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

创 2016-12-15 许晖 兰阇

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1)

某电影剧照,感兴趣自己找吧。

撰文│许晖

俗话说“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婊子就是妓女,妓女操持的是皮肉生意,而牌坊表彰的是贞女、烈女,二者水火不能相容。那么妓女为什么又称作“婊子”呢?

鲜为人知的是,“婊子”最初写作“表子”,而且也不是一个骂人话。

我们先来看“表”的小篆字形,“衣”的中间是“毛”。这个字很有意思,反映了古人的穿衣礼仪。《说文解字》:“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解释说:“古以皮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

原来,“表”这个字所显示的这件衣服就是“裘”,也就是皮衣。古人穿皮衣跟今人不一样,今天是把有毛的一面穿在里面,而古人则是把有毛的一面穿在外面。这是因为只有把毛显露在外,才能看出来毛的美丽色泽,而且毛的色泽还是有等级要求的。《礼记·玉藻》中有关于“裘”的各种等级制区分和穿“裘”的各种礼仪。

小篆“表”字。

在行礼或者见宾客时,“裘”的外面必须加一件罩衣,称作“裼(xī)衣”,否则会被认为不敬。裼衣披在肩上,但是无袖,以便露出里面的“裘”的颜色。“裘”本来已美,裼衣的作用是飘扬飞舞更助其美,因此裼衣的颜色必须与“裘”之色相配。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狐白裘是最贵重的裘,国君所穿,用彩色的锦衣作裼衣。

“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国君的卫士,居右的穿虎裘,居左的穿狼裘,以示威猛。

“士不衣狐白。”狐白毛极少,以少为贵,只能国君穿,士阶层是不能僭越的。

“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褎”是“袖”的古字。大夫和士穿狐青裘,用豹皮装饰衣袖的边缘,用丝绸所制的黑色罩衣作裼衣。“麛裘青犴褎,绞衣以裼之。”“麛(mí)”是幼鹿,“犴(àn)”是北方的一种野狗,麛裘是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衣,用青色的野狗皮装饰衣袖的边缘,用苍黄色的罩衣作裼衣。“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羔裘即黑羔裘,用豹皮装饰衣袖的边缘,用黑衣作裼衣。“狐裘,黄衣以裼之。”普通的狐裘用黄衣作裼衣。

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2)

选自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平民百姓不能穿以上各种“裘”,而只能穿“犬羊之裘”,而且“不裼,不文饰”,既不能穿裼衣,也不能在“裘”上作各种装饰。

“吊则袭,不尽饰也。”“袭”是袭衣,是罩在裼衣外面的上衣,按照礼仪,吊丧的时候要掩盖住裘色之美,因此用袭衣将“裘”罩住。

古人穿皮衣的要求够繁琐吧!

刘向在《新序·杂事》篇中记载了一则趣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皮衣的毛要朝外,“反裘”当然就是指把毛穿在里面。魏文侯看到这位路人将裘的毛穿在里面,背着柴草行走,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么穿。路人回答说:“我珍惜裘毛。”魏文侯反问道:“难道你不懂得裘的里子磨光之后,裘毛就会无所依附的道理吗?”

第二年,东阳地区缴纳了十倍于往常的钱粮布帛,大臣们都表示祝贺,魏文侯却说:“这不是祝贺我的理由。就像那位反裘而背负柴草的路人,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一样。如今东阳的耕地没有增加,百姓的数量没有增多,可是钱粮布帛却猛涨了十倍,这一定是士大夫们用尽计谋才征收上来的。我听说下不安定,上也就不可安居,因此这不是祝贺我的理由。”

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3)

电影《孔子》剧照,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斯,注意其服饰。

看来魏文侯是个明白人。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除了美观和等级的要求之外,古人将裘毛的一面朝外,也是出于保护里子的需要。

