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1)

“大分裂”时期的意大利

经历了1309至1377年的“巴比伦之囚”时期,西方基督教会和封建王国之间的教权斗争并没有多少缓和。虽然格列高利十一世在1377年将教廷从法国阿维尼翁重新迁回罗马,但一年后法籍为主的红衣主教们并不承认意大利籍的新教皇乌尔班六世,他们在阿维尼翁另选出自己圈子的人为教皇克莱门七世。然而,1409年的比萨大公会议并没有改变分裂的状况,选出的第三位教皇亚历山大五世导致了三个教皇并立的局面。直到1414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上才选举出各方一致认可的马丁五世取代三位教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1377到1417年这段时期史称“大分裂”(Great Schism)。

“大分裂”时期的意大利仍然是许多城邦国家并立,北部和西部分别是热那亚和米兰,中部是教皇国和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王国占据南部,而东部是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威尼斯和热那亚这对老冤家的战争,在基奥贾大战后以热那亚失败而告终。威尼斯遂成为海上霸主,并在15世纪的前几年将陆地领土扩张到帕多瓦、维琴察和维罗纳。经历了瘟疫和战乱后仅剩两万多人口的罗马,在教皇从阿维尼翁归来之后,重新组织和巩固了教皇国,再次成为亚平宁半岛的强国之一。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主要城市处于一个个家族的专制统治之下,他们既是挥霍无度的暴君,也是对艺术慷慨解囊的资助人,为文艺复兴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基础。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和斯福尔扎家族,曼图亚的贡萨加家族,费拉拉的德埃斯特家族,里米尼的马拉泰斯塔家族,乌尔比诺的蒙泰费尔特罗家族,维罗纳的斯卡拉家族,以及最重要的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即是这类统治家族的代表。

在这些家族和教廷的庇护和资助下,14世纪和15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在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方面绚烂多彩,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和杰作,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乔托、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和多那太罗等如璀璨的群星影响了几个世纪。

在音乐方面,随着教廷回归和大公会议的召开,很多北方作曲家来到意大利工作,并和意大利本土作曲家一起,将意大利“新艺术”(Ars Nova)风格和阿维尼翁发展起来的“精微艺术”(Ars Subtilior)风格融合,形成了一种国际性多声部音乐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作曲家就是本文介绍的意大利人扎卡拉(Zacara)和佛兰德人奇科尼亚(Ciconia),他们的世俗歌曲主要保存在《曼奇尼抄本》(Mancini Codex,以下简称为《抄本》)中。

《抄本》概述

《抄本》现藏于意大利卢卡国家档案馆(Lucca,Archivio di Stato),编号为184,也称为《卢卡抄本》(Lucca Codex)。《抄本》曾是一部更大的音乐手稿的一部分。1938年,奥古斯托·曼奇尼教授(Prof. Augusto Mancini)在卢卡国家档案馆发现了18张对开羊皮纸乐谱,它们被用作一堆法律文件的封皮,《抄本》因此而得名。其实早在1935年,佩鲁贾公共图书馆馆长乔瓦尼·切基尼教授(Prof. Giovanni Cecchini)就已发现了另外三张(I-PEc MS 3065)也用作封皮的对开羊皮纸。它们和1988年卢卡国家档案馆新发现的两张合并到一起,构成了现在的《抄本》。

《抄本》的起源还存在争议。一说《抄本》是约1420年在卢卡抄写的,附录大约抄于1430年;一说它是14世纪晚期在上意大利(很可能在帕多瓦)抄写的,后来被带到卢卡。总之,在约1485至1589年,手稿在卢卡被拆开用作封皮。在改变用途的过程中,纸张被剪裁,原始尺寸约为235×162毫米,现在长为215至220毫米之间,宽为150至162毫米之间。18张对开羊皮纸分为八个分册,很多页已经散失。《抄本》页面上有几种不同时期的页码编号,每页有七到八行黑色墨水的五线谱,记谱法为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的有量记谱法,带有全黑、黑红和黑白音符。《抄本》上有一个主要抄写者和两个辅助抄写者的笔迹。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2)

