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1)

《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

汪时健(颍川百代孙▪爽公支)

(2022.01.02)

《周礼》中由礼官小吏所定的“世系表”和昭穆次序,被司马迁沿袭,经过反复查考谱牒写成《史记》,于是汉朝有了《姓氏官谱》。曹魏时设置州郡中正,负责按九品中正制设定的品级、文状选拔官员。晋宋成立谱局,设置谱官。挚虞、刘湛、王僧孺等人著书立说,共有成千上万文字。到唐代,贞观间纂有《氏族志》,显庆间纂有《姓氏录》,景龙间纂有《姓系录》。开元年间,唐玄宗又诏令薛南金等人对《姓系录》重新修订。宋朝和明朝,民间各族姓都自己修谱,往往辑为成套的谱牒,呈请皇上题词。这时期谱牒的编纂,虽然名曰“家乘”,实际上无不求证于官方史籍,关联国家法制礼仪。我大清朝让黎庶休养生息,各族人口日益繁衍,人们祭祀缅怀先祖,感念宗盟之情本当深厚,不过因此发生假冒宗支的事情,就比匪患还值得忧虑。所以皇帝准奏,发布了统宗谱牒编纂的有关禁令。应是希望人们恪守法制礼仪,而不是可以忘本忘祖的意思。

我新安很多世家望族,各姓都有族谱,谱上记载着得姓受氏的来由,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汪氏。当初,受姓始于鲁国颍川侯,世代多有殊功显绩。传承四十多代至唐,生下越国公,大哲人朱熹说他因保障六州之功,受邑三千户。至宋徽宗时,被追封为英济王。他的弟弟和儿子们,也都封给了官职和采邑,其家族的显贵和兴盛,可谓前所未闻。我因任职京城,未能常回故乡,对汪氏先祖的德行善绩,没有详细的了解。所以虽为最亲近的亲属,其具体的来龙去脉,很多并不知道。乾隆三十七年,看清流名士汪度参与编纂的世守谱,才了解到一点点。今看到龙溪宏佈、宏桂两君编纂的《汪氏纂要》,终于对汪氏先祖光彩焕然的德行善绩,有了全面的了解

《汪氏宗谱纂要》,为明万历隐士汪士贤、汪同文二公编纂。同文公于隆庆年间,曾协助汪湘公编纂《统谱》。后来觉得其太过繁冗,而不少支派却因为地僻人稀,来不及寻访,未能载入。于是与士贤公概括《统谱》的要点,并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记述迁派、迁址,更将历代老谱所绘制的先祖墓葬丘陇图纸,合并为一部简谱。其书厚不过一寸,但汪氏一族几千年的脉络源流,却全都具备,确实是集汪氏之大成的一部好谱。可惜未待交付刻印,只纂成了一个手写稿,主纂士贤公就去世了,只好将遗稿藏之于家。

今龙溪宏佈、宏桂两君,遵守法令非常谨慎,在编纂完本支《龙川》支谱后,又担心后人会忘记先祖,想到《纂要》遗稿对汪氏各宗支有较完整的考证,不同于那些凑合成书、备受诟病的谱牒,于是在尊重士贤公旧稿的基础上,再参考其它各谱,终于成功纂就《增订汪氏宗谱纂要》,并刻印成书,使其能传之久远。因士贤公之弟孝廉梦旂请我作序。我很欣赏二君效法先祖的美德,而不违悖法制,那么此谱的编纂,也正是历代史籍的意旨。因为之序。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2)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3)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4)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5)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6)

《汪氏宗谱纂要序》

原文:程景伊

译注:汪时健

《周礼》1小史2定世系3,辨昭穆4。史迁5因之,历稽6谱牒以成书,于是汉有姓氏官谱7。魏置州郡中正8,立品设状9。晋宋为谱局10,设谱官11。挚虞、刘湛、王僧孺12辈著书立说,率累千万言13。及唐,贞观则有《氏族志》14,显庆则有《姓氏录》15,景龙则有《姓系录》16。至开元间,复诏薛南金等重加刊窜17焉。宋明之世,家自为谱18,往往裒集

