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1)

原平市大阳村张姓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家族,当属明清时期古崞县第一名门望族。提起这个家族,人们往往以“有一斗芝麻的官”给予评价。往昔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张氏望族在明清时期所产生的影响依然留在崞县雄浑历史的幕墙上。

家族繁盛数第一

大阳张族始祖名世广,出生于元末时的河北枣强县。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张世广与其弟世荣、世德投笔从戎,跟随徐达军队北伐,转战于并州、忻州、代州之间,后定居于崞县的北庄(今原平市大阳村),世荣、世德兄弟二人分别定居于定襄和阳曲。

溃废后的楼烦古城内,居住着孙、高、胡、武、田等土著杂姓,到宋代初年又迁来齐、燕两姓。这后来的齐、燕两家互相结盟,扩充势力,私通官吏,欺压他姓,一跃而成为河东霸主。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2)

在这种情况下,北庄原先的孙、高、胡、武、田等杂姓人家相继迁走。只剩张姓一族与后迁入的李姓,亲如同胞,世代联姻,练武习文,对抗齐燕。明正德年间,张氏家族的张文苑,终于以凛然正气、过硬武功重创了齐家五虎和燕家七郎,留下了“齐五虎、燕七郎吃不了张家混天王”的佳话。之后,张文苑、张勤、张文宝等先后考取了廪生和岁贡生,张氏一族遂扬眉吐气。

明正德末年,时任崞县知县的王佐按东、西、南、北、中五方阳气只缺东阳一说,选定北庄作东阳。因北庄张氏祖先在汉代迁河北涿州之前,部分家族成员曾居于河东大阳县,所以将北庄改名为大阳村。自此,崞县境内东有大阳、西有崞阳、南有南阳、北有咸阳、中有中阳,五阳俱全。再后来,大阳村又被列入崞县三十七都,名大阳都。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3)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大阳张氏一族多与崞县的北社李氏、神山贾氏、阳武狄氏和崞县城内亢氏、贺氏等名门望族联姻,家族声望日隆。

张世广身后有子四、孙七、曾孙十九、玄孙四十六、耒孙九十一名。由于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许多子嗣遂迁往其它村落居住,形成了以大阳为家族中心的崞县张氏望族。时至今日,南头、金庄、井沟、现峪、丰窊、璜珥、下社、石寺、段家堡、中阳、野庄、西峪、神山、长乐等近20个村的张氏人家,都属大阳张氏始祖世广的后裔,初步统计有人口一万多。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4)

科名官声皆显赫

大阳村张氏一族系明洪武年中期迁居于此,世代耕读传家、文墨治家。明清期间,家族成员中有资可证博取功名者共计332人,其中科甲出身的进士和举人就多达29名。

进士7名:

张允中,顺治己亥恩科(1659年),三甲55名,吏部主事。

张维城,雍正癸丑科(1733年),三甲105名,直隶无极县知县。

张宏,乾隆壬戌科(1742年),三甲88名,朔平府教授。

张济世,乾隆辛未科(1751年),三甲155名,河南新安县知县。

张镳,乾隆乙卯恩科(1795年),恩赐翰林院检讨。

张棣,道光丙申恩科(1836年),三甲55名,直隶静海县知县。

张坦,光绪甲午恩科(1654年),恩赐翰林院编修。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5)

举人22名:

