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这个病有什么后果(主动脉夹层是怎么回事)

主动脉夹层这个病有什么后果(主动脉夹层是怎么回事)(1)

主动脉夹层是怎么回事?-写在北医三院事件之后

要了解主动脉夹层事怎么回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主动脉。

人体的动脉分为这么几大类,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主动脉就属于大动脉。首先从名称来看,我们就知道,大动脉最粗,距离心脏最近,中动脉是大动脉的分支,小动脉是中动脉的分支,微动脉事小动脉的分支。而实际上,这样的划分并不是根据大小来的,判断这条动脉大动脉还是中动脉还是微动脉,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其组织学上的差异。

动脉的组织学层次分为内、中、外三层。几种动脉的主要区别,一方面在于管径粗细,另一方面就在于各个层次的成分差异。

大动脉又称弹力动脉,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

中动脉又名肌性动脉,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名肌性动脉。

管径内膜中膜外膜大动脉粗大丰富的内弹力膜丰富的弹力纤维(40~70层),少平滑肌疏松结缔组织,无明显外弹力膜中动脉中等较薄,有内弹力膜丰富的平滑肌(10~40层)外弹力膜明显小动脉细小有内弹力膜有几层平滑肌一般无外弹力膜微动脉微小无弹力膜1~2层平滑肌薄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也是大动脉中最大的动脉,它具备了人体大动脉最典型的特征。大动脉和其他动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缺少平滑肌,而弹力纤维比较丰富。弹力纤维,质地比较坚韧,抗牵拉能力较强,能够承受强大的容量压力,但是缺乏主动收缩能力,因此主动调节流量的能力很差。

主动脉夹层是怎么回事?

主动脉夹层,就是主动脉的弹力纤维因为各种原因,层次间变的不那么牢固,血液突破血管内膜,进入动脉中层的间隙,在动脉血液强大的压力下,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把血管壁给掀起来,这种"撕"的感觉就像"撕"甘蔗一样,有时候撕到有结巴的地方(动脉有分支的地方)就停了,有时候会撕得更远。

夹层动脉瘤的后果,往往是致命性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在血管系统里面发挥作用,跑岔路了,循环血量减少,休克、死亡随之而来。

为什么会出现主动脉夹层?

● 血管构造先天缺陷

比如马凡综合症,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多由于基因突变所致,也有家族聚集性的家族遗传。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个子高,长骨很长,手也长,脚也长。虽说"长",但是不结实,他全身的胶原和结缔组织都存在结构和功能缺陷。而人体的诸多器官都是靠结缔组织构筑框架的,包括骨骼、内脏的纤维,也包括了大动脉的弹力纤维。主动脉的弹力纤维缺陷,强度和致密度不够,层次间连接不够紧密,因而容易发生夹层动脉瘤。

还有的先天性主动脉瘤,主动脉局部先天发育缺陷,严重的缺陷可能没有降生机会,不是很严重的缺陷能正常存活。虽说小时侯未必发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功能老化,血管壁出现病变,首先容易受损的就是动脉那个先天薄弱的部位,一旦被掀开,动脉夹层就可能形成。

● 后天血管病变,加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血管压力负担突然增加

动脉粥样斑块,是动脉内皮受损,内皮下脂质沉积形成的斑块。说通俗点,就是血管内膜长期受到血液冲击,造成损伤,然后在损伤部位长了个疤。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等,实际上,不管有没有高危因素,动脉内壁上的粥样斑块一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逐渐增加的,人人不能幸免,这是个自然老化的过程。电线年生久了还会老化呢,人也一样。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高,血管承受的负担更重,老化得快;高血脂的病人,由于血液里垃圾多,血管受到垃圾的侵蚀,也会老化得更快。

在主动脉内膜受损的前提下,如果出现血压冲击力突然增加,就有可能冲破受损内膜,血液浸入动脉中膜弹力层,掀开血管壁,形成动脉夹层。

由此可见,形成动脉夹层的条件,大致有这两大必要元素:第一,动脉缺陷;第二,强大的血液冲击力。因此动脉夹层,常出现在血流量较大的大动脉,主动脉是最符合条件的,其次还有肾动脉,而我们很少有听说过什么锁骨下动脉夹层、颈总动脉夹层等。

主动脉夹层在妇产科很罕见,因为罕见,所以认识不足,因为认识不足,所以容易被忽视。

妇产科的病人年龄多半比较年轻,不属于夹层动脉瘤的好发年龄,因此,很少有妇产科大夫对这个病有足够认识。尤其对于发病症状不够典型的病例,更容易被漏诊误诊。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的胸背部疼痛,而有的产妇的宫缩痛,可能表现为腰骶部或腰背部胀痛,如果不仔细询问病史,或缺少对这个病的临床经验,可能就被忽视了。临床上有一条原则,但凡一个症状持续或反复存在,又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是不是什么罕见的疾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多找几个人开开脑洞,也许迷局就会被解开。

夹层动脉瘤死亡率极高,大约20%在到达医院前就挂了,约1/3的病人在手术前后死亡,即便是幸存下来的,不少人也可能在5年内死亡。当然也有不少被救活,并且还活得挺好的案例。不过归根结底,这始终还是一个低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要让所有临床医生,包括各个专业方向的,都完全掌握这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不现实。我想说的是,吃一堑长一智吧,不知道这次的结果会如何判定,经历北医三院这次事情,我想如果我将来在遇到这里病人,也许能早点诊断出来,虽然病人的结局仍极可能是死亡,至少我知道了有这么个病我可能救不过来,至少能在病人死之前跟家属提这么一嘴。

gdfkpsj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