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

身为南阳人,很想说出一些故事,然后 能引以为豪。一个地区没有文化,留不住精彩的瞬间,很快也会被人们遗忘。南阳没有太多的优势值得后人自诩,唯独不缺文化。八百伏牛山,绵亘南阳盆地,很多人只知其状如伏牛,但很少知道其中的来历。传说在秦代,南阳地大物博,是楚文化的策源地,人口相当密集,粮食不够吃。秦始皇为了享受奢靡宫廷生活,横征暴敛,灭绝人口。老百姓水深火热。他铸造了一具万斤铁牛,放在百姓家,如若搬不走铁牛,这家人都得死。很多老百姓都因此被杀头了。遇到一个带孩儿的寡妇,她着实也搬不走呀,只能等死。太上老君看到后,于心不忍,就送他一条神鞭,寡妇拿着神鞭在铁牛屁股上抽三下,果然铁牛就腾空而起,化作一座山脉,落在盆地的西南,横卧四野,护佑百姓,人称伏牛山。秦始皇一看神仙显灵,就不再屠杀南阳人了。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但精神可嘉,值得长期流传善化于民。南阳现有十三个县市区,每一个行政区设都有一个新名和古名,你知道新名,却不知道古名,那就太遗憾了!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1)

宛城:申吕

宛是南阳最早的称谓,现在发展大了,才独立出来一个宛城区。有人说它状如碗,所以称“宛”。实际康熙字典上,“宛”不读wǎn而读yuān。“宛”wǎn的本义是曲折的意思,读yuān才是地名或姓氏名。如“大宛”,地名,古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但是大多数南阳人都读“宛”为wǎn,这是个习惯问题。从所周知,南阳古城周边有条河叫“淯水”,又称白河,白河蜿蜒流淌几千年,日积月累在河边堆积了很多沙子,后人们在岸边建起了房子,逐渐就发展成了城池。史料记载,史前南阳是一片湖泊,呈圆形,像一个碗,碗沿儿的北边是独山,西边是麒麟岗。南阳土地上,第一个封国是虞舜封的吕国,国君伯夷,是姜太公吕望的先祖; 另一个封国是西周的申国,是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封母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并派召伯虎去为申伯经营首都谢邑(今河南南阳市宛城),所以当时的宛城,面积很大,有申吕两国,应该比现在大多了。后来楚国占据这片沃野美壤,并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等称,“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2)

卧龙:卧龙岗

卧龙区是南阳早期的中心城区(县级),俗称“小南阳市”,后来城区发展空间增大,撤县改市,才分为卧龙、宛城二区。卧龙区的名称由来,主要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蜀国丞相诸葛亮(卧龙先生)曾在南阳西岗上隐居躬耕,号卧龙先生,其隐居之地后被称为卧龙岗。当年诸葛亮躬耕于卧龙岗上,刘备求贤若渴,不惜屈尊,“三顾茅庐”前来造访,一番考验后,诸葛亮知遇明主,分析了天下形势,欲让刘备三分天下。刘备大为赞赏,恭请诸葛亮下山。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初出茅庐,施展聪明才智,开始为刘汉天下建功立业。卧龙岗上虽沃土万顷,为了天下太平,诸葛亮从此再无光顾。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曾经住过的茅庐为由,设立武侯祠,封诸葛亮为“智圣”,万世敬仰。南阳最早的香烟中,就有一款“茅庐”,也是为了纪念曾经的孔明。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建区时,因卧龙岗纵贯辖区而得名。实际上,卧龙区最早并不叫卧龙岗,而叫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国夺取了楚国封地,因此设立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两汉之际,宛县发展迅猛,经济突出,环境安逸,颍川的河南尹名为韩骞的,就带领一家老小上百口举族迁居南阳郡,成为南阳望族,使南阳成为韩姓的第二个郡望。西汉时期,南阳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阳新都(今新野东南),汉更始皇帝于南阳登基,东汉时,南阳为文叔刘秀的发迹之地,其登基后将南阳赦封为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首都。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十一将都出自南阳郡。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3)

