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几岁的时候写出了悯农(李绅一共写了两首悯农)

很多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李绅几岁的时候写出了悯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李绅几岁的时候写出了悯农(李绅一共写了两首悯农)

李绅几岁的时候写出了悯农

很多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诗人在写这首诗的同时也写了另一首诗,与这首诗的背景和题材都极为相似,那为什么“锄和日当午”能成为传世的佳作,而另一首却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淹没了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

《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农民在春天里的时候,播下了一颗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从这里放眼望去,天底下,竟然没有无人耕种的闲田,却只有饿死的农民。

《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在盛夏的中午,太阳当空,烈日炎炎,但是农民都还在田地间辛苦的劳作着,脸上的汗珠都滴入了泥土之中。然而又有谁能想到我们所吃的饭碗中的米饭,竟然是农民辛辛苦苦在田间劳作而得来的呢?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李绅。李绅的家庭本来是很富裕的,可惜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从此开始中落,所以他只能和母亲一起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从小就明白了生活的艰辛。

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回到老家看望亲人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于是写下了这首“锄禾日当午”的传世之作,据说李绅正是因这两首诗,从而被皇上重要,甚至当上了宰相。

至于为什么第二首诗流传至今,而第一首诗鲜少有人知道的原因,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中,第一首诗写出了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粮食,农民非常艰辛的播种,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大丰收。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心目中的观点,他认为想要收获,就必须付出劳动。第二句诗“四海无闲田”反映了农民的勤劳与辛苦,但是在这句诗之前诗,人都只是描绘了真实发生的现象,而没有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发出了灵魂拷问:到底为什么导致了农夫的死亡?为什么农夫的生活会如此的艰辛?这句诗引人深思。

第二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非常的生动形象,仿佛一个辛勤劳作的农民,就在我们的眼前。诗人描绘了一个农夫辛勤劳作,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最后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也是非常有名的诗句,不仅说出了农民的心声,而且还隐含的说出了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

甚至有人觉得李绅写的这两首诗是在讽刺当今的皇上,于是就想到对当时的皇上呈上奏折,希望皇上降罪于李绅。意外的是,皇上却因为这首诗要重用了李绅,甚至最后将他升为宰相。

其实这两首诗各有它的妙处,只是第二首诗更加的朗朗上口,便于流传罢了。

参考资料:《悯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