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中秋忆师恩(点点滴滴都是恩情)

迎中秋忆师恩(点点滴滴都是恩情)(1)

前不久收拾过去的一个箱子,无意中发现了我上高中时的一个写满随记之类东西的笔记本。那是一个普通的、纸张都有些泛黄发脆的、过去中学生常用的本子。怀着一种好奇和亲切,轻轻地翻看那些我熟悉又陌生的字体和一行行、一页页文字,写这些文字时的一些情景从记忆深处悄然浮出,清晰,放大,定格……

我是1978年在济南九中文科班上的高中。那时,我们这批文革结束后的中学生,由于小学、初中没有正规上课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别看是高中生,所掌握的知识连现在的初中生都不如。许多功课都需要弥补。我们的班主任王璇老师是文革后我省的第一批特级语文教师。他对我们大家的文字基础,尤其是古文知识的严格要求和培养,至今让我还在受益。针对我们写作文很八股化,缺少自己的本质内容感受这一具体情况,王老师就让我们每天记笔记感想。文无定法,想写什么就写。可是,必须真实,起码感动自己;同时,要求我们把字写好,规范工整,让人一看就认识。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最为基础性的东西,可是,我们那时候却如同听天书一般,觉得不仅是新鲜,好奇。而正是经过了这么系统的训练,潜移默化地让我养成了一个做事认真的习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受益匪浅。

记得高二(那时的高中是两年制)时,每天除了复习平时所学的功课,晚上还要补课,就是离家很近的同学下午下课后都不回家,在学校门口随便买点吃的,边吃边学习,生怕荒废了时间,耽误了学习复习。那时的高考录取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4%到5%左右,竞争的残酷难以用语言形容。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个人生中难得的放手一搏的机会。王老师更是相当负责任。印象中那时的老师已经五十开外了,身体不是很好,可是他几乎以学校为家,和我们同学们一起为高考做准备,想方设法到处搜集高考复习试卷。一旦搜集到,就赶忙刻版油印,分发给大家,并且仔细认真地讲解,力争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掌握。那时我们每个同学的手几乎每天都有黑乎乎的油污,身上散发着一股油墨特有的味道,那是油印卷子留下的纪念。

由于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高考的经验都不多,能够借鉴的也是微乎其微。作为班主任王老师只好采取两条腿走路、广种薄收的方法,尽可能地把自己所想到的重点传授给学生,再三叮咛:只要会做的,一定不能做错;不会做的,也不能不做;不管对错,先答上题、不留空白再说,如此等等。尽管叮嘱得这样细致周到,我还是犯了一个事后回忆不可思议的、甚至影响一生的大错。

高考那天的前夜,我休息得很好。记得早上吃罢早饭,一个人慢悠悠地走着去了考场。考试时,我当时不知是太把王老师叮嘱的尽量多写、多做记得太牢固,抑或自己复习的太好,掌握的知识太多,还是监考老师强调的考试注意事项没有听清楚,反正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做历史、地理和政治答卷最后的问答题时,看到答卷上留的答题的空白处太少,就将监考老师发的草稿纸都写上了答题。至今我对此记忆犹新,那一道道在别人看来很难的考试题我答得是太顺利、太完美了,自我感觉非常好。等到全部考完和同学们交流、给班主任老师汇报考试情况时,我才恍然知道自己犯下了一个难以弥补挽回、甚至可能影响终生的严重错误。至今我记得很清楚,王老师听了我的叙述,不顾炎热夏天和天已黄昏,赶忙给学校领导汇报,一起去找有关部门解释说明……那个执着固执,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为了他的一个普通学生而奔波。这些都是很久之后我听其他老师说的。大约20天后高考成绩单下发下来,我以距离查体线非常微小的分差名落孙山……

虽然后来我如愿上了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1980年那年高考的经历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我的班主任王老师教书育人的恩情,更是温暖着我,激励着我心态端正,仔细认真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在生活中弥补缺陷不足,努力做好自己。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今年的教师节就到了,回忆起高中那两年做王老师学生的难忘经历,一种说不清的情绪久久地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拉拉杂杂地写出这些文字,谨为表现一下对敬爱的王老师的一种语不能及的感恩之情……

迎中秋忆师恩(点点滴滴都是恩情)(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壹点号潭水流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