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传递信息(从电报到)

电信的创办,带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烙印。列强各国之间,围绕着电报、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和无线电等的电信主权的控制,通过中国封建官僚买办之手,采取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进行愈演愈烈的争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更兼封建割据,混战不已,各自为政,破坏了电信的统一。

甘肃电信在创办之初,各类业务,除电报沿用“官报”、“商报”两种外,其余大多首先用于军事,其次是官用、商用,最后才是民用。市内电话,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台,长途电话,在上述电信业务中,无线电通信用于军政自不必说,其余各类,即使在开放民用以后,仍为军政机关和少数商号所挤占,而庶民百姓,则因其地位和条件的限制,很少使用。尽管如此,甘肃邮电毕竟艰难地诞生,历经坎坷地成长起来了。电信通信均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之特点;民国时期同隶于交通部(清末为邮传部)。兰州尤为甘、宁、青三省邮电管理之中心,历届邮政电信管理局皆设于此。在经营管理上,邮政、电信大致相似,从清末电信到民国电信,在全国性的风云变幻中,尽管甘肃时局也有过多次动荡,但邮电的经营管理却基本因袭旧制。始终保持集中统一,垂直领导,在人、财、物及指挥调度上,权力高度集中于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电信管理,除初期为地方官办、军阀混战时期略受干扰外,也基本如此。报话的传递,各局之间互相配合制约,不分等级,以确保全程全网通信的迅速、准确。电区的划分,不强以行政省界为准,而注意保证全程全网通信的费用节约与组织合理。对于报话,强调其“不可侵犯性”,如有偷拆、延误、错发、积压、失密等行为,均予以严厉制裁和处分。在邮电通信的各个环节,制度齐全,责任明确,交接手续严密,并建立经常的监察制度。邮电网路的设置与组织,以营业收人的多少决定局所的大小和等级,同时考虑其交通地理位置和邮电网路的连结:其目的仍然是从有利于全程全网的沟通出发。在人事管理上,邮电人员人局,必经考试和训练。平时考绩与升迁,都执行比较细密而相对固定的办法。积资升等,有章可循,但人员等级森严,待遇相差悬殊。

电报电路

电报传递信息(从电报到)(1)

帝国主义,先是以电报水线侵入中国,接着又强行架设内陆电报线路。光绪三年(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建成。二年后,大沽北塘炮台至天津电报线架竣。1880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开办电报。甘肃电报电路,始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八月,自陕西从窑店进入甘肃,迤逦向西经兰州抵达肃州。当年12月1日全线竣工,并开通兰州至西安、兰州至固原、兰州至肃州、固原至平凉、肃州至甘州、肃州至凉州,计6条报路。横贯甘肃东西的电报线建成,甘肃开始创办电报。以后历经修建,渐次发展,终成规模。民国21年(1932年)7月,经交通部批准,在兰州设立第一座民用固定电台,兰州至洛阳、郑州、天津开通三条无线电报电路,此为甘肃无线电公用网络之始。民到抗日战争前夕,甘肃省开通的无线电路共计18条。抗日战争结束后,甘肃无线通信网络逐渐向东部新收复的城市延伸。民国35年(1946年),兰州至南京、沈阳、归绥、包头、天津开通无线电报电路。兰州解放前夕,甘肃通往东部各省的无线电报电路陆续关闭。甘肃解放过程中,省内有线通信线路毁坏严重,一时难以修复,遂首先恢复无线电通信。1949年8月30日,首先恢复兰州至西安无线通信联络,全天二十四小时人工双工通报。到年底,还恢复了兰州至重庆、二里子河、包头、夏河、天水、老君庙,天水至宝鸡的电报电路。同时无线电报电路总计24 条。随着兰州至迪化有线干线的修复,兰州至酒泉、迪化的无线电路于1949年12月29日改为备用电路。同时,民国37年(1948年),兰州至西安报务繁忙时,曾临时利用载波话路疏通电报。

长途电话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继电报之后,外商争相在中国开办长途电话,次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奋起反抗,丹麦人濮尔生乘兵乱在天津至北塘间架设长途电话线路通话。此为中国长途电话之始。长途电话,也是应军事需要而创办,军用长途电话延续11年之久。甘肃地处边陲,经济落后,通信发展缓慢,民国12年(1923年)9月,督军陆洪涛应军事需要创办长途电话,兰州至靖远间架设首条军用长途电话线路,9月开通长途电话。初期全为军队所设,仅供军用通话。民国19年(1930年)2月,甘肃省建设厅拟定长途电话建设计划,准备从兰州至西安、兰州至迪化各架铜线话路一对,经核算耗资过巨,终因财力不敷而搁置。民国23年(1934年)12月,甘肃首次开设民用长途电话(简称长话),起初平民百姓用者甚少,主要为军、政机关和商行所使用,电话种类为军政电话、商用电话两种。在处理顺序上先军政后商用。民国25年(1936年)12月1日,交通部颁发《长途电话营业通则》,第一次将长途电话进行统一分类,按不同要求和收费标准,将军政电话、商用电话分为三类。“七。七”事变后,日本空军飞机侵袭甘肃,长途电话全力为防空服务。