“表”字就是这样造出来的,用裘毛朝外表示“外”的意思。至于许慎解释的“表,上衣也”,“上衣”即指加在裘外面的裼衣。

与“外”相对,当然就是“里”,“里”的繁体字是“裏”,这就表示皮衣的里子。所谓“表里”,意思就是衣服的面子和里子。有一个成语叫“表里如一”,从衣服的面子和里子引申形容外表和内心一致。日常俗语中还有“表壮不如里壮”的说法,“表”指丈夫,“里”指妻子,意为丈夫有才能,还不如妻子善能持家,可作贤内助。“表”因此代表“外”,而“子”亦可称女人,因此,“表子”就是外妇的意思,相应地,“内子”则指自己的妻子。

什么叫“外妇”?据《汉书·高五王传》记载:“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齐王刘肥是刘邦的大儿子,却不能继承帝位,这是因为刘肥的母亲是刘邦尚未显达时的“外妇”。颜师古注解说:“谓与旁通者。”意思是在自己的正妻之外与之私通的女人。此外,另娶的妾也可称“外妇”。

如此一来,“表子”或“外妇”最早是指正妻之外的妾或私通之妇,娶了妾或私通之妇以后,妾和私通之妇也就属于了男人,那么再外的“外妇”自然就是指妓女了。这就是“表子”这个称谓的辗转由来。

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4)

请点击此处电影《孔子》剧照,周迅饰演的南子,服饰华美。

明代学者周祈在《名义考》一书中曾经辨析过“表子”这个称谓:“俗谓倡曰表子,私倡者曰夃老。表对里之称,表子犹言外妇。夃,秦以市买多得为夃,盖负贩之徒。夃老犹言客人。”可见至迟到了明代时,“表子”的称谓就已经风行了。其实,“表子”这一称谓早在宋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宋人无名氏所作《错立身》戏剧中写道:“被父母禁持,投东摸西,将一个表子依随。”这里的“表子”即指妓女。

至于周祈所说的“私倡者曰夃老”,“夃(gǔ)”的意思是在市场上买东西,央求卖家再多给一点,结果如愿多得,这就叫“夃”。私娼与公娼相对而言,指没有官方许可的妓女,这类妓女拉到一个客人,其情形就如同买东西多饶出来的意外之喜,故称“夃老”。“夃”字后来废弃不用,用“姑”、“孤”来通假使用,因此顺理成章地,将嫖客或私通的男人称作“姑老”或“孤老”。

由此可知,公娼可称“表子”,私通的情妇亦可称“表子”。这个称谓起初的语感并没有今天这样强烈,甚至可以说是如实写照。到了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达,语言也随之粗俗化起来,人们就把“表”加上了一个女字旁,用“婊子”作为民间对妓女的歧视性称谓。

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5)

唉,实在不知道该配啥图了,只好又把风华绝代的“石榴姐”搬上来,对不起了……

徐珂《清稗类钞·娼妓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婊子”的含义已经大大不同于“表子”了。

阮元任两广总督,前去上任,刚抵省河,泊舟于扬帮的船侧。“扬帮者,其地为流娼所居,娼多扬州人,故名。”阮元不知道此地属于扬帮妓的地盘,到了晚上一看灯火灿烂,很奇怪,有一位随从的知县告诉他:“扬帮也。”阮元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知县回答说:“此地居户皆扬州人,扬州人皆婊子,以此得名。”可是知县忘了阮元也是扬州人,阮元捻须微笑道:“然则扬州人至此者皆婊子乎?”知县大惊,免冠顿首而出,第二天就卷铺盖走人了。

“流娼”即无固定接客处所的私娼,因此地多为扬州籍私娼所居,故得名“扬帮”。虽然含有对扬州人的地域歧视,但这个故事清楚地表明:“婊子”这一称谓已经剔除了公娼和情妇的含义,而专指流娼、私娼了。

骂人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是最重的骂人话)(6)

清末北京八大胡同里的妓女。

这就是为什么“婊子”一词的语感要比妓女严重得多的缘故。在日常用语中,“婊子”比妓女的称呼更加下贱,更加没有尊严,更为人所不齿,因此各种字典都把“婊子”解释为对妓女的蔑称。妓女都已经够轻蔑的了,“婊子”居然比妓女的称呼更为轻蔑,可见“婊子”一词语感的严重程度。日常的骂人话中有“婊子养的”一语,是最重的咒骂,凡是听到这句咒骂的人,立马就要拼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兰阇(qdlansh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