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教学质量提升会上的讲话(中小学校长要有定力坚持正确的质量观)

校长在教学质量提升会上的讲话(中小学校长要有定力坚持正确的质量观)(1)

全文长 2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校长在教学质量提升会上的讲话(中小学校长要有定力坚持正确的质量观)(2)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党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多,当下中小学生人人“有书读”早已不成问题;作为校长,不必再死揪升学率,也不必再怂恿教师继续背负极端应试的行囊,更不必把全体学生都无为绑在考重点学校的“战车”上,而是要坚定信念,当好“舵手”,把准方向,脚踏实地推进“双减”,更有定力地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一是要重视改善教师的核心素养。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甭管办学规划多么完美,课程设置多么齐全,“好教育”终究要落空。为此,校长要牢牢抓住改善教师核心素养的“牛鼻子”。

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执着的信念素养、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娴熟的教育艺术、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以及敏锐的信息素养,等等。

校长要带领教师把热爱教育、敬业奉献等内化为实践;当下更要引导教师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操守职业底线,与时俱进地修炼专业内功,为高质量推进“双减”提供智力支撑;要坚持立德树人,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乐于把爱心转化为善心、宽容心和怜悯之心,主动帮助贫困生解决各种困难;加强对学困生的个性化教学,要耐心等待,在学习上允许他们“慢半拍”,引导他们“做更好的自己”;要放低身段,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各种诉求,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

校长要坚持在实践中改善教师的核心素养。要以“互联网 ”和自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引导和鼓励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制作PPT、拍摄音、视频等,积极上传到校园网上,建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资源库,自觉参加自主培训;要以发现、挖掘和梳理出来的棘手问题为导向,以集体备课、说课、观课和议课等研修活动为切入点,让全体教师轮流担当活动的主持人和主讲人,倒逼每一个教师都“动起来”;而且要开发教师间的差异资源,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挖掘“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师典型,总结提炼并推广他们的“双减”经验。

还要引领名优教师和普通教师“同坐一条板凳”。名优教师要在上好示范课、研究课的同时,多走进普通教师的课堂去“捉虫”,大家一起发扬“工匠”精神,共同磨课、磨题和做题,注重学生“怎么学”的研究,让自主选择、轻松快乐地学习,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校长要以建设学校读书和写作文化为抓手,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核心素养。读书和写作是教师的“绝活”,也是成本最低、自由度最大的培训,更是专业成长的“红利”。校长不但要带头读书、带头写作,而且要带领教师有选择、有智慧、“有功利”、有坡度地跨界读经典,读好文史哲,注重精神“补钙”,夯实文化底蕴;还要鼓励他们以笔和键盘为利器,把所读所思所做所改写出来,共同走远专业发展之路。

二是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考试成绩既是评价学生学得如何的重要表征,也是当下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一所学校如果教学质量低下,终究不是一所好学校。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而不是靠“题海战术”的“大水漫灌”以及靠师生“拼时间、拼体力、拼汗水”的重复低效。

校长为此要坚持生本发展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坚持因材施教,竭力提高课堂调控、教学问题的生成等能力,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把教转化为学,尤其要关注中下等以下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同时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坚定不移推进“双减”,坚决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考试频次,不断改进课后服务的方法和内容,务必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当天作业;而且要想尽办法挖掘教师的潜能,要借力打力利用社会资源,为丰富课后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而奠基。

三是要坚决树立平民教育的理念。所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许一个学生掉队,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得快乐。

其实,学生的成长比成功重要,学生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当下尤其要从只关注尖子生考重点学校,走向全体学生素养的提高;从只抓升学考分,转变为学生的潜能开发;从选拔式和淘汰式教育,转变为帮助全体学生健康成长……让“鱼在水里,鸟在青天”,成为每个学生“读好书”的终极目标,这是校长不可推卸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

首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当下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未来的普通劳动者,如果他们的基础打得好,他们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随之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指日可待。

其次,对于广大的普通学校来说,其实不必沿袭重点学校的应试轨迹,应该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竭力提升自己的办学内涵,多为学生个性发展“量身定教”。

再次,因为每个学生的潜能都不一样,所以他们不可能都是数学尖子抑或全是作家苗子;如果这样,社会也无法正常运行。

况且教育犹如“农业生产”,每个学生更似一座座未被开掘的金矿,校长要带领教师共同破解学生的成长密码,耐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四是要理性穿越过度应试的迷茫地带。当下有不少初、高中,虽然重点学校升学率年年“攀新高”,但背后的代价是无限加大训练量、逼迫学生反复练习和频繁考试。这种靠严重透支学生的生命换来的“高质量”,导致学生既心情郁闷又心理脆弱,这样的“高质量”终究是昙花一现的“肥皂泡”。

因为极端应试虽然使少数学生获得了进重点学校的通行证,但毕竟“绑架”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他们不但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更窒息了创新思维;他们一旦离开老师,犹如迷航的轮船,再也找不到学习的北。

所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应该追求的教育质量,也是办学生命线;如果校长顾此失彼,为了少数尖子而抛弃全体学生,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必将失去办学意义,这样的办学行为既是渎职更是犯罪。

当然,人虽然不能直接吃盐,但人的生命毕竟离不开盐;同样,应试教育原本就是教育的“盐”,应试能力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

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应试,但更不能“一俊遮百丑”,以应试主宰教育的全部,关键是“度”的把握,适切寻找教育教学的平衡点;作为中小学校,在理性和科学地抓好应试教育这一“看得见的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把家国情怀、人格教育、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情商等“看不见的教育”落实到位。

作为有政治头脑和责任心的校长,再也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继续怂恿过度应试“张牙舞抓”,而是要加快改革,要为师生带去更多福音,要高举“合格 特长”的教育大旗,引领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千方百计拓宽学生成长平台,组织他们适时开展各类活动;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扬长教育,培植并放大他们的智能优势,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中小学校长只有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有定力坚持正确的质量观,矢志不渝地坚持育人首位,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读好书”,“好教育”才能真正落地。

(作者周建国,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