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对比鉴赏题答题思路(中考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考诗歌对比鉴赏题答题思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考诗歌对比鉴赏题答题思路(中考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中考诗歌对比鉴赏题答题思路

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②以动衬静的词。

③化静为动的词

④以动写静的词

⑤以实显虚的词

【知识梳理】

以实显虚就是采用以景寓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以实显虚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设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诗歌中以实显虚的手法作简要赏析。

(3)诗歌某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第一步:指出哪些词是实写,描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哪些词是虚写,描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步:点明手法:以实显虚。

(3)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指出其在情感、旨趣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格式:概括景物特点、点明以实显虚的关系;简析表达效果(情感、旨趣)。

【方法点拨】

(1)一般情况下,以实显虚的关系,是以有形之景显无形之境。赏析诗词内容时,首先要指出哪些词是实写,哪些词是虚写。“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和情境等。虚实景物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春意”本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可在诗人笔下,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2)赏析诗词的以实显虚的词,要将这个词放在是个整体的意境中,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触发联想,实才不枯燥、不呆板;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诗词才会有云蒸霞蔚的气象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第一层,作者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前两句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诗人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表白,画龙点睛之笔是末句。自负甚高的诗人在官场上很不得意,被贬岭南。他在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假如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末句的虚拟议论!它蕴含着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强烈,成了千古名句!

(3) 诗词作者有时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以实显虚的词常常实写此物,从侧面烘托心中的彼物,通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或者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表达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虚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歌前两句实写,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出墙”的“一枝红杏”,这是看的见得实景,通过这“一枝红杏”,人们可以想象出园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虚景,远远胜过对园内景色的正面直接实写。由所见到所想,这是联想的手法,也体现了以实显虚的特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4) 以实显虚的词讲究“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赏析时应关注古代诗人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思、志向和事理寄托在那些客观景物之中。那么这些情思、志向、事理为虚,所托之景物为实。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适时的“好雨”夜间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流露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尾联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系想象之景,诗人欣慰地想象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番花红欲滴、生机盎然的更加美好的景象。“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诗人以眼前的实景衬托想象中虚景,使虚景比实景更美,这就是以实显虚。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实战演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问题:这首诗中“落”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归来,月照戍楼,这时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开篇就充满了边塞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两句以《梅花落》名曲联想到雪天梅花随笛声飘满关山,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同时,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涵着故园之思。

答案示例:“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翻转出“何处吹奏《梅花落》”的设问。“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落”字以实显虚,不仅描绘笛声在风中飘扬的情景,更让人联想到风吹落梅花的花瓣,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动人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