《抄本》是14世纪意大利世俗歌曲的主要资料源,现存68首作品中,52首为意大利语世俗作品,包括巴拉塔(ballata)和牧歌(madrigal);15首为法语世俗作品,包括维勒莱(virelai)、回旋歌(rondeau)和叙事歌(ballade);还有一首拉丁语-法语世俗作品。其中一些由于剪裁损坏,已残缺不全。《抄本》包括的作曲家有:卡塞塔的安东内洛(Antonello da Caserta)、奇维达莱的安东尼奥(Antonio da Cividale)、帕多瓦的巴尔托利诺(Bartolino da Padua)、班舒瓦(Binchois)、奇科尼亚、科尔西尼(Corsini)、福利尼奥的乔瓦尼(Giovanni da Foligno)、兰蒂尼(Landini)、马肖(Machaut)、瓦扬(Vaillant)、 佩鲁贾的尼古劳斯(Nicolaus de Perugia)、佛罗伦萨的保罗(Paulus de Florentia)、斯特凡尼(Stephani)和泰拉莫的扎卡拉(Zacara da Teramo)。无名氏作品有21首。

《抄本》还是扎卡拉(11首)、奇科尼亚(7首)和卡塞塔的安东内洛(7首)的世俗歌曲特别重要的来源,很多曲目是孤本。下面主要介绍现在被认为是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初期意大利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意大利本土的扎卡拉和在意大利工作的北方人奇科尼亚。

泰拉莫的扎卡拉

扎卡拉的全名写做Antonio Zacara da Teramo,各种文献里还有Antonius Berardi Andree de Teramo、Zacar、Zachara、Zaccara和Zacharie多种写法。根据最近的音乐学研究,他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典型的“新艺术”风格的巴拉塔和猎歌、当时最复杂的所谓“精微艺术”的法国式作品和大量宗教音乐。他有天赋,但也有离经叛道的反叛精神,这使他无论是作为一名作曲家,还是作为一个人,都为今天的我们所欣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自传性的内容,他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却有点迷恋世俗的成功,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矛盾。他对音乐形式进行大胆实验和创新,其作品极具个性,风格完美,预示了15世纪后期的弗罗托拉风格的某些方面。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3)

现在已经确认,《抄本》中那位“扎卡里亚斯大师”(Magister Zacharias)就是扎卡拉,这让他在《抄本》中的作品达到了11首之多,而且大多数是孤本。而《斯夸尔恰卢皮抄本》(Squarcialupi Codex)中提到的那位“教皇的歌手”也是扎卡拉,从他的画像可以确信他身材矮小,另外由于天生残疾,他的手指和脚趾加一起只有十个。因此,“Zacara”很可能不是家族的姓氏,而是别名。《路加福音》中有个叫撒该(Zaccheus)的税吏长,因为个子矮小,就爬上树想看耶稣进入耶利哥城。“Zacara”的称呼很可能由此而来。扎卡拉在梵蒂冈的花名册上有记录,1391至1409年连续为罗马教皇卜尼法斯九世、英诺森七世和格列高利十二世服务,大多数时候作为歌手和抄写员。然而1409年比萨大公会议前夕,他离开了罗马,却跑到博洛尼亚的对立教皇约翰二十三世那里的小礼拜堂当歌手。有记录他死于1416年。

随着文献和作品的挖掘,对扎卡拉的评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音乐学界将他和同时代更广为人知的核心人物奇科尼亚相提并论。这两位大师都和红衣主教阿朗松的菲利普的文化圈子及小礼拜堂有关联,他们的弥撒乐章和世俗歌曲也有风格相似性。扎卡拉的作品流行于罗马教皇的小礼拜堂,并通过15世纪初期的大公会议流传到意大利和欧洲其它许多地方,远至英国、德奥地区和波兰的手稿中都有其踪影。

《抄本》中扎卡拉的世俗歌曲基本都是巴拉塔,而同时代人大多数写作的是牧歌。这些实验性的巴拉塔应属于扎卡拉的“精微艺术”风格的晚期作品,包括一些整个14世纪中最奇怪的曲目。它们的文本谜一般晦涩难懂,看起来具有政治颠覆性。最奇怪者当属《天神,冥王》(Deus deorum,Pluto),歌词内容是向罗马神话的地狱之神的祈祷,充斥着各种冥府居住者,很难想象一名虔诚的教皇秘书会创作这种作品。在音乐上,其作品具有奇特的织体、大量无歌词段落、分解旋律和模仿,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风格还包括冒险使用远临时记号,基础旋律声部及其对位声部共享音域,这些都反映了法国的影响。他最鲜明的特征是声部之间节奏关系上使用对比结构,包括相似风格的并置段落和声部之间增加节奏独立性的段落。这个特征说明他紧靠意大利作曲方法,而抵制蔓延的法国影响。