张珙,顺治甲午科(1654年),武举。

张其悳,康熙丙午科(1666年),广东惠来县知县。

张容,康熙甲午科(1714年)陕西洛川县知县。

张守谦,雍正癸卯恩科(1723年),江西雩都县知县。

张濯,雍正甲辰科(1724年),霍州学正。

张锡锦,雍正己酉科(1729年),解州学正。

张盛世,雍正壬子科(1732年),山东茌平县知县。

张鶠翀,雍正己卯科(1735年),文水教諭。

张文龙,乾隆丙辰恩科(1736)。

张永锡,乾隆辛酉科(1741年)。

张晋,乾隆辛酉科(1741年)。

张天佑,乾隆辛酉科(1741年),顺天中式,忻州学正。

张铸,乾隆辛酉科(1741年),顺天中式。

张云龙,乾隆丙子科(1756年),蒲州训导。

张健,乾隆己卯科(1759年)。直隶滦州知州,调署永平府知府。

,乾隆乙酉科(1765年),湖南善化县知县,升靖州知州。

张錧,乾隆辛卯科(1771年)。

张沛仁,乾隆乙卯科(1795年)。

张震,嘉庆庚申恩科(1800年),孝义训导。

张淑燕,道光壬午科(1822年),江西雩都县知县。

张淑纲,道光乙酉科(1825年),阳高训导。

张曾,道光丁酉科(1837年),以军功保花翎布政司衔,署理陕西陇州知州。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6)

正因为科名显赫,大阳张氏一族出仕为官者多达百余人,其中在朝居官者5人,任知州、知府的7人,学正、教授8人,知县20人,教諭60多人。其任职之地遍及大江南北,在文功武卫方面颇有建树。自清乾隆之后,大阳村中科举旗杆林立街巷,功名匾额遍布门楣,明清时期的三进、四进大院比比皆是。而该村村西官道旁竖立的19通功名碑,彰显出一派庄重威严的景象。有村中老者介绍,古时,凡路经此地的州县官吏,必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敬意。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7)

耕读传家文士多

据大阳村张氏《世广之家·家史传记》一书记载,从明洪武中期至清朝末年,张氏一族共历十六世,辈辈有官,官官清廉,世多文人,代有名士。一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就有39人在“人物”中有传。

崞县在宋元明清诸代,著述书目、刻印版本者,多达70多人、作品90多部。而大阳张氏就达11人、20多部,其中有张允中《治襄录》,张棣《甓斋学古文集》《诗赋偶存》和《遣病枝谭》,张维《存心事天图说》,张健《耘皋老人古文遗集》和《官馀适志草》,张晋《燕山诗集》和《明远堂文稿》,张濯《念贻堂文稿》,张曾《古今体诗稿》《古丰识略》《归绥识略》和《石矾诗集》,张震《东墅诗录》、《霜红龛集注音辨讹》,张璳《劝諭恒言》,张守仁《闻见困知一得录》等。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8)

张氏家族文名显赫于世绝非虚妄,而求学背后的艰难却极少被人所知,那些故事同样十分动人。

张维,字理夫,号宁宇。幼受庭训,研学精进。于明万历七年首次参加乡试,尽管临场发挥还算正常,但还是落在了举人之后,只中了副榜。之后,他又先后于万历十五年、二十五年两次参加乡试,结果如前,依然副榜,成为崞县科举史上三中副榜的唯一。三中副榜后,朝廷特选任他为德州学正,以学问纯正、教学有方,做出了很大成绩。

张濯,字紫沧。父母兄长早亡,与继母胡氏艰难度日,但不坠求学上进之志。因家无照明之烛,继母以一束茭箭引燃为张濯照明读书,村中传诵着“娘点茭箭儿勤学”的故事,《崞县志》中则这样描述:“家贫,笃于学。继晷无膏,尝然薪照读”。后来,张濯中雍正二年甲辰乡试第48名举人,其试卷载入《闱墨》中颁行天下,有学士叹曰:“茭箭之光,乃学问之源。”有民间刊本《张宴散记》载:“有学士问濯:‘公自幼苦寒而一举成名,功名何成之乎?’濯叹曰:‘呜呼!吾少孤,不省所怙,唯继母是依。日已暮亦无烛,腹至空尚缺食,家资贫自勤苦,然从母教,尊师严,昏庸之才旦旦而学之,其在斯乎!’”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9)

张坦,字履贞,号东岩。16岁时,张坦童试庠生。此后,志在功名。自道光、经咸丰、到光绪,历尽三朝五十余年,连续应试十余次,却龙门点额,榜上无名。但张坦毫不气馁,以“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自勉。光绪甲申年,张坦时年66岁,在乡试中年齿最长,被年轻的同科应试生员所讥笑。张坦却说:“我先祖维爷,三中副榜而不坠青云之志,吾循守之榜样。七十登科不迟,八十登甲不晚,光前裕后,惟吾德馨。”辛卯乡试,年已73岁的张坦钦赐举人;甲午会试,年届76岁的张坦钦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10)

