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江人。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革命烈士。从小我们就学过他所著的《故都的秋》,充满了无尽萧瑟的伤感气息。他就像小说文字里的忧郁主人公,成为当时众多年轻人喜爱的对象。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过郁达夫: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1)

走出故土,开启文学创作之路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相对来说还算宽裕。但自从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家境变得艰难,便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长大。而他天资聪颖,仅以三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四年的高小课程。后来因局势变荡,不久后便回到家乡自学。几年后,郁达夫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便是赴日留学。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2)

彼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已然结束,曾经的“弹丸小国”迅速发展起来,令人生畏,所以当时政府都会资助一批优秀青年赴日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郭沫若、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许多名人都受此政策的裨益,并将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回祖国进行传播。郁达夫便是在他日本留学之时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在日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郁达夫曾在其自传中提到:放学后会阅读俄国作家的英译小说《初恋》、《春潮》等,随后开始接触西洋文学,逐渐从阅读俄国作家的作品转为阅读德国作家的作品,还常常不去上课,躲在旅馆里看书。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3)

郁达夫通过大量的阅读这些来自中国文明之外的书籍,充分汲取了日本以及欧美文学的养分,开创了与中国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他创作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一时震惊了当时国内的文坛。之后又创作《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等经典作品。他的语言毫不加掩饰,大胆真实地表露着所有的情感,似乎一直在浪漫地描绘自己的“自画像”。中国作家沈从文也曾这样评价过郁达夫: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轻人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4)

投笔从戎,死而后止

郁达夫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而且他在抗日救国的道路上做过许多的贡献。他以笔为刃,为国家与苍生写作。他曾在《雁》中这样写道:“文化人要做识风浪的海鸥。”抗日期间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有次他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船上他写下了《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到达第二天,郁达夫连生活都没安排好就写下了《估敌》一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文章引发了强烈反响。他的一腔报国心,通过文字向万千千人民群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坚定信念与热爱,并一直试图唤醒当时那些还在沉睡中的麻木的国民。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5)

纵观郁达夫的一生,他用文字大胆热烈地表达他所追求的,露骨地揭示他这一生所有的愤懑与情感。他的一生就如浮萍般漂泊,短暂而绚丽。虽然历史上他的情感生活颇有争议,但并不能以此来否定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他的儿子曾这么描述他: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