约翰内斯·奇科尼亚

奇科尼亚全名为Johannes Ciconia,过去认为他生于1330年左右,现在的研究发现那个年长的奇科尼亚是他的同名父亲,而真正的大作曲家奇科尼亚的生年在约1370年,因此,过去很多风格分析和作品定年都是有问题的。奇科尼亚出生和受教育都是在今比利时的列日。在罗马教廷记录中,他1391年服务于红衣主教阿朗松的菲利普,作为神职人员随菲利普从列日回到罗马。从传记学和其音乐中都可以发现,奇科尼亚之后在帕多瓦有过一段经历。牧歌《透过浓雾的天空》(Per quella strada)中的一句毫无疑问地提到了红色阉牛车,这是代表卡拉拉家族的纹章象征。菲利普和帕多瓦的卡拉拉家族有政治联盟,奇科尼亚很可能通过菲利普接触到了卡拉拉家族。定年在1399年的牧歌《一只豹子》是为卢卡的拉泽罗·圭尼吉访问帕维亚所做,豹子是卢卡的象征,反映了奇科尼亚和米兰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也有联系。1401年,奇科尼亚得到了一份萨巴雷拉给他的帕多瓦附近教堂的薪俸,翌年,他又得到了斯特法诺·卡拉拉给他的帕多瓦大教堂的第二份俸禄,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帕多瓦直到1412年离世。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4)

《抄本》收录了七首确定归属于奇科尼亚的世俗歌曲(另有六首疑似),是研究奇科尼亚世俗作品的重要资料。出身于列日的奇科尼亚具有法国传统,长期工作在意大利又让他融合了当地传统,这种国际性混合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三声部巴拉塔《曾奴役我的人》(Chi nel servir)中,只有歌唱声部有歌词,基础旋律声部及其对位声部为器乐,这显示了法国的影响。《透过浓雾的天空》开始一句,第一和倒数第二音节用了长大的花唱,而其它八个音节压缩到一个小节中,这种处理反映了意大利的影响。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5)

《一只豹子》是一首典型的14世纪意大利牧歌,歌唱声部和基础旋律声部带有歌词,基础旋律对位声部为器乐,利都奈罗部分有新的音乐。奇科尼亚使用了连续不断的节拍变化、拍子内部的切分、二拍子和三拍子组合的并列,以及乐句和主要组合的交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法国“精微艺术”的影响。他还在文本诗行之间使用了连接句,这是意大利牧歌风格的内禀特性,帕多瓦的巴尔托利诺和兰蒂尼都使用过这种技术。奇科尼亚还使用重复、模仿、模进、二重唱织体、长音和弦,并通过操纵对花唱的期待来强调文本内容,这些都指向了未来的风格。因此,奇科尼亚可以视作恰好站在中世纪末端和文艺复兴开端之间的过渡性人物。

录音精选

目前还没有完全为《抄本》曲目的专辑录音,Sine Nomine乐团的专辑《扎卡拉,对立教皇的领唱》(“Zachara,cantore dell'antipapa”,Quadrivium 027,1995)收录了扎卡拉在《抄本》中的大部分曲目,包括《玫瑰》(Rosetta)、《温柔的花》(Un fior gentile)、《天神,冥王》、《我为命运女神而哭泣》(Ploransploravi perché la Fortuna)、《肖姆管》(Ciaramella me' dolze)和《对不起》(Je suis navrés)。《肖姆管》录制了纯器乐和人声加器乐两个版本,是为很有趣的对比。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6)

Pedro Memelsdorff和Mala Punica乐团的3CD合集(Arcana A372,2014)虽然和《抄本》关系不大,但收录了Sine Nomine的专辑中没有的一首扎卡拉《抄本》歌曲《在每阵风中,它像落叶一样翻转》(Ad ogne vento volta come foglia)。这是一套精彩的意大利14世纪“精微艺术”作品集,非常值得聆听。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7)

奇科尼亚的录音相对较多,LasHuelgas Ensemble曾录过全集,但这里推荐的是Diabolus in Musica和La Morra两个乐团共同录制的新全集录音(Ricercar 316,2010,2CD)。第一张CD都是奇科尼亚的世俗作品,演唱和配器都具有实验性,兼具学术性和欣赏性。

16世纪意大利杰苏阿尔多音乐特点(时期的意大利音乐)(8)

《曼奇尼抄本》虽然经历岁月磨难,已残缺不全,但作为中世纪晚期意大利世俗歌曲的重要资料源,特别是包括了扎卡拉和奇科尼亚两位大师的杰作,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欣赏。

(原载于三联《爱乐》杂志2021年第3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