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1)

别有风怀忘不得,夕阳红树照乌伤。

夕阳红树还在,粉黛青瓦已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好,心里有些东西越来越少。

这次,我们带上笔记和诗词,但不收拾行囊,因为这次不是远方,而是回家。

这次,我们走进诗意里的苏溪,不急着走,倾听它的故事,细数它的过往。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2)

苏溪之名就充满诗意。苏溪原名“酥溪”,旧志书上说:“其水甘而腴,有类于酥”。古人常用“酥”来形容水,唐代韩愈就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宋代苏轼说:“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吴文英说:“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王观说:“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说蒙蒙细雨,象酥油一样滋润着街巷、泥土、白墙灰瓦。苏溪,是苏溪人民的母亲河。苏溪主流翁界至苏溪段河道宽约30米左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如今在苏溪两岸,经过景观提升,成为一个亲水平台,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3)

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苏溪留下了众多经典诗词。这在义乌众多乡镇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跟着诗词,品味苏溪的诗意故事。

说起写苏溪的诗词,最具代表性的非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苏溪亭》莫属: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短短28字,一幅晚春烟雨图跃然脑海。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4)

数百年后,戴叔伦的同乡、明初宰相汪广洋跟随朱元璋经过苏溪时,再作两首《过苏溪桥》以和:“石磴盘盘卧湿云,山深瑶草不知春。马头忽见梅如雪,纵有轻寒不着人。”“空谷无人响暗泉,隔溪茅屋见炊烟。东风故遣飞花出,知是桃源别有天。”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5)

唐代牧护禅师重云又称苏溪和尚,开山“崇福”,法化一方,建寺于苏溪东岩(滴水岩)。他关于“定光佛”的阐述是禅门中的重要公案。乾符二年(875),趺坐而化,肉身不坏。苏溪和尚也是义乌唯一有记载的“肉身菩萨”。苏溪和尚曾作一首三十四句的六言古诗《牧护歌》:听说衲僧牧护,任运逍遥无住。一条百纳瓶盂,便是生涯调度。为求至理参寻,不惮寒暑辛苦。还曾四海周游,山水风云满肚。内除戒律精严,不学威仪行步。三乘笑我无能,我笑三乘谩做。智人权立阶梯,大道本无迷悟。达者不假修治,不在能言能语。披麻目视云霄,遮莫王侯不顾。道人本体如然,不是知佛去处。生也犹如著衫,死也还同脱裤。生也无喜无忧,八风岂能惊怖。外相犹似痴人,肚里非常峭措。活计原无一钱,敢与君王斗富。愚人摆手憎嫌,智者点头相许。那知傀儡牵抽,歌舞尽由行主。一言为报诸人,打破画瓶归去。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6)

苏溪和尚影响深远,到宋代诗人释智朋有作《苏溪牧护坐禅岩》:当机突出鸭吞螺,奈此悬崖峭壁何。等是苏溪蹲坐处,且非苍桧影婆娑。释智愚到苏溪参拜,又作《礼牧护和尚定身塔》:牧牧纯来岁月多,至今壳漏未消磨。莫嫌截断苏溪水,尚有禅嵓挂缘萝。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7)

此后,苏溪滴水岩(水竹洞天)成为了众多世人吟咏的对象。宋代林季仲有《不见胡仲隶题苏溪僧壁》一诗:念别三年久,相望一舍间。无人寄消息,风雨暗前山。

明王初《水竹洞天》:亭外清流自激湍,绕亭都种碧琅王干。玻璃光浸轩窗冷,裴翠阴涵枕簟寒。稚子得鱼时下钓,道人剪箨巧为冠。敲金戛玉风来际,仿佛飞仙响佩环。

清朝唐肃《水竹洞天》:人间洞天三十六,谁到苏溪溪上头。湘水有人裁玉笛,武陵无地入渔舟。半泓龙起或成雨,六月夜来疑是秋。更有高楼名积翠,重重帘箔不须钩。

清朝范干《水竹洞天》:苏溪溪上亭还好,水竹清幽胜倍加。万干修篁领风月,一泓寒玉浸烟霞。讵知洞府神仙窟,便在山林处士家。安得携朋并载酒,烂题诗句发英华。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8)

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32岁时,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详细记录了从丽水途经义乌到北京的见闻。“乾道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十余里入东阳县。先见同年姚尉(瀛)。次见王宰(楫)。为诸卒批旁小憩一店。尉已先至。再三留一饭。力辞之。行十里。饭爱头孙家渡。溪行五十里。宿余店。盖过苏溪八里矣。夜微雨。”在经过苏溪的时候天色已晚,撩动诗情,作诗《过苏溪》:处处溪环舍,家家石累墙。有时逢老稚,无事只耕桑。野色撩诗思,村醪引醉乡。山川已如许,急雨更斜阳。

宿建德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走读那些诗意里的苏溪)(9)

清朝金以琳则在苏溪作《龙祈山》诗:龙剑新开岳底函,桃花照锦落清潭。海天烟月凭谁得,会有云衢驾紫骖。

苏溪山水生态资源丰富,诗情画意浓浓。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故事,诗意苏溪,与君共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