唐河:唐州

唐河古称唐州、泌洲,是由更早的古唐国而来。对于古唐国,据说是在夏朝之前建立的上古时期的国家,建立者是帝尧。大概位置在现唐河县的南部,统治中心位于现湖阳镇和城关镇之间,据有三家河以南、唐河水以东的大部分地区。早期,帝尧在今山西太原初建古唐国,大概过了千百来年之后,由于汾河泛水患,唐国子民便沿着汾河水流向南迁徙,大部分落脚于临汾的平阳。后来又随战乱迁徙到河南的湖阳一带,秦时在这里置湖阳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历经汉晋到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把隋置的上马县与湖阳县合二为一,废湖州改属唐州(州治在今枣阳),贞观九年,唐州又由枣阳迁至比阳(今驻马店市泌阳)。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唐州设唐县(治今唐河县城),属南阳府管辖。清沿明制。中华民国初为唐县,属南阳府。民国2年(1913年)更名沘源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2年改作为唐河县,仍属汝阳道。民国16年废汝阳道,属河南省。民国21年改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1月唐河解放,12月28日,成立唐河县,后又分设唐河(北)、唐南、唐西3县。民国38年,唐北、唐南、唐西3县合并为唐河县,县政府设于唐河县城,属南阳地区。1949年建国后至今,唐河县仍属南阳市管。如果从民国38年算起,唐河县名称由来,不过81年。很多人认为唐河县名之由来,全因唐河县之西有条河为唐河,所以才叫唐河县。其实这是错误的。唐河水最早时叫沘水,唐天宝年间改称谓泌水,五代以后唐州虽然在唐河设立,但该水仍然叫泌水。直到明初降唐州为唐县后,泌水才称为唐河。至于唐河的上源什么时候改为泌阳河,应该在明初将沘源镇设为沘源县之后水因县名而得吧。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4)

方城:裕州

在南阳,有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名为方城。这是人们对方城县的字表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实际指的是方城山,即今天河南省方城县境内东北处的长城山——楚长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逐渐变得强盛,楚文王在征服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之后,率军向北发展,最后灭掉了古缯国,将其纳入楚国的疆域版图。为了防止郑、秦等国的入侵,楚文王在缯国“缯关”基础上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并在长城的山角下建造了一座城池,作为关塞屯军戍守之用,这个城池形方,所以被称为“方城”。以“方城”正式作为县名,是从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开始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方城在秦时置阳城县,到汉代改称堵阳县。到北魏始置方城县,后废置无常,几经变革,至宋时再次复置方城县,后来在金时又置裕州,辖方城、舞阳、叶县三县。元明清代,方城县仍为裕州,归南阳府辖。民国2年(1913)裕州废,复置方城县,沿用至今。方城县,最早始于夏代,为禹贡豫州之域,是中国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现存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三国时期古战场:博望故城;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炼真宫、佛沟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同时还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法圣汉廷尉张释之、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5)

新野:棘阳

南阳是个盆地,盆地里有湖,那么盆底就是新野,土壤肥沃。可见,新野在整个南阳来说,历史上相对是比较富庶的。战国时虽诸侯割据,兵荒马乱,但新野一地人丁兴旺,草肥马壮。聚得人多了,盆底逐渐开荒扩大,就形成了新的平原。所谓“新野”,意为新形成的田野。据《水经注》称: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故以新野为名。也有人说,新野县名的由来与新都有关。新都即今王庄镇的九女城。在汉代曾屡为侯国……因新野城位于新都邑西20千米,《尔雅》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县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还有一说:新野早在春秋时已为封邑,称“蒸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的兴修,蒸野一带的土地得到灌溉,皆成良田,从而人口增加,气象更新,西汉初新建为县时,遂称新野。不管怎样,新野县名都是因水得沃,后为良田,所以才被人们一直沿用下来。至于棘阳,只是历史阶段(汉代)中的一个特珠的称谓,南阳致汉兴,也就是从新野兴开始发达起来的,众多出土汉代画像石砖,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新野县境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曾被韩国占领,秦时属南阳郡穰县。西汉初年置县,始名新野,治所在今县城,属南阳郡,后置清阳县,治所在今沙堰夏官营。汉高祖七年又,置棘阳县,治所在今前高庙乡张楼村。同年,置朝阳县,治所在今新甸铺张庄村。至东汉武元年间,各县一并入新野县。三国时荆州治所移驻新野。晋太康年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治所在新野,元康八年,分义阳郡立新野郡,治所棘阳,辖新野、棘阳、穰、朝阳、安昌5县。南北朝时新野一度改为棘阳县,隋先并后废新野县,新野县属南阳郡,唐废县为镇,属穰县至宋、金,元至元二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至元八年随邓州属南阳府,明、清至今新野县一直属南阳辖管。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6)

