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

元古堆位于渭源县田家河乡南部林缘地带,村庄不算小,12.4平方公里;海拔不算低,2440米。

站在山梁上俯瞰,深深浅浅的绿铺了满眼,高高低低的山峁梁屲间,13个社469户1882人散落在大山的一道道褶皱里。

居于川道高处的是上滩社,低处的是下滩上社、下滩下社,山梁上是梁上社,低洼处叫阴屲社,还有吊地社、棉柳滩社、土城门社,是依着地形、产物、古迹分别起了名;另有几个社,元古堆一社到元古堆五社,依次排列。

13个社的名字和元古堆的村名一样质朴。无论是从“圆咕堆儿”演化而来的“元古堆”,还是从村头那座高高的也许远古就有的土堆而来,都质朴却又厚重。如同脚下土地,千百年来,哺育万民,生生不息。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3)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4)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5)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6)

在老党员马岗家的院子里见到的还有白海红,“看得仔细、问得详细,看到舀起缸里水直接喝,我当时又感动又难受。”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白海红一字一顿复述着这句话,“我一直被的这句话,温暖着激励着。”

“来到我们村,不光和我握了手,还向我问到村里当归产业的发展前景。”元古堆村现任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说,“我从一个‘刺儿头’成长为一名村干部,也是受‘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感召。”

那一天,在新疆打工的苟怀文接到了父亲从村里打来的电话,“给我们送来了年货,有肉、有糖、有春联,还有一床棉被……”那年春节,当沿着早前离家的山路再回到元古堆时,苟怀文心潮澎湃,他想:“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那一天,同样在外打工的张学仁听到老板喊他:“老张!去你们元古堆了。”张学仁心想“真的假的?”凑到老板跟前一看新闻,还真是!

村民董建新接到通知:去村小学领年货。到了现场一看:老人乐呵呵推着板车的、小孩三五成群笑闹的、一家老少齐上阵的、左邻右舍相约前来的,真是热闹!“那时候三四百元就可以把年过了,我们领到一千多元的年货。”董建新说,“家家户户提前过了一个年。”

张领荣给记者展示了送的被子,十年了还是新崭崭。“舍不得用,一直在柜子里放着呢,等着儿子结婚的时候派用场哩。”

那一天,无论在家还是在外的元古堆人,争相奔走相告,传递这份温暖,共同期盼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未来。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7)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8)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9)

通水是好事,大家个个开心。可水管要打自家门前屋后过?难免有人心里犯起嘀咕,“地基泡了咋办?”

正当进退两难时,王焕平站了出来,下滩上社这个17岁就为社里事跑前跑后的“娃娃社长”说,“从我家屋后过吧!”王焕平家境贫寒,三间屋是家里最大的家产。

他这一站出来,“一团麻”顺成了“一股绳”。“人家房子不怕泡,咱还怕个啥?”

终于,自来水“哗啦啦”流进了家门,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那路呢?”记者追问。

“你们来的时候是不是经过一条小河?现在河上有桥,脚一抬就过来了。放到十年前,这雨一下,你们压根就上不来。”元三社的金有财一边分拣百合一边说。

“不到两米宽的沟渠,咋能挡住人出行?”

“不信?”金有财见我们质疑,一边搓着手里的泥一边比划。“没桥、水又急。只能找来木梯子,搭在水渠上,再铺几块木板,娃娃上学勉强过去,想用架子车拉个庄稼?别想。”金有财叹了口气。

路不好,为啥不修?

“没那么简单,且不说,修路的钱拿不出。就是要修路占地,不少人家也舍不得。”金有财说,“这里面难肠着哩!”

这难肠,梁上社的白海红体会最深。

老党员白海红自2006年就担任梁上社社长。既然大家信任,白海红很想做些事。可许多事的经办都涉及到土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动命根子?谁能答应!”

2013年至2014年,同样是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下,元古堆实施村内主干道路建设、社内巷道硬化项目。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0)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1)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2)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3)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4)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5)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6)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7)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8)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19)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0)

邱菊芳想养更多的羊,宋海英想种更多的百合,董建新、王永林想带领大家种更多更好的羊肚菌,这些从前种小麦、种大豆、种洋芋从没有惜过力气,日子也从没有宽裕过的庄稼人,头脑活了,眼界开了,想法变了呢。

再到元古堆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村广场看看吧。

以前蹲墙根晒太阳的、家长里短拉是非的,都在广场上扎着堆。董建新说,“专门有个地方就叫‘闲话台’,说来也丢人,有那懒汉懒婆娘早上在家胡乱吃口饭,头不梳、锅不洗,转身急着就往‘闲话台’跑。”看到有车来了,或是有干部来了,就有那种伸手惯了的往前凑,“家里面没了、油没了,米袋子呢还剩个底”,再拽拽身上衣裳,“就这身么还能穿……该咋办,你们早些看着办噢。”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1)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2)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3)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4)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5)

元古堆村工作队队长王涛与村民在村口广场交谈,鼓励村民发展产业。

那天在曾应焕家帮忙的就有元古堆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涛。今年6月,王涛来到元古堆,不到一个月时间,他走遍了全村,家家户户的情况,心里渐渐有了一本账。在村民面前,他没拿自己当外人,而许多像曾应焕一样的群众,则当他们是亲人。

其实,比曾应焕还要忙的就是这些基层干部。乡党委书记陈进的采访约了多次,每次刚一坐下,不是被叫走就是有急事。在元古堆的几天里,来来往往常见面,就是没个囫囵时间。每次在路上匆匆一见,他总是歉意地拱手示意,“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就在这碎片化的一次次接触里,快人快语、思路清晰的陈进总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

2013年至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古堆村集中整合财政、扶贫、信贷、企业、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2.7亿元,全面实施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以及产业项目建设等。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6)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7)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8)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29)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30)

元末古村寨(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3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