固《汉书·地理志》又何以舍五湖而独说震泽、具区?所以钱穆《史记地名考》案语云:

《职方》之说,殊不可据。如荆州浸颖、湛,豫州浸波、溠……皆以小川为浸;包得扬州之浸,独为太湖?若谓太湖外,别有五湖,则湖泊亦与川流有异及与颖湛、波溠之水不类。《职方》之丈,难为典要。

五湖即是太湖,然太湖何以名五湖?唐徐坚《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湖第一·叙事》引张勃《吴录》曰:“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清金友理《太湖备考》卷一《太湖》引唐陆龟蒙曰:“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更有宗五湖为太湖之说者,认为太湖周边有五湖,或四湖而就太湖为五,遂名太湖为五湖。便是这五湖,也是各家解释互异。三国韦昭《三吴郡国志》谓“太湖边有游湖、草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9《沔水》又谓,“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又解释为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菱湖;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一·太湖》引明王鏊《姑苏志》曰:“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五湖。”太湖流域湖泊众多,五湖之说不一而定,大小相当者不止于五,何以因此谓太湖为五湖?相比之下,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湖州乌程县下》所引的虞翻《川渎记》的论点则较为可信。虞氏以为:

太湖东通长洲(治今苏州市)松江水,南通乌程(治今湖州市)霅溪水,西通义兴(治今宜兴县)荆溪水,北通晋陵(治今常州市)滆湖水,东连嘉兴(治今嘉兴市)韭溪水,凡五道,谓之五湖。

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指出,“太湖……其别名曰五湖,以其派通五道”,他赞同虞翻的说法,认为太湖“东通长洲松江,南通安吉霅溪,西通宜兴荆溪,北通晋陵滆湖,西南通嘉兴韭溪”,所以名五湖。同时认为,张勃《吴录》之说、《史记正义》之说,“皆出臆度”,道理自在其间。

(四)洞庭

唐徐坚《初学记》卷七引《扬州记》曰:“太湖一名洞庭。”古人谓水穴潜通者,皆曰“洞庭”。钱穆称:

凡称“洞庭”,皆指地下水脉相潜通。

古人凡遇泽水干涸,水下地面冒出,若相隔绝,各成一泽。水盛时,则浩瀚一片,露出水面之陆地,又皆隐没不见。乃谓此乃地下水脉之潜通,而名之曰“洞庭”。是“洞庭”有通义,初不专指一水也。

若以彭蠡之例推之,凡水之潜行暗达,地脉相通者,宜俱可有“洞庭”之目。

彭蠡本一通名,苟水流湍急,回旋如螺者,皆可以得彭蠡之称。

杨守敬《水经注疏》按语又说:

《博物志》以此洞庭与彭蠡对举,非湖而何?

太湖异名洞庭,正缘于此。

太湖又名洞庭,或以为缘于湖中有洞庭之山。太湖中的洞庭山,即是包山,左思《吴都赋》曰:“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山海经·海内东经》“湘水……入洞庭下”,晋郭璞注曰:

洞庭地穴也,在长沙巴陵。今吴县南太湖中有包山,下有洞庭穴道,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通,号为地脉。

这即是包山又名洞庭山的原因。《水经注》卷29《沔水》又云,太湖之中有苞山,“《春秋》谓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玡东武县,俗谓之洞庭。”《左传·鲁哀公元年》记载:“吴伐越,败之于夫椒”,《史记》又记载,“夫差二年,选精兵伐越,败之夫椒。”金友理《太湖备考》卷五《湖中山》按引钱孝《马迹山志》曰:“夫椒,马迹之从山,相距不远。东曰夫,南曰椒。盖即此二山也”,同时他还指出,“大椒山,在马迹山西南。形如张弩。小椒山,与大椒近。”包山亦作苞山,《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依北向而定,《史记》“洞庭”或非太湖。然《初学记》卷7《地下部·湖·叙事》引《史记》上文之下有裴骃注云:“今太湖中苞山,有石穴,其深洞无知其极者,名洞庭。洞庭对彭蠡,则知此穴之名,通呼洞庭”。又明确指出苞山亦呼作洞庭。