成帙19,上邀宸翰20,是谱牒之作,虽曰家乘,靡不质诸史籍,上关乎国宪21。我朝休养生息22,族类日繁,在追远23者,宗盟固所宜笃24,顾因此而枝牵叶附25,则比匪堪虞26。是以九重允奏27,有统宗之禁28。盖欲人恪遵典礼,非水源木本29为可尽忘也。

我新安多世族30,族各有谱,谱各载得姓受氏之由,其间最著者莫如汪氏。厥初31,受姓自鲁颍川32,代多显迹33。传四十余世而生越国公34,朱子35称其以保障功受邑三千户,进爵英济王36。诸弟诸子,皆列爵土37。族之贵盛,夙所佩闻38。缘备员京邸39 ,未能数至梓乡,详稽旧德40。故虽谊属至戚41,其渊源本末42,亦每阙如43。岁壬辰44,为清流侄倩名度者叙其支世守谱,窥睹一斑。今观龙溪宏佈、宏桂两君所刊《汪氏纂要》46,蔚然见全豹焉47。

《纂要》,前明隐君子士贤、同文二公48之所作也。同文于隆庆间,偕通甫湘49尝从事于《统谱》矣。后念卷帙浩繁,多有地远人微,未遑征者50,遂偕士贤撮其大要,括以四言51,更取历代丘陇图形52,合为一帙53。书不盈寸,而数千年之脉络源流,莫不毕具,诚足集汪氏之大成!惜未付梓54,第55手录而藏诸家。

今龙溪两君56奉法惟谨57,自辑其支谱。又惧后人之忘其本始58也,念《纂要》遗书所以备考宗支,而不同于纠合以取戾59,爰遵旧稿,复参诸谱,以付剞劂60,俾垂久远61。介其弟孝廉梦旂乞余弁言62。余嘉两君法祖之贤63,而不逾夫法制,则是书之作,亦即历代史籍之遗意64也。故为叙65。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仲夏月66,赐进士出身67覃恩诰授荣䘵大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68吏部尚书加四级69莘田程景伊70拜撰。

——————————

注释:

1.《周礼》:十三经之一,西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著。《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经学大师郑玄注,由于其崇高的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

2.小史:古代礼官。《周礼▪春官宗伯》所列属官中有“小史”,负责“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和祭、丧、谥、诔等国事用礼法诸务;汉后对一般小吏通称“小史”,也指书童、小差役和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等。

3.世系又叫“世系表”,指一个族姓世代相传承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列而成。

4.昭穆: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昭穆制度延伸到民间,就是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 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墓地的葬位也以此分次序。祭祀时,子孙须按此规定排列次序行礼,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

6.历稽,遍查。

7.官谱:官员家世档案。

8.中正:官名。三国魏文帝曹丕选官始行九品中正制,在各郡、州设专职“中正”官(县“中正”为兼职),负责考察、评议候选官员(士)的家世和德才。

9.立品设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等级。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是为“立品”;由各郡、州中正对候选官员(士)的家世和德才进行综合评议,然后给出的书面评语叫“设状”。

10.谱局:古代官方研究和管理谱牒的机构。

11.谱官:古代掌管官方谱牒机构的官员。如晋成帝时负责稽考淮安侯汪旭的“知谱臣”袁彦叔,即为朝廷谱官。

12.挚虞、刘湛、王僧孺:挚虞:(250-300),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西晋著名谱学家,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决录》等;刘湛:(?—440),字弘仁,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人,南朝宋开国功臣之一。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不尚浮华,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郯人(即今郯城人),出身没落士族家庭,六岁能文,南齐后期,因学识渊博,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

13.率累千万言:加起来有成千上万字。率:约略、大概;累:连续(相加);千万言:此处指文字成千上万,而非文字达一千万。

14.《氏族志》:此指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原《氏族志》中姓氏后的修订本。

15.《姓氏录》:此指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期的官修谱牒,系永徽六年(655)唐高宗诏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及太常丞吕才等十二人编录的、于显庆四年(659)成书的、对唐太宗主修之《氏族志》进行勘正后的修订本。

