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

《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述的介之推不愿受晋文公封赏,并与母亲一起隐居的历史事件。

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1)

【题解】

介之推,一些史料中也称介子推,或介之绥、介推,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他与伍子胥、管仲一起,被后世称为“春秋三杰”。然而作为“春秋三杰”之一,介子推的事迹在目前的正史资料中实在无法了解太多还有,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零星的记载之外,还有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所记载,而其他史书几近于零。

《列仙传》中说介之推姓王,名光,字裕。不过在无白书生看来,他的名字应该和烛之武的名字相似,亦可以理解为介地一个叫推的人。

介,春秋时小国名,在今山东省青岛市,被称为东夷之国。《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中有介国君侯葛卢曾经朝见鲁僖公并解牛语的记载。因此,介之推的祖籍则有可能在山东。

现在最广泛的观点是介之推的祖籍在山西,一说为山西夏县裴介村;一说为铜鞮人(山西沁县南),这大概是根据介之推在晋国为臣推论而得。

既然能和伍子胥、管仲合称“春秋三杰”,为什么史书里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呢?这似乎是一个谜。而我们对于介子推的认知,大多是通过“寒食节”或是“清明节”的传说中得来的。然而这毕竟是传说,传说本身就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作为故事,我们可以接受,但作为历史,恐怕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2)

通过《史记·晋世家》,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介子推当时是晋公子重耳的一名随侍,跟随重耳四处奔波,最后得以回到晋国,帮助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至于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这件事却没有提及,看来司马迁也不敢确定此事的真假,也可以肯定地说,司马迁写《史记·晋世家》时所掌握的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

晋文公接手了晋国的政务之后,对当年随从他逃亡的大臣们进行赏赐。封赏还没有进行完毕,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事,晋文公不得不把封赏的事情暂时搁置了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当时的周襄王因他的弟弟王子带发难而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派人来向晋国告急,意思是你得替我收拾王子带他们啊。

然而晋文公却考虑到晋国才刚刚安定下来,如果出兵的话,恐怕国内会发生动乱。他心里只想着这件事情了,封赏还没有轮到介子推呢。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于是就发生了《介之推不言禄》一文中所记述的事情。

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3)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解】

晋侯赏从亡者: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十九年,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赏赐。从亡者:跟随文公出亡在外的大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这些“从者”之中,却没有出现介之推的名字。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惠、怀:指晋惠公和晋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诬:欺骗。

下义其罪,这里作动词,“认为……义”,意思下面的人把罪过当做是合乎道义的行为。

上赏其奸:上面的人却在对这种欺骗行为加以封赏。

:欺骗。

:何不。

怼(duì):怨恨。尤而效之:尤:罪过,过错。,效法,仿效。

:花纹,装饰。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封田、祭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志,记载。,意为表彰。

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4)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5)

【解析】

对照《左传》,我们可以看出,《史记》中关于介之推的记载略有不同。

首先,《左传》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臣子中并没有 介之推的名字,而《史记·晋世家》中却有“是时介之推从,在船中”的记载。

其次,《左传》中直接写“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而《史记》中却说“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意思是因为周王室的事情耽搁了,赏赐还没有轮到介之推。

第三,《史记》中又多了一个“介之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的情节。

“从者怜之”,就为他鸣不平。他们在晋文公的宫门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有五条蛇辅佐。现在龙已腾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入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找到自己的去处。”

文公看到了之后,说:“这说的是介子推啊,我只为王室的事情担忧了,还没能考虑到他的功劳。”看来他心里还挺明白的。

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躲起来了。经多方打听,文公知道了介子推就住在绵山(今属山西晋中介休市)上,于是就把整座绵山都封给了他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把绵山改名为介山,用来“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里面既没有介之推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煮肉汤吃的记载,也根本找不到任何关于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现身的蛛丝马迹,那么“豁股说”和“烧山说”又是怎么兴起的呢?

古文观止 172篇(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6)

描述介子推抱木而死的古籍也不少,像《庄子·盗跖》、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新序·节士篇》、《韩诗外传》等。但这种描述文学性较强,当属于传说的范畴。既然是传说,我们就不再纠结于它的真实性了,那么这个传说的存在是不是有它的合理性呢?

当初晋文公派了那么多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为什么就没有找到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那么大的一座山上寻找一个两个人,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就有人献计说放火烧山吧,用火把介子推给逼出来,晋文公还真的这么做了。

然而晋文公难道就没有考虑过放火烧山可能会引起其它的后果吗?山上若是还有别的百姓怎么办?山火会不会危及周围村落的百姓?再说介子推既然躲藏了,你以为用火就能把他逼出来吗?

传说的结果是介子推被烧死了,和他一起死的还有他的老母亲。你一个人死也就死了,只是可怜了你那白发苍苍的老娘啊!

人们把你称为“春秋三杰”之一,你本来是有能力有义务帮助晋文公治理好国家的,可是你却宁愿被烧死也不干,这是“忠”吗?连累你的老母亲也跟着身亡,“百善孝为先”,这是“孝”吗?如此不忠不孝,何有“杰”字一说?人们大都赞美你的“节义”,殊不知儒家的思想里“节义”前面还有“忠孝”二字!所以,这个传说经能得起历史的拷问吗?

相对于传说,我宁愿相信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史记》里虽然没有交代介子推的最后结局,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想象和祝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