修筑大桥美名传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崞县的桥梁很少,而滹沱河、阳武河、云中河三大河流上的大型木构桥,最初都是由大阳村张姓人士所建。

明崇祯五年(1632),滹沱河河水泛滥,两岸遭灾,至秋末冬初河水结冰,渡河通行极为不便。已故江南安庆府通判张养浩之妻樊氏,决意建桥惠泽乡里。她三次骑驴独行10多里前往观看辛章板桥的建筑结构,独资施舍桥桩、板木,纠众建桥,并亲为督工。大桥落成后,知县黎壮图奉旨旌表,命名为“崞县河东大桥”,成为当时崞邑境内滹沱河上第二座大桥,与万历十四年(1616)所建辛章板桥并列齐名。这座大桥历300多年,毁于日寇侵华时。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11)

张其志,又名梦龙,字士尚,张珣长子。顺治十六年(1659),张珣嘱子梦龙出资创建了崞县城至原平镇之间大官道上的阳武河桥。随后,又购置土地60亩,建庙一处,耕作易钱,留人看桥,以为桥梁维修养护之保障。清晚期,张梦龙后代子孙又出资建设了云中河板市桥一座,以继先祖之志。

张珣、张梦龙父子建造白彪段阳武河大桥有乾隆元年碑记载,文曰:“白彪距县城七里之地,濒阳武大河,为南北往来孔道,四方舟车冠盖所必由之路也。每秋冬互涉所苦之甚,或冰解水涨,弥漫东西,行者堤防少跌,往往漂荡复溺尾其后。顺治十六年间,邑庠润寰张老太公,目击其状,恻然伤神,乃命其嗣封君士尚公,诹日兴工,督建河桥。封君公仁兴其义,孝迫其慈,遽撤市屋数十区、木植数十百,纠率沿河二十余村人,筑土为堤,架木其上,高可通流水,广可容方軔,延五百余丈。公以扛梁虽设,必资神力为呵护,因复立圣庙。另出私钱置地六十亩,给桥户并住持僧人分管执业。……优劳如是者四十余年,自公卒康熙癸未岁至今又三十年,而公嗣晟、昂、普等复能继美……”立碑者为白彪村桥户温时春和住持僧性悟等。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12)

公益事业皆当先

明清时期的大阳张氏一族,族繁人众,名士辈出,在修城建庙等公益事业中,或慷慨解囊,或经理其事,或踊跃兴工,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崞县城从明初开始大兴修建,大阳张氏一族从明代中期即开始踊跃捐资并积极参与;

文庙在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碑记中从来不缺大阳张氏的名字;

白衣庵在清乾隆、嘉庆间修建三次,张錧、张淑燕先后参与修建,并分别撰写碑文记其事;

举人张震寄住于崞县城内,没少为古城的建设“添砖加瓦”,而且为普济桥、城隍庙、来宣桥戏台题写匾名,书名震动晋北。

同治三年,赋闲在家的张曾应知县俞承奎邀请,参与崞县考院的建设,任教授兼董事。张曾不遗余力地着手筹办,并发动族人捐助考院学田一顷。竣工后,张曾撰写《新修试院碑记》,嵌于大堂北墙上。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13)

光绪三十年,知县章同建立了第一座小学堂,张姓族人再次捐资助学。考院和学堂之设,最终均冠名为“崞阳”。“崞”即崞县,“阳”指大阳,合资兴学,意在于此。

五峰山是古崞县一处风光游赏之地,山上的庙宇更是各方百姓朝拜的香火胜地。大阳村张氏一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庙宇的最大功德主,至今庙院内的许多碑文中,都记有张氏功德主的姓名,有的碑铭甚至从纠首到经理人看不到一个他姓人,全部由张氏族人囊括。这样的盛举在留存的古诗中也可看到,如知县邵丰鍭《大阳张氏诸绅邀游五峰山赋长句以酬》、大阳张克俊《陪梁侯游五峰》、大阳张璳《陪齐邑尊游五峰胜境》等。

小黄沙张氏族谱(大阳张氏曾经的)(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