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鸥汀金竹园(汕头鸥汀古八景)

鸥汀古八景

鸥汀背寨是潮州四大古寨之一。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海置县之前,隶属于揭阳县延德乡蓬洲都的鸥汀背寨是一个出名的集市。汕头开埠后,鸥汀成了澄海县毗邻新兴海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名(古)镇,鸥汀八景便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多次战乱和人为动乱之后,这座古镇的八景已所剩无几了。

腾辉倒影 腾辉古塔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鸥上社区。当地乡民称之为“鸥汀塔”,《潮州志》则称该塔为“蓬洲塔”。塔的东北侧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每当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塔影倒映在池塘中美丽如画,多姿多彩,成为鸥汀一景。腾辉塔实为“风水塔”。传称古时候鸥汀多风灾、水灾和地震等灾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里地气不藏。为壮旺地气、拔擢人材,曾任当朝翰林院检讨的辛昌五倡建该塔,并于乾隆三年(1738)建成。腾辉塔高20.3米,共7层,塔身呈六角形,逐级渐小,底层外围周长为17米。其特色有二:一是为解决下层承受力问题,建筑师匠心独运,将其下3层除楼梯道外全部夯实,塔的上头4层才砌为空心层,并铺架上木层板,游客可从容登临;二是塔的顶端部分,是一个形貌与塔身相似的5层楼阁式小宝塔,让腾辉塔上下结构紧密严谨,浑然一体,是全国罕见的塔上加塔式形制,令人拍掌称奇。塔门两边是由辛昌五撰写的石刻楹联:“七层耸壮丽之观云蒸霞蔚,五岭盛衣冠之气凤翥鸾翩”,更让腾辉塔平添几分文气。1980年,腾辉塔因其历史悠久、设计独特而入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的《中国宝塔鉴赏》一书。

证果谈禅 证果寺位于鸥汀街道鸥上社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初名为崇福庵。是汕头市范围内的唯一明代敕封古寺,也是一处旅游观光胜地,于1994年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新编《澄海县志》记述:当初这里只是一处滨海小庙,庙前有条河溪,旁边有桑田碧野。其时,当朝宰相之子、福建人氏李荣喜从金陵一路游历至潮州开元寺,慕名又来到这里。他生性喜欢僻静风光,来后甚感此处适宜其悟禅辩理,遂在此削发皈依佛门。朝廷为颂其德,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敕封崇福庵为“证果禅寺”。该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曾于清康熙八年(1669)、康熙五十四年(1715)、乾隆五十八年(1793)和民国12年(1923),先后四次重修。1983~1997年,该寺住持释圆彻法师主持了寺院的复建筹备工作,竣工后于2001年11月4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该寺坐西北向东南,呈长方形,纵深77.2米,宽21.7米,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为三进四院式布局。目前,寺内存活一棵600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和一口名为般若泉的古井等文物。

汕头鸥汀金竹园(汕头鸥汀古八景)(1)

蓬鸥书声 明清时期,鸥汀隶属澄海县蓬洲都。历史上的鸥汀文祠是由曾任过广西浔州府同知的乡贤袁温和与当时的鸥汀寨主陈君锷等人于明朝万历年间(1606~1619)建成的。他们在公田收入及祭祀费用中拨出专用银两,各位士绅也自掏一点钱凑集经费,以文昌帝祠等作为场所先行草创,之后才逐步完善和扩充,成为当地“黉宫”。该书斋免费让乡里12~20岁的贫寒子弟就学,并免收其书籍文具费。雍正十三年(1735),澄海县奉命在全境设立五处官学,遂将蓬洲文昌祠改制成为学馆,因其朗朗书声,“蓬鸥书声”的景名由此而来。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废止科举,兴办新学,这里便改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又改为蓬鸥高等小学,并聘请潮州、汕头、揭阳等地的进步青年教师来此任教,邻近各乡到此求学的人很多。

庙前白鹭 景点的原址位于鸥汀街道鸥下社区北部的天后宫前一带,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主建筑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昔时,在天后宫前有一条河流和出海口的小码头沿岸,是成群的白鹭(沙鸥)飞翔栖集的所在,四方的文人游客经常在此驻足观赏,时间久了,自成一景。由于宫与庙同义,且出于景名的平仄音韵所需,故而取名“庙前白鹭”。