电报传递信息(从电报到)(2)

民国26年(1937年)9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密令:“防空电话随到随接,不容片刻缓延,所有商用通话,不论加急、寻常一律让路,必要时停通商话。”民国36年(1947年)10月1日,兰州至西安开放“特快电话”业务,规定10分钟内接通。次年开办“代传电话”、“旅行电话”业务,逐步扩大使用范围。甘肃长话开办十余年间,历经坎坷,因话价昂贵,向为军政机关及少数商行所用,广大民众很少使用,业务发展缓慢。

民民国37年(1948年)10月24日,兰州至西宁铜线话路架通,30日开放通话,这是继西安、迪化之后的第三条省际铜线干线话路。12月14日,西宁经兰州转接与天水、陇西。临洮、静宁、定西、泾川开放通话。12月28日,平凉经固原、同心至宁夏(银川)铜线话路架设竣工,开放兰州经乎凉至宁夏话路。至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以兰州为通信枢纽的长话网路已初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省内长话网路也粗具规模。民国8年(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溃退前夕,分别在东路定西方向、南路临洮方向、西路武威方向拔杆毁线,省内通信线路损失殆尽,长话通信处于瘫痪状态。兰州解放后,电信局军代表立即部署抢修通信线路,长话通信很得到恢复。被毁坏的长途电话线路,经过抢修于1949年底恢复到解放前的57. 2%,1950年底恢复到71.8%,到1952年底不仅全部恢复,而且超过了解放前的通信水平,甘肃长途电话通过接转可达26个省的204个通话地点。

市内电话

电报传递信息(从电报到)(3)

市内电话,在兰州创设之时,专供军政机关使用。清光绪七年(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中国创办市话。首次安装磁石式人工交换机。宣统元年(1909年),北京首次装用共电式交换机。民国3年(1914年)3月,甘肃督军府张广建上任,出于军事、政治需要,从外地购进30门磁石式交换机一席和磁石式话机24部。在兰州开办市话,这是甘肃市话史上第一席交换机。交换机设在省督军署(中央广场省政府)院内,话机分别装设在各军政机关,立杆架线计1.30杆公里,电杆34根,成立长电处,隶属甘肃省督办公署军务科管辖,这是甘肃省最早的电话。民国23年(1934年)12月,甘肃开办民用电话,多为军、政机关和少数商号所使用。市内电话虽逐步增加,但历遭兵乱,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省内市话交换机仅有10席计千门,全部在省城兰州。市内电话人工交换设备通过人工接续,可以使同一电话网络中的每个用户之间相互通话。但人工接续一是耗费人力,二是由于口音失误等原因时常出现误接现象,且效率较低,民国15年(1926年),天津装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此为中国采用自动电话交换之始。

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通信,更始于军内,且因战事连绵,在局部范围有较快发展。无线电台随军转移,无固定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初期采用长波、中波,而后转用短波、超短波。由于短波是借助电离层的反射进行传播,而电离层极易受日照和太阳变化的影响,致使信号传输不稳定,甚至中断;而且短波通信的频带较窄,远不能满足大容量通信的需求。

1.短波传输(专用电台与公有电台)。民国15年(1926年),上海创办无线电制造厂,为中国无线电通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国17年(1928年)4月,河湟事变,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为军事计,向第二集团军总部请领50瓦无线电机两部,7月运到兰州,民国18年(1929年),郭立志在上海定购的四部无线电机试妥后运抵兰州,拨给宁夏、青海各一部,其余两部存省政府内。民国21年(1932年)5月,邓宝珊出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后,携带上海大华公司制造的50瓦无线电机一部,安装于兰州省行署内,与陕、甘、宁、晋、豫驻军通报。呼号XET,波长38-60米。