16.景龙则有《姓系录》:景龙(707—710)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姓系录》:书名,唐柳冲等撰,二百卷,为唐代最后一部大型官修谱牒,已佚。

17.刊窜:改订、修改。

18.宋明之世,家自为谱:宋朝和明朝,流行民间私家修谱。

19.裒集

成帙:编辑成成套的书。裒,音póu.辑集、编辑;帙: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此指成套的线装书。

20.宸翰:帝王的墨迹。

21.国宪:国家的法制礼仪。

22.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

23追远:祭祀怀念祖先。《论语学而》:“慎终追远。” 邢昺疏:“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

24.宗盟固所宜笃 :同宗同姓之情本应敦睦深厚,

25.顾因此而枝牵叶附:不过会因此引起冒认宗支的现象。顾:不过,此作转折连词。

26.比匪堪虞:比匪患还要担忧。

27.是以九重帝王允奏:所以皇帝批准了奏疏。九重:此指皇帝的宫殿;允奏,准奏。

28.有统宗之禁:颁布了与修纂统宗谱牒有关的禁令。

29.水源木本:水的源头,树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此指先祖。《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30.新安多世族:新安郡很多世家望族。新安郡:(280-758),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世族:世代显贵的家族。

31.厥初:其初。厥:其,文言代词。

32.受姓自鲁颍川:获得赐姓始于鲁国的颍川侯。受姓:君王赐姓与有功臣民。《新唐书▪高俭传赞》:“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

33.代多显迹:世代多有卓著的功勋。迹,通“绩”,功劳。

34.传四十余世而生越国公:传承四十多世后生下越国公。越国公:此指颍川侯四十四代孙、汪氏显祖汪华,唐初因保障六州,镇靖一方,被封为越国公,受邑三千户。

35.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为“二程”(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之一,后世尊称朱子,其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的官方哲学。

36.英济王: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对越国公汪华的追封。

37.诸弟诸子,皆列爵土:(汪华的)弟弟和儿子们,都得到朝廷授予的官爵和封地。按:汪华堂弟汪铁佛被唐高祖封为开国公;据1987年祁东樟木塘六修《汪氏统宗正脉族谱卷六▪续编颍川总系》重刊旧牒载:其胞弟汪世英被封协祐侯,汪世荣被封协济侯(封年未详);其九个儿子也先后被追授王、公、候等爵。

38.族之贵盛,夙所佩闻:家族之显贵兴盛,早就被人们景仰、传颂。

39.缘备员京邸:因为任职在京城。备员:凑足人员,犹滥竽充数,此为作者对自己在京城做官的谦辞。邸:此指官署。

40.未能数至梓乡,详稽旧德:未能经常回老家,详细了解(汪氏)先人的德行善绩。

41.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42.渊源本末:犹言来龙去脉。

43.亦每阙如:也有很多不了解。

44.岁壬辰.:此壬辰年为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

46.龙溪宏佈、宏桂两君所刊《汪氏纂要》:龙溪:村落名,位于今绩溪县临溪镇,古属歙县五都;宏佈:字敷政,号龙川,歙东(今绩溪)龙溪人,《汪氏纂要》增订版主纂,乾隆甲戌,倡修婺邑司空惟德公分迁等族宗谱,谱名《龙川》,载邑志;宏桂:字庭芳,号小山,国学生,龙溪人,系宏佈公族兄,协纂增订《汪氏纂要》,负责重绘汪氏祖像、墓图等;《汪氏纂要》:全名《汪氏宗谱纂要》,明万历婺源大畈礼部儒士汪士贤主纂,但甫出“红谱”(手写的定稿),士贤公赍志以殁。时隔195年后,由宏佈公于乾隆四十年(1775)增订刊行,是为《增订汪氏宗谱纂要》。

