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

【古文】鸟兽鱼虫,物皆有情

——动物形象中的文化内涵

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1)

知识精讲

一、动物与动物形象的区别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2)

二、不同动物的特点:

1.龙

龙的特点:

①能大能小,变化多端,飞腾上天。古人常用龙来比喻君子,《周易·乾卦》中就用龙的不同形态来比喻君子的不同状态。

②龙是远古图腾,是多种动物特征的集合,是人民想象与智慧的结合。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3)

(一)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二)

《尔雅·翼》记载,龙其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头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三)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翻译:孔子(从老子那里)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4)

2.虎

虎的特点

①凶猛剽悍,作为权威、地位和力量的象征。

②作为一种人类聚居区少见、稀奇、事物的代表。

(一)虎求百兽

【汉】刘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二)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翻译: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大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说:“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确凿无疑的,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真有其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要信谣,更不能传谣,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

3.鼠

鼠的特点

①狡猾、阴险的象征,也象征盗贼和小人,一般作为负面形象出现。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5)

②贪官污吏的象征。

(一)

硕鼠(节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二)

官仓鼠

【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翻译: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走。守卫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辛劳的老百姓正在挨饿,是谁天天把官仓里的粮食送入你们这些官仓老鼠嘴里去的呢?

(三)

黠鼠赋(节选)

【宋】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四)

狮猫捕鼠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室,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翻译: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出现了一只大老鼠,像猫一样大,危害非常剧烈。派人到民间各处寻找最好的猫来制服它,可是都被大老鼠吃掉了。恰好外国使臣贡献了一只“狮猫”。一身白毛像一团雪。人们抱着它丢进那有大老鼠的屋子里,把门窗都关上,躲在外面偷偷地观看。狮猫蹲在屋子里的地上一动也不动,过了好久,老鼠探出洞口,先是犹豫不决、要出不出的样子,一发现狮猫便大怒,恶狠狠地向猫扑过去。狮猫迅速地避开了它跳到桌子上,大老鼠也跟着跳上,狮猫就再次避开它跳到地上。这样反反复复,不下一百多次。大家都以为这只狮猫胆小害怕,没有能耐。过了不多久,人们看见老鼠敏捷迅速的跳跃渐渐慢了下来,挺着的大肚子在那里一起一伏,仿佛是喘息不已,匍匐在地上好像是要稍稍休息片刻似的。这时只见狮猫飞快地从案几上跳下来,迅速地伸出两只利爪,狠狠揪住老鼠头顶上的毛,接着一口咬住了老鼠的脑袋。那只大老鼠拼命挣扎,狮猫狠狠逮住它下放。就这样狮猫同老鼠扭成一团,狮猫一阵“呜呜”地叫着,老鼠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啾啾”声。过了一会儿,老鼠凄厉的“啾啾”声没有了。大家急忙打开门一看,原来老鼠的脑袋早已被狮猫嚼碎了。这时人们才明白,狮猫避开老鼠,并不是胆怯害怕,而是要消耗老鼠的体力,等待老鼠疲惫的时再向老鼠扑过去。那老鼠奔过来它就避开,老鼠跑开了它又去挑逗。狮猫就是用这种智谋逮住老鼠的。啊!那些仅凭一时之气就拔剑与人相斗的莽夫,与那骄横暴躁的老鼠又有什么两样

四、马

马的特点

①拥有极强的耐力,具备优秀的品德。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6)

②由于其奋发追逐的特性,常常作为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象征。

(一)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篇》

(二)

论马

【宋】岳飞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五、犬

犬的特点

①忠心耿耿,对主人忠诚甚至愿意奉献生命。

②看家护院的特性常被用来形容猛士,如元朝有“四狗”(速不台、者勒蔑、哲别、忽必来),均为勇将。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初中第八节古文)(7)

犬救幼女

【清】曹树翘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怖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是夜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旦日,复延邻里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依偎于旁,乃不死。此雍正十一年十月事,邑人奇之。

小试牛刀

1.分析下列句中“之”的用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A.①⑤/②④/③ B.②/①③/④⑤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②⑤/③

【答案】D

2.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D

3.根据狼的故事,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答案】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