民国21年(1932年)6月,邵力子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携100瓦无线电机一部。该机于7月1日装妥,定名为交通部兰州无线电台,台址在兰州南关高碑寺内,电台呼号XKW,周率为8571千周、3529千周。由交通部指定与洛阳、郑州、天津三地通报。此为甘肃公用无线电台之始,也是甘肃第一座固定电台。甘肃第一座公用电台建立后,仅与省外三处通报,省内电政系统没有无线电通讯的共用网络。由于无线电通信具有投资少、架设快、开通电路灵活方便的特点,特别适宜于甘肃辽阔大地的通信,为此交通部对甘肃无线电设备逐年增拨,发展较快。民国27年(1938年),为防止日本侵略军的空袭,保证战时通信,甘宁电政管理局将原设在兰州市区高碑寺的无线发讯设备,全部迁移至市郊七里河区崔家崖马王庙,收讯设备移至五泉山红泥沟,成立无线报房,报房与发讯台之间架设遥控线路用以发报。线路长约15公里。这是甘肃省收、发讯设备分设之始。民国28年(1939年),为适应抗战通信需要,交通部从美国订购ET-4302型4千瓦大型发讯机8套,分装于国内各重点城市,兰州为其中之一。同时装设的还有200瓦报话双用机一部,3千瓦发报机一部,发讯机仍装于崔家崖,扩大机房,并架设菱形定向天线。收该机当年装竣后即与重庆等地开通无线话路,成为甘肃开放民用无线电话之始。民目32年(1943年)10月,兰州局调整无线通信设施结构,将无线报房从红泥沟迁移至龚家湾与收讯台合并,无线报房装设自动发报机及波纹收报机,并在电路上开通使用。这是甘肃无线通讯史上首次使用自动收发报设备。

民国35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统治下的甘肃邮电通信,仍处于战乱状态。为避免无线通信设备的过于分散,兰州局将收讯台和无线报房由龚家湾迁移至五泉山红泥沟,与电信中心有线报房联为一地,以便管理,次年,又在红泥沟增装SCR型400瓦报话双用机及100瓦发讯机2部,以备至崔家崖发讯台的遥控线路阻断时使用。同兰州以其中心地理位置,解放后成为西北无线通信网路的枢纽。由于有线电路因战事遭到严重破坏,无线通信肩负着繁重的任务。对此,兰州电信局首先整顿无线通信结构,发挥原有设备的效用,以适应疏通业务的需要:其次,接管非邮电系统的电台设备,完成国家对无线电台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2.微波传输。20世纪40年代,一种频带更宽的波道—微波被发现,并很快应用通信。微波通信是利用300兆赫以上频率的电波,在对流层的视距范围内的传播,进行无线电通信的一种方式。1936年8月,国外首次发现微波后,很快被西方各国所采用。民国35年(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曾拟议筹设微波通信,终因战事而搁置。

县内电话(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线路的架设,开始于平凉、天水,继而遍及全省多数县及重要村镇,或以军用线路为前身,或以推行政务为目的。民国21年(1932年),甘肃农村电话创建。时应军政之需各县自筹资金兴办县内电话,专供地方政府使用,其产权均归当地县政府所有,故称“地方电信”“环境电话”“县内电话”“乡村电话”;名称虽异,实为一体。民国21年(1932年)10月,灵台县政府自筹资金,开办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成立电话室。民国22年(1933年)2月,庆阳县政府自筹资金开设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成立电话室。民国23年(1934年)12月,合水县政府自筹资金开办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内,成立电话室。民国24年(1935年)西和县自筹资金开办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成立电话室。8月,平凉县政府自筹资金开办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内,成立县话科,电话员工计七人。11月,镇原县政府自筹资金开设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

电报传递信息(从电报到)(4)

民国25年(1936年)2月,成县县政府应防空之需自筹资金开设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3月18日,夏河拉卜楞寺保安司令黄正清致书省政府请设环境电话,允准后夏河开办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拉卜楞寺内。6月,定西县长陈洁予呈准省府开办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竖杆架线,西接榆中达兰州,东至华家岭及各区、乡政府。不久时,静宁县也设置环境电话,交换机设在县政府,成立电话室。民国36年(1947年),河西各县开办乡村电话。至年底,省内除解放区的华池、环县和部分边远县外,都架设了环境电话。交换机大都设在县政府内,各自成立电话室,均归各县政府管辖。至此,省内地方电信已粗具规模。民国37年(1948年)国内战争紧锣密鼓,随着形势的发展,省内环境电话陆续有所增设。环境电话遍及全省大部分县,交换机型号多为5门、10门、20门,单机一般每县设10至20部不等。这一年,以兰州为枢纽,通向全国和西北各省及省内的长途报话网路初步形成,传输手段包括明线、载波和无线。长途电信机械设备,拥有电报机108部(其中韦斯登自动机15部);长话交换机47席,话机186部;各种无线通信机90部。而民用市话仍仅兰州一地,总容量1000门,实装单机941部。

1949年8月国民军溃退前夕,对各地通信线路进行破坏,各县乡村电话线路损失殆尽。

#陇原通信百年红色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