社旗:赊店

社旗县与其他南阳各县一样,也有着古老和辉煌的历史,据说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县城所在地为中国历史古镇——社旗镇,史称赊店镇,主要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举义时曾在此赊旗而得名。话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族刘秀为逃避王莽追杀四处流浪。一天,人困马乏的刘秀逃到一个叫兴隆店的小镇,传说这里是酒祖仪狄始创美酒之地。刘秀走进了一家酒馆,几杯酒下肚,不免哀惋伤心。王莽暴政,百姓受苦,身为汉室宗亲,却不能救民苦海,很难过。不过这小酒喝起来很够意思,两碗下肚,一下子精神倍增。于是刘秀决定扯旗起事,招兵买马。可是他穷得连个旗帜也没有,谁来响应呢?正在犯愁时,刘秀抬头看见酒馆的酒旗,迎风飘扬,上书一个大大的刘字,刘秀深受启发,打算买下这副酒旗,可一摸口袋,分文没有。店老板看他眉目清秀,有王者之气,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免费送于刘秀酒旗,还免了刘秀的酒钱。刘秀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大恩不言谢,谢多了太假,将来图以为报!走出酒店,刘秀扛着酒旗上路,很快在南阳招来许多兵勇,最后一举推翻了腐败的王莽新朝,恢复刘姓江山,建立东汉王朝。刘秀称帝后,想起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酒旗,亲自下谕旨改当年的兴隆店为“赊旗店,简称赊店,并修建城墙,仿皇城的样子建了九座城门,打造了当年驰名全国的四大古镇。但是,你现在到社旗会看到一些古城门和城墙,那些都是后人仿古而建,并非汉代遗迹。据考证,赊旗镇的古城墙和城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镇上居民自筹资金修建的,现在早就没有了。古城墙旁边,一条已近乎干涸的小河沟,平常很难引起人们注意,历史专家告诉我们,正是这条古河道,在几百年前,开启了一段改变了整个中国商业格局的商埠传奇。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和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社旗县山陕会馆见证了赊店镇昔日的繁华与兴盛。1965年建县时,周恩来总理亲自更名“赊旗”为“社旗”,寓“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7)

桐柏:复阳

桐柏现代人都知道,它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这也是解放时期的称谓,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很重要,读懂它,可以了解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可以看到桐柏英雄们的光辉历史,领袖人物的革命操守和风采。实际上,桐柏的文化远不止这些,其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民风纯朴。上古时期,它就是盘古文化的发源地,盘古开天辟地,兄妹造人传说,在当地来可谓家喻户晓。桐柏还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淮河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看一看桐柏山上那口老井,就知道全国有七分之一的人口在吃淮河之水繁衍生息。桐柏位于南阳盆地的东缘,桐柏山腹地,豫、鄂两省交界处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史料记载,桐柏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属韩,秦属南阳郡。西汉置平氏县和复阳县(晋废)。这个“复阳”究竟有什么来头?至今还是个谜,没有文字历史,只是桐柏县曾经的一个旧称而已,据说其位于桐柏山麓以南,以山为名“复阳”。南北朝时桐柏西部为平氏县,东部建制变化频繁。直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如置桐柏县,与平氏县并立。北宋开宝年间,桐柏县治由固县镇移至今址,平氏县废。南宋和元代桐柏县数次经置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置桐柏县至今。桐柏县名由来,还是由盘古文化引申而来,据说与神农氏有关。神农氏的老家就在桐柏山南麓的历山。当时,神农氏四处采药、尝百草,当人们问神农氏在哪儿采药时,神农氏就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说是在这山那山采药。有一天他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桐柏山采药,收获颇丰。当时桐柏山还没名字,返回后,人们问起神农氏最近在哪儿采药时,神农氏说:“我到了一个山上长满了桐树和柏树的地方采药,那地方的景色可美了!”后来,人们就把这山命名为“桐柏山”。当然,在桐柏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桐柏很多人都知道县城有棵桐包柏树,相传桐柏有一棵大桐树空了,里边又长出一棵柏树,人们就把这棵桐树里面又长出柏树的树叫桐柏。时间长了,桐柏就成了当地的地名。桐柏山多、水多,是个奇异的县域,树木生长生命力旺盛大,如果你去桐柏淮祠游览,你会发现在淮祠的大院东边,有两棵合抱的银杏,虽不是桐树和柏树,但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枝繁叶茂,也有一个故事让你记忆犹新。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8)