47.蔚然见全豹焉:(从《汪氏纂要》)上看到了汪氏先祖光彩焕然的所有德行善绩。蔚然:本指草木茂密,此喻功德焕然 

48.前明隐君子士贤、同文二公:瘾君子:隐士;士贤:字进可,号三潭,明礼部儒士,婺源大畈人,嘉靖、隆庆间助汪湘公编纂《汪氏统宗谱》,继主纂《汪氏宗谱纂要》,稿成,赍志以殁;同文:婺源大畈人,字国书,号心印,明嘉靖、隆庆间助汪湘公编纂《汪氏统宗谱》,继协士贤公编纂《汪氏宗谱纂要》。

49.通甫湘:即汪湘,字可湘,号南渠,又号钝斋,婺源大畈人,嘉靖举人,仕通判,纂修十二支编次《统宗谱》,成于隆庆四年。

50.多有地远人微,未遑征者:很多因为地方偏远人口稀少,没有时间来得及寻访。微:稀少;遑:闲暇;征:寻访。

51.括以四言:用四言韵语形式概括。是士贤公编纂《汪氏纂要》时用于记述迁派、迁址等的一种“括言”,不求格律工整,只求便于记诵,这种“括言”也被宏佈公增订时沿用。

52.丘陇图形:所绘制的先祖墓地所在的山丘图纸。陇:泛指山。

53.帙:书册。参见前注19。

54.付梓:古指雕版印行书稿,今借指书稿出版发行。梓:雕版。

55.第:只,仅。

56.龙溪两君:即宏佈、宏桂二公。参见前注46。

57.奉法惟谨:遵守法令非常谨慎。

58.本始:本源。此指先世祖宗。

59.而不同于纠合以取戾:与那些凑合成书而遭受谴责的不同。纠合:聚集,也作“鸠合”,此为凑合意;取戾:遭受谴责。

60.爰遵旧稿,复参诸谱,以付剞劂:于是遵照旧稿,参考其他各谱,交付刻板印书。爰:于是,此作连词;剞劂:刻镂的刀具,此指刻板印书。

61.俾垂久远:使……永远流传。俾:使。

62.介其弟孝廉梦旂乞余弁言:因宏佈公之弟孝廉梦旂请我作序。介:因;其弟孝廉梦旂:宏佈公之弟梦旂,字观鲁,号东堂,乾隆戊子经魁,授咸安宫教习,爽公支,龙溪人;孝廉:汉武帝时为任用官吏而设立的察举制考试科目,本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成为对举人的雅称;乞:请求;弁言:序言。

63.余嘉两君法祖之贤:我欣赏二君效法先祖的美德。贤:此指美好的德行。

64.遗意:前人的心愿,此指前代史籍的意旨。

65.叙:此同序。

66.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仲夏月:时为公元1775年农历五月。

67.赐进士出身:科举考试的甲第制度中,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68.覃恩诰授荣䘵大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覃恩: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诰授荣䘵大经筵讲官:皇帝诰命授予(程景伊)荣䘵大经筵讲官;经筵:皇帝听讲书史的地方,分大小经筵,大经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举行,主要是一种礼仪,;小经筵又称“日讲”,为君臣间不拘礼节的问答,是一种重要的辅政方式;经筵讲官:到经筵为皇帝讲学的官员。宋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明清以实际进讲之官为经筵讲官,由翰林出身之大臣兼充,但进讲逐渐成为空文。

69.吏部尚书加四级:吏部尚书为吏部最高长官,雅称大冢宰,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唐宋属正三品,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近乎今中组部长兼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长。加级:加级、纪录是清代对官员的奖励 ( 议叙 ), 纪录分三等: 纪录一次、纪录二次、纪录三次。纪录四次, 即可加一级,加级、纪录既是官员的政绩,又是定期考绩的重要条件。

70.莘田程景伊:(1712—1780),清代名宦,江苏武进人,字聘三,号莘田,乾隆四年进士,历兵部侍郎,工、刑、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工诗词,精吏牍,兼通理学,卒谥文恭,有《云塘书屋诗稿》15卷,《文集》20卷。乾隆四十一年,被削职留用,乾隆南巡,命其留京处理朝事,七月病故,乾隆赐挽联曰:“执笏无惭真宰相,盖棺还是老书生”。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7)

汪氏辈序表(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