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

2010年春节,钮承泽导演的第二部长片《艋舺》创下台湾本土首日票房冠军以及票房过亿速度纪录,成为继《海角七号》后第二卖座的本土电影。该片集结了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等一线小生,以及在《想见你》播出后爆红的柯佳嬿,卡司阵容非常养眼。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

《艋舺》将青春片与黑帮片的风格样式相结合,以青春怀旧的方式呈现了八十年代末台湾万华的庙口帮派与外省帮派之间的斗争。

《艋舺》所描绘的校园黑帮可以看做国产青春片近年来热衷于表现的校园霸凌的雏形,“原生家庭”、“父爱缺失”等元素也极受国产片的青睐。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2)

《艋舺》的特殊性在于导演钮承泽将青春片与黑帮片进行类型融合,对以往商业类型片的叙事套路进行了突破。

两小时二十分钟的影片被电影开场和中点的字幕“一九八六 意义是三小,我只知道义气”、 “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里,并且一去不回 一九八七”分为两个部分。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3)

影片讲述了转入三流职高的蚊子为一根鸡腿踏入黑道,他以为自己在太子帮的兄弟间收获了友谊、从Geta大仔身上找到了父爱、 在打打杀杀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这群初入社会的少年一直坚守的“义气”很快被现实生活的法则打败,太子帮最终分崩离析的故事。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4)

青春片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怀旧”情绪的贩卖,而这种怀旧感的营造就建立在对校园生活细节的还原上。

《艋舺》前四分之一的剧情具有明显的青春片气质。

转学是青春片常用的桥段,《艋舺》以蚊子转入新学校后受到校霸欺凌的情节作为开场,在影片的前五分钟,影片简单介绍了男主角蚊子加入黑帮的始末。

影片首先呈现了一个典型的青春校园场景——训导员领着转校生蚊子走入教室,在路上发现赌博的学生,拿出戒尺训斥。课堂上,学生肆无忌惮地吃泡面、传纸条、玩牌、看漫画,蚊子(赵又廷饰)身后的同学在桌子上摆着女生的照片、在手上刻下“恨”字……通过上述细节,这所三流职高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跃然银幕,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自己高中时代的“非主流”生活。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5)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影片唯一一个正面表现的课堂场景中,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平等”,这个细节显然出自导演的精心设计。老师介绍不平等可以分为“天生的不平等”和“人为的不平等”时,在场的同学没有一人听讲,显然,“平等”在黑帮纷立的艋舺是太过空洞的概念。在本应纯净的校园中,连吃午饭这件小事都体现着同学间的不平等,狗仔孩抢走蚊子鸡腿的行为直接逼得蚊子踏入黑道。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6)

如果说普通青春片会涉及初出茅庐的学生在职场中受挫的经历,对于《艋舺》中混黑道的青年而言,不问意义的打打杀杀就是他们的职场。

电影前半部分对暴力的表现偏向于浪漫,在街头巷尾的混战中更着重突出的太子帮成员的青春气息。而影片后半部分这五位少年被卷入帮派斗争、杀父之仇的旋涡之中,学生时代的“不问意义、只重义气”在成人世界里逐渐变成“挡路者死”——不能长大,就只能选择死亡。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7)

子一辈的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权逐渐崩塌的过程,《艋舺》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莫过于庙口的老大Geta,这一角色之所以能在这部人物纷杂黑帮片中格外受人瞩目,源于导演对Geta的出场戏的精妙设计。

Geta大仔最先出现在蚊子兄弟们满怀崇拜的介绍中,在蚊子的想象中Geta是一个身穿花衬衫以一挡四的勇猛角色,街头商贩对志龙的尊敬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了Geta大仔在艋舺的权威。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8)

当观众对这位神秘的老大产生了极高的心理预期后,画面一转,Geta头戴浴帽、身穿白短袖、招呼小弟吃饭的慈父形象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反差感。

人物初次出场的空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厨房是一个较为私密的家庭场景,在厨房中见到会给手下人做饭、关心小弟的婚恋状况的黑帮老大,给自幼极度缺乏父爱的蚊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9)

不同于以往黑帮片中身后跟着一排保镖、永远带着墨镜的黑帮老大,Geta更像是庙口的大家长,正是这个注意到蚊子的失落会搂着他一起唱歌、会跟他坐在门槛上啃鸡腿Geta大仔让蚊子找到了缺失的父爱。

Geta大仔是慈父与严父的结合体,他既是那个头戴浴帽的胖大叔,同时也是断指摆在碗边却丝毫不影响食欲、明知和尚是为志龙顶罪也要杀鸡儆猴式的将他打到半死、为了争权可以砍掉兄弟手臂的真正的黑道中人。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0)

和尚和文谦对于大仔的保守观念的反叛,以及最终杀死各自老大意图篡位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弑父”意味。在父一辈与子一辈的较量中,父权最终崩塌。这种爱恨交织的父子关系,不禁使人联想到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1)

青春片之所以带有“伤痛”的标签,是因为片中主角的原生家庭往往并不幸福。蚊子从小没有父亲、受尽欺凌,在与太子帮的打打杀杀中终于找到了心灵寄托,志龙那句“从现在开始,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他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当Geta死在蚊子的怀中,他复仇之心甚至超过Geta的亲子,他愿意为大仔披麻戴孝,去坟前磕头痛哭。只有这种极度缺爱的人,才会把黑道聚餐看成家庭聚会,才会把黑帮老大认作父亲。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2)

这部表现边缘人生活的影片的悲剧性在于,初入黑道的年轻人都以为自己不是草、而是风,都认为自己的理念更先进、不会抛弃友谊和义气、不会走父一辈的老路。

太子帮成员选择混黑道,完成了对体制的背叛;正式步入黑道,实则是对另一套体制的认同。结尾处五兄弟为了各自秉承的正义相互厮杀,也真应了太子帮结拜时“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3)

“艋舺”意为小船,这种小船随时可能被时代的巨浪卷入海底。在高楼林立的台北,处于郊外老城区的艋舺虽然从清末到日据时代一直是最繁华的街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这座“充满了商机和梦想的金山”注定要成为过去式,本土的黑道势力也注定会遭遇一场重新的洗牌,配合着“解严”的背景,“艋舺”成为了见证一个时代的消亡的活化石。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4)

这部融合了青春片与黑帮片的影片之所以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是因为即便观影者没有踏入黑道的经历,身处青春期叛逆的少年也会渴望过上这种不问意义只为意气,为了友情两肋插刀的生活。而蚊子对“每天这样打打杀杀有什么意义”的追问实则道出了所有观众共同的迷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谜题。

电影艋舺结局(在青春祭奠式中唱响时代挽歌)(15)

#今日经典影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