南召:雉县

南召是南阳北部的县域,应该说历史比南阳不错上下,也有几千年了吧。可是近些年来,考古学家在杏花山下发掘出猿人遗址,据说距今有五、六十万年了!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这是中原人类的共同祖先,也是中国发现的直立人阶段第二处人类已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白河两岸及鸭河、黄鸭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处,还有一部岩画也被发掘出来,可见,南召是座宝山,历史很悠久呀!史料记载,夏朝时,大禹定九州,南召属豫州之域。殷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西周为申国封地,春秋属楚国地盘,战国后期,曾一度归于韩国。周赧王二十三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打韩国,南召遂属秦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两汉、三国两晋皆为雉县。南北朝属雉阳郡,置向城。宋、元裁县,并入南阳县,设三辖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命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废县制,并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复置南召县,县名至今未易。至于南召为什么会有一个“雉县”的称谓,文字上并无确切记载。不过,可以这么认定,在古代,雉是一种“神鸡”,是吉祥的化身,跟“凤凰”差不多。至于后来为什么变成了“野鸡”,大概是民间一种习惯称谓罢了,毕竟这种鸡并不多见,经常活动在高山密林之中,又能在天上飞,一般人接触不到。不像家鸡那样,不会飞,随时就可以被逮住宰杀,物以稀为贵。千万不要把雉县当作是“野鸡县”来认知,否则南召人听到了,绝对不会放过你!汉高祖刘邦不是有个皇后叫吕雉么?她协助刘邦一起打天下,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成为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这个人是一位绝世悍妇,治国理政方面是“如烹小鲜”。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可见她的政绩是大大大!吕雉在成为大汉的决策人之后,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便开始杀人立威。第一个被她选中的目标,就是被誉为“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第二个就是吕雉的情敌戚夫人,百般惩罚凌辱,罚她做苦工,割鼻挖耳成“人彘”,意为人中猪。如果在那个年代,你若是称吕后谓“吕野鸡”,那么,后果可谓比戚夫人的凌迟死得还难看!呵呵,当然这是玩笑话。要学会尊重文化。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9)

镇平:涅阳

镇平古称涅阳,历史悠久,玉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中华玉都“之称,中华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玉雕产品交易集散地。因金元时期的著名诗人元好问曾为镇平首任县令,战争时期又是中国近代名将彭雪枫将军的故里。所以镇平县很是小有名气。特别是自1995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2008年镇平玉雕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镇平县开始挤身“中国新锐城市名片”,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河南省政府确定的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海内外皆知。镇平在虞夏时期为古吕国境,商、西周继之。春秋属楚,境内设吕邑。战国先属韩国,后属秦国,秦朝建立后属南阳郡。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为涅阳县和涅阳侯邑,属南阳郡。三国(220—265年)涅阳属魏,隶荆州南阳郡。西晋隶南阳国,隋改涅阳为课阳,隶邓州南阳郡。唐高祖时析课阳置安固县(治所在今县城东北安固城遗址),属宛州。五代十国(907~960年)境隶邓州。金哀宗时始置镇平县,治所设阳馆镇(今县址),隶申州(南阳)。明时镇平入南阳,复置镇平县。清到民国,镇平县一直沿袭,隶南阳府。涅阳的来历,完全是因一个诸候被封。汉初,汉高祖刘邦封吕腾为涅阳侯,从此在镇平置县 。莽新时,改名前亭。东汉复称涅阳。汉安帝刘祜封其妹为涅阳公主。涅阳故城大致在今镇平县侯集镇和邓州市穰东镇之间。虽其相关文献资料卷帙浩繁,但因沧海桑田,历史流变,未免使其雾锁烟笼、扑朔迷离。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10)