天后宫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是由一些常年出海的讨海人凑钱修建的。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乾隆五十九年(1794)曾先后两次由船商富绅等捐钱重修。此后,天后宫年久失修。“文革”后几近崩塌。1990年,各界人士集资在原址复建,于1995年6月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海内各界人士又捐资予以重修。现宫内各处装饰仍保持原有风格,古文物有乾隆年间的石刻匾额一块和石香炉一座,还有一口龙虎井。宫前现辟有一处小广场,广场前端树立2杆旗杆,周围还长有3棵盘根错节的老榕树,整体环境显得恬静、幽雅、庄重、和谐而生机盎然。可惜的是,由于地理变化,宫前已不再是河流和海岸,白鹭也无处觅踪了。

南薰古庙 位于现鸥汀街道鸥下社区的南门附近,坐北向南,面积约70平方米。南薰庙创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后历经多次重修,“文革”期间被移作它用,最后的一次重修是在1989年。现门匾石刻正面为“南薰古庙”,背面书有“恩覃乘木”4字,落款为“道光十八年(1838)夏月吉日立,沐恩治子许功宏敬酬”。殿中有三山国王及夫人塑像,龛匾“三山国王”,对联为“国泽湛深垂万古,王公伊濯享千秋”。两旁供奉着舍人爷、天后圣母、双忠圣王、太子爷、巡抚和总督等等塑像。

该庙的前面是一处空旷的场地和一片大蕉林,村民们常在这里晒鱼干、虾脯、紫菜、谷物、衣物等等。每到傍晚,各种脯料、杂物被民众收回家,这里便成了劳累了一天的乡民们的休息场所。从前这里是滨海之所,每逢夏之傍晚,海风迎面吹拂,舒适宜人。人们都可在此纳凉,或纵酒论天下,或清茶一杯伴轻声细语至半夜,也可席地鼾然入睡。此外,每逢村里举办诸如酬神木偶戏,猜灯谜之类活动,多在这里进行,使得这里的人气特别旺,因而也被列为鸥汀一景。

西宁晚泊 昔时的鸥汀是南海边的一个渔村,当时的鸥汀寨渔港是邻近地域中的一个较大港口,名为西宁港。在这个港口,有来自粤东各地,例如饶平、南澳、潮阳、惠来、揭阳、海陆丰等地的船只,也停泊着途经此地的福建、浙江、台湾的渔船、商船和客船等等。南来北往,好不热闹。本地文人有时也登船应酬,也有人携酒肉上船,或延揽、挽留各方人士,来客中不乏有特意光临这里对月饮酒作乐的骚客狂生。每当夜幕降临,海风阵阵,渔火点点,美不胜收。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港口生活的多姿多彩,常常被本地人提起。后来,当人们为鸥汀八景取名的时候,当事的文人雅士便把这些情景予以浓缩,“西宁晚泊”便成了鸥汀的又一个著名景观。

新兴红树 自古就是一处带有港口贸易性质的商业旺地。这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也有来自邻近各地的乡民、船民。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在这里进行钱货交往时,总是起劲地讨价还价,喧闹之声不绝于耳。

在新兴街,长有3棵挺拔的木棉树。木棉树在鸥汀俗称红树,树上红色的大花朵体现了“红火”之意。木棉树的特点之一是在春天时节开出约拳头大的红花,在空中呈现出红彤彤的火红色彩,既壮观又好看,远远望去,新兴街的上空就像飘浮着3朵红云。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3朵红云象征着生意红火的好兆头。据老人说,当时这3棵树的高度均在20米左右,树荫很大,相隔约一二丈距离,那些小商小贩们最喜欢在这里摆售自己的各种小商品、杂货。由于这3棵树处于新兴街中最繁华地地段,代表着一种特殊意义。

龟桥似月 古时,鸥汀寨鸥上村前有一条宽约四丈的溪流,人们出寨返村都须经过这条溪流。村里人在此处搭建一道竹木质便桥,以供行人通过。便桥的桥板由一根根竹竿并排编成,不仅窄小且易滑足,而人在上面走时又会发出“吱吱”声作响,行人经过很缺安全感,妇女和儿童仍需坐船过去。到了清朝中后期,人们在此修建一座砖石贝灰结构的桥梁,为便于船只通过,故建成拱形桥,而拱形恰似龟壳,故被称之为龟桥。

农耕时代,在靠近大海的渔村里,像这样的交通设施是极为少见的。虽然,龟桥的弯拱度和高度远没有像满月拱桥那么高,但也是半轮月亮形,在水中的倒影,确似一弯明月。撰景名的人把它说成“龟桥似月”。

村里的人都钟爱龟桥,这是由于它既具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当月亮高挂的晚上,龟桥那轮新月,与挂在天上的明月相映成趣,颇具诗情画意。

鸥汀古八景_《汕头市龙湖区志(1979~20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