到了清代,清人又谓之西山、东山。《太湖备考》记载曰:

西洞庭山,属吴县,在县西南九十里,去胥口五十里。周八十余里,一名包山,以山四面皆水包之;或又以仙人鲍靓所居,呼鲍为包也。山有林屋洞,故又名林屋山……今亦省文称为西山。

太湖之中,与西洞庭山相峙,又有东洞庭山,《太湖备考》还记载:

东洞庭山,属吴县,在县西南八十里,去胥口四十里。周五十余里,居民二万余家。一名胥母,一名莫釐山。今称为东山,东洞庭山之省文也。山视西洞庭差小,而冈峦起伏,大略相似。

顾祖禹又说:

(太湖中莫釐山)与包山并峙,相去二十里。一名胥母山,谓子胥尝迎母居此。母亦读无。或云隋时有莫釐将军屯此,今峰之最高者曰莫釐峰。山周八十里,视西洞庭差小,而冈峦起伏,庐聚物产,大略相同,俗谓之东洞庭。

太湖之中,群山错列,而洞庭最大,所以赵一清《水经注释》中曰:

吴中之山曰洞庭,故湖亦即其称,既有斯名,不可得而没也。

(五)其它别名

此外,太湖又有三山湖、湖亭、姑蔑等异名。

《山海经》注谓之三山湖。《水经注》卷29《沔水》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此处脱石公二字)三山,亦谓之三山湖。”《太平寰宇记》卷94曰:“具区薮,太湖也……,次有三山,曰石公山、大雷山、小雷山。”太湖中有大雷山、小雷山、石公山,所以又称之为三山湖。《太湖备考》卷五《湖中山》转引记载:

大雷山,《太湖志》:在洞庭山西北。《长兴志》:在县北四十里,去夹浦二十里,无居人。右属长兴县,与江南荆溪县分界。《具区志》云:大雷山,无锡、武进共属,误。按翁氏之误,盖无锡亦有大雷山,在闾江太湖滨,与武进交界也。

同书又转引曰:

小雷山,《太湖志》:在洞庭山西南。《乌程志》:在县北三十八里,去大钱口二十里,无居人,山侧有矶,曰小雷矶,右属乌程县,与江南吴县分界。《具区志》云:小雷山属长兴,又《吴兴旧编》以小雷为洞庭东山,大雷为洞庭西山,尤谬。

南宋鲍彪《战国策注》引《扬州记》曰:“太湖一名湖亭”,但无处详考。姑蔑之说,最早记载见于《国语》。《国语·越语(上)》云:“勾践之地,南至于勾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韦昭注曰:“姑蔑,今太湖是也。”谭其骧先生以为,“姑即句,乃姑吴越人发语词,句吴即吴,句践即践,姑苏即苏也。”江浙一带地名渊源于古代吴越语者颇多,“蔑”之意义又不可知,“姑蔑”之谓亦难以详考。

(六)结语

地名是所指地方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上的反映,其产生有着一定的自然、社会根据,研究其意义,探索其渊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诸如气候变化、水文状况、生物分布、语言结构、历史事件、风俗民情等。“地名好似一部大百科全书,开卷阅读,自可观察到历史上人类的心智,他们的信仰、风俗,地名产生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等等”,它承载着历史,既表达着地名的语言学特征,也显示着地名的社会性,“地名渊源解释,作为一类独特的文献资源,是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各类文献所载述的地名本身,往往也是一类文献资源”。