内乡:菊潭

说起内乡,人们都会想起内乡有个县衙,相当的出名,那就是内乡县衙。它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有“天下第一衙”之称。山门牌子就有“菊潭古治”四个字,菊韵犹长,万世流芳。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修缮及扩建,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内乡县名起源于秦代析县(县治在今西峡县城),现在的内乡县是秦代郦县。西魏时改析县为中乡县(治所在今西峡县城),与郦县并存。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改中乡为内乡,同年废郦县,建菊潭县(县治在内乡的郦城),因境内是药用菊花的发源地,并由菊花潭而命名,这是内乡县名最早的由来。内乡是伏牛山系的门户,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资源富饶,是菊花的源发地。汉代时,内乡菊花首传入京师洛阳,尔后遍植于天下。据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菊有“杭菊花”(杭州产)“邓菊花”(邓州产)“怀菊花”(焦作产)“滁菊花”(滁州产),其中的“邓菊花”就在内乡境内,因为当时内乡县归邓州辖。内乡菊花是“四大名菊”开枝散叶的原生地,在清代以前就有“菊潭”的美名。可以想象,早期内乡的菊花是多么缤纷婀娜,绚丽多彩,其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不愧对为“花之魂魄 ,一枝独秀”。内乡县衙遗存一副古联说得好:“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是很值得现代地方官认真学习的官德文化。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11)

西峡:白羽

西峡古称白羽城,西周初年为古鄀国属地,并设为白羽邑。公元前524-506年曾是许国的国都,秦时置析县。清末民初为西峡口镇,1948年正式设置西峡县。它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故里,屈原文化的主要遗存地和屈原“扣马谏王”故事的发生地。西峡地处伏牛山南麓,与陕西商洛接壤。这里,秦岭茫茫,伏牛苍苍,鹳河滔滔,蕴天地之宝,毓自然之珍,奇石茂树,山花高草,充满生机灵动。无怪乎是中国重阳文化的发源地,每年都要举行“西峡重阳民俗文化节”,让耄耋老人享受“八抬大轿礼,儿女跪拜礼、献寿桃礼,而后登高西峡医圣山拜祭“中华医圣”张仲景,上香祈福、撞钟贺寿、共话重阳。西峡为什么叫白羽城?据《左传》记载, 周昭公十八年(前524年)“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河南省西峡县城东北1千米莲花寺岗)”。白羽邑是春秋时期为鄀国属地,西周始设白羽邑,古为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在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时期,科技上已经比较先进了,人们生活质量也很高。但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当时很多猎户开始收集打猎时获得的鸟类羽毛,以致于”白羽成堆“,故称“白羽城”,可以说白羽邑在当时是相当富饶的。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12)

淅川:丹阳

淅川县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原而得名。淅川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淅川历史悠久,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岗遗址是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人类遗址,县制设立距今已2000多年。尧舜时,是舜的儿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时为楚国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楚国800多年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曾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淅川依山傍水,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香严寺”和“荆紫关古镇”以及丹江大观苑、八仙洞、坐禅谷、神仙洞景区、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形成了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生态观光带为龙头的中原旅游名城和国内旅游热点城市。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13)

邓州:穰城

邓州是豫西南的一个边缘城市,由于其“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扼秦楚之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历史上便是楚汉文化的交接和过渡地带。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考古界对邓州八里岗、太子岗、杨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7000年前就有古人在邓州生活的实际情况,使邓州的历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建都于邓,即邓国。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秦时始置南阳郡,治所穰,秦代仍之。西汉时期,穰县属南阳郡,莽新时期,穰县改农穰县。三国时期穰县属魏南阳郡。公元196年到198年,曹操与张绣战于宛、穰,这个故事读来让人记忆犹新。晋时,把邓州作为图取南方的军事重镇,派重兵把守,属义阳郡,后改名新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燕、前秦、后秦为争夺穰城干戈不息。唐武德二年(619年)南阳郡复称邓州,属山南东道,辖穰县等。五代十国时期,邓州治所均在穰。宋、金对峙时期的邓州作为宋金分界线,同样受到了金人的重视,金人不仅在军事上控制邓州,在文化上重视儒学,加强了人文统治,于州城内修建孔庙(宣圣庙)并由吏部尚书、书法家赵秉文撰文记其事,碑刻现存于孔庙旧址。元明时代,邓州属南阳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省入州,结束近900年州、县衙门同城并存设置的格局。清代,属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县属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

南阳月季展示园在什么位置(从月季大观园看南阳十三县市区前世今生)(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