地名渊源解释是我国传统地名学的主流,但对于历史地名资料,不可轻信而贸然使用。或以为笠泽为太湖别名者,如唐徐坚《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湖第一·事对》“笠泽”条即以为,“《国语》:吴越战于五湖,直在笠泽一湖中战耳”,五湖即太湖,徐氏即是以笠泽为太湖。又《太平寰宇记》也以为“具区,一名震泽,一名笠泽”;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笠泽”条曰:“臣谨按笠泽即震泽……大约皆指太湖也。”混笠泽与太湖为一之说不妥。笠泽较早之记载见于《左传·鲁哀公十七年》:“……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国语·越语》也说:“越伐吴,吴御之笠泽……。”三国韦昭注解曰:“笠泽即松江,去吴五十里。”至后魏时期,《水经注》卷29《沔水》又曰:“松江上承太湖,东迁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也”,笠泽非太湖更形明了。徐坚、乐史诸人以笠泽为太湖别名,可能是未注意到这一点。又《史记·吴太伯世家》也有“越败吴师于笠泽”的记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亦谓笠泽乃古松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一·三江》引唐陆广微《吴地记》云:“淞江(松江)一名笠泽,一名松陵江,一名吴淞江,自太湖分流”,笠泽即古松江,当今吴淞江。

地名研究也不可以望文生义,妄加诠释。前述《禹贡》“三江”者,旁及胥溪,一般认为其名胥溪是因为该溪乃伍子胥所开,如近人丁文江曾至胥溪运河考察,认为此河川谷狭隘,河身平直,而两岸黄土峭壁高耸,且缺乏冲积土存在,其为古代扬子江分流实不可能,必为春秋时伍子胥开凿的运河。1933年胡焕庸等亦去该地考察,对其河的形成作了三种假定,但基本倾向仍主张是伍子胥开凿的运河。而清人胡渭在《禹贡锥指》卷六中推测:“盖通江于淮,即夫差所开之邗沟;通湖于江,即阖闾所开之胥溪也”,指出胥溪可能是阖闾所开。按,《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子胥离楚奔吴,“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张勃《吴录》谓“子胥乞食处在丹阳溧阳县”。又按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卷三载,子胥奔吴,“于中道乞食溧阳,适会女子止绵于濑水之上”,同书卷四又载,子胥伐楚还吴,“过溧阳濑水之上”。胥溪河水原本畅通,盖后世因伍子胥数历此水而名之,胡渭所谓“阖闾所开之胥溪”因之而明。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变化、朝代的更替等等因素,地名也不断演变,从而出现地名消失或古今地名之异。太湖异名种种即反映了其自身的个体特征,表现出形状定名、特征定名及吴越古族语言性的特点,“震泽”、“具区”、“洞庭”、“三山”、“姑蔑”等,或依形状命名,或及特征定名,或来自吴越古族口语。这一类的命名理据在全国范围内的湖泊名称中也同样存在。比如,位于河西走廊东北端民勤县东北隅的古猪野泽,在北魏时期分离为休屠泽、猪野泽,唐时又称猪野泽为白亭海,也有白海子、白草湖、白碱湖等名称。青海湖则因其湛蓝的水面而得名,在古代则被称作西海,十六国时期又称作野莫;北魏时期又称古居延海为西海;今博斯腾湖,维语或蒙语中意为绿洲,在古代则因有敦薨之不相汇而称作敦薨薮:今巴里坤湖,蒙古语为“老虎的前爪”,在古代则被称为蒲类海;今贝加尔湖,古代称作北海,北朝时期又称于巳尼大水,唐时又称小海;吐蕃时期,称今扎陵湖、鄂陵湖为柏海;隋时,西突厥境内有热海(今伊塞克湖),唐时西北辖境有夷播海(今巴尔喀什湖)、黄草泊(今艾比湖)。举世闻名的罗布泊在古代则被称做蒲昌海,西晋时又作牢兰海,至北魏时期亦见泑泽之称。

湖泊通名一般有:湖、池、泽。东南地区湖泊通名多以湖、泽为主,除了太湖及其异名外,还有洪泽湖、巢湖等。一般地,所谓海指百川汇聚之处。又东汉刘熙《释名》卷一《释水》曰:“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或以较大的湖泊为海,今之洱海即是。

太湖县科举状元(太湖异名考)(2)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作者:张可辉

选稿:何铂羽

编辑:徐萍

校对:刘家瑶

审定:孙欣仪

责任编辑:檀金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太湖县科举状元(太湖异名考)(3)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