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

前两天我的头条文章《与梧桐树边羽论<苔>兼谈食指余秀华及诗歌的大小格局和大小诗》讨论了梧桐树边羽的悟空问答文章“一首沉寂了数百年的清代诗词《苔》,为何一夜之间打动了亿万中国人?”中的一部分观点。这篇文字和另外一篇将分别讨论该问答文章的另外两个方面。

作者在他的文章中说,袁枚的《苔》本来就没有从歌赞底层小生命顽强生存的角度去立意。按照作者在文章中的意思,《苔》其实是对“小人妄自尊大”的讽刺。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1)

01.作者在文章中该观点的行文脉络

其一、作者指出,《苔》为组诗,二首,梁俊参加经典永流传的是其中的一首(第一首)。

(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夕阳?

其二、袁枚没有要传递积极正面思想情感(正能量)的立意。

作者的意思是,组诗的两首其实都只是在描写苔的卑小,并隐喻小人物的妄自尊大:

作者指出,“经典永流传”《苔》从一个非常冷僻和新奇的角度,观察描写了苔藓的孢蒴(作者以为袁枚看到的苔花就是孢蒴,其实不是,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联想到在这阴暗的地方,生命也要像牡丹一样绽放。“从鸡汤角度来说”,是“无比的励志”的。“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要努力”,是编剧梁俊和央视节目(经典永流传)要打造出来的效果。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2)

作者说袁枚并没有想要给人们励什么志 ,熬什么鸡汤。他指出的理由是:同样是从青苔的角度,《苔》第二首说“苔花朝开晚死,连什么是夕阳都不知道。努力吧?有什么用?”,“这就是正宗的官方打脸”。“正面昂扬之后,就得面对现实。你便心比牡丹高,最终也看不到斜阳,这就是生命的无奈”。

作者所说的“官方”,应指袁枚。他的意思是这《苔》既然是组诗,第二首与第一首不应相互矛盾。袁枚的这《苔》的第二首就否定了梁俊对《苔》第一首的演绎。

他认为自己理解的正是袁枚在《苔》诗中的立意。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3)

作者在文章中说:梁俊对《苔》的演绎传递了一种“契合时代需求”的“鸡汤式”的价值观念:“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要努力”。不过,其 “真实的效果”,“是满足了小人物的妄自尊大”。

作者说,“诗人是清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栏目组是清楚的,只是为了正能量不说而已”。

对于上面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意思:

作者认为袁枚在诗中讽刺小人物的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和自我膨胀。梁俊则是从曲解袁枚本意的角度把《苔》打造(烹调)成“养心”(励志的)鸡汤。只是观看“经典永流传”《苔》的观众不知道罢了。作者认为央视栏目组也知道这一点,只是“为了正能量”,不好说,反正是传递正能量,只有积极意义没有坏处,至于真相,眼光直接从真相上移过,栏目组假装没看到(假装失明)。

当然,这是作者的看法,未必就合袁枚和栏目组的看法。

总之,作者认为,袁枚在《苔》诗中不仅仅没有高大上立意的诗设,甚至也没有积极的(正面的)诗设,其实连中性的诗设也不是,而是负面的。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4)

02.《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还是对妄自尊大小人物的讽喻?

真如“梧桐树边羽”说的,杜枚的《苔》组诗并不是像编曲梁俊演绎的那样传递一种”正能量”吗?央视“经典永流传”栏目真的是有意“选择性失明”,要把《苔》打造(烹)成一碗养心(精神励志的)鸡汤吗?

但我们从“青春恰自来”一句看,杜枚是充满了对弱小而坚忍地生活的苔的生命的怜爱和敬意的。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5)

这“青春恰自来”一句,是理解这首诗是嘲讽小人物狂妄自大还是对坚忍卑小生命顽强生存的歌赞的关键。它也是理解组诗的笫第二首是赞“苔”还是讽“苔"的关键。

从“青春恰自来”一句看,“经典永流传”栏目对《苔》“也学牡丹开”诗意的演绎,正是《苔》诗的本意:虽然平凡,但生命仍有精彩,须用心珍惜而不自弃。

“经典永流传”《苔》根本就没有要传递“梧桐树边羽”说的“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要努力”这样的意思,而是要传递的价值观是:即便平凡如苔,也应努力伸展生命的存在的意义。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6)

《苔》本身不是讽刺不自知小人物的狂妄自大和自我膨胀,“经典永流传”对《苔》的演绎,得到的也不可能是作者认为的,助长“小人物狂妄自大”这样的结果。

从逻辑上讲,如果杜牧要写一个“小人自大”,他以“白日不照”(天失公允)的卑小事物来比喻,是不合逻辑的。

杜枚身处晚唐牛李党争时代,一生多遭排挤贬適,得不到重用,“一直游离在唐王朝组织之外”。他一生为官不大,有机会接近底层民众,组诗极大可能确是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写照隐喻,虽然杜牧没有说。诗者意在言外,尤其是托物言志(志者,情也)的诗。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因为亿万年生物进化的缘由,苔耐阴喜凉,而并不适宜生活于热燥向阳之所。但从艺术角度看:我不是不喜欢阳光啊,我是得不到啊!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7)

得不到,你只能进化出忍耐、接受、安于“居所”的“能力”来。像天香牡丹热爱生活一样,苔也得努力地热爱生活。

“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苔”不是不需要“暖″而欢喜“凉”,而是得不到“暖”而安于“凉",因为天不赋你它仍有所赋,即便你跑不如刘翔,智不过爱因斯坦,你仍需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这样理解的话,这组诗实际上写的是一种底层百姓随遇而安的,用现在话讲就是知足常乐的、小确幸般的生活,对生命仍有憧憬,努力找寻生命的意义。否则比起达官贵人、公子王孙皇帝,或者一个智平者比起一个智慧者,你只能分分钟随时自弃。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大概是一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无奈,但也暗含了“苔”一种安然处之的心态。

反正,至少不是梧桐树边羽讲的那种“小人物的妄自尊大”那种喻意,自大的苔不可能会问红叶“何物是夕阳”来暴露自己的无知,或者有看起来出于谦逊的“问”。

苔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苔是究竟对坚忍生命的赞歌)(8)

红叶是见过夕阳的,也见过白日(日中的太阳)″的,因为它来自树梢,它在诗中指代树木。在诗中,夕阳和白日在意象隐喻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在杜枚的时代,这树木或者指统治阶层,如果苔指的是社会的卑贱庶民的话。

杜牧惊异于苔安生于不热闹的阴凉之境中,惊异于它们的卑小而安闲竖忍的生活。“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即便不会经历好的多“人生”(比如不知道夕阳、白日是什么),苔也好好的过,努力绽放精彩。

03.金自泥沙来

诗歌像黄金一样,淘沙千千万而得一金。甚至于千万而无,不然你去看看今天诗坛的日诗歌产量。地球每天制造泥沙亿万,诗坛也会。这极自然,如果泥沙全是金子,人们就自然看不见它们的光辉,你不可以想象整个地球金灿灿时,金子还那么珍贵。

《苔》是不是金子,百家可以争鸣。

但梁俊和央视已把它视如沉埋大河沙泥几百年的金子,终于有幸有寻宝的人掘到和擦亮了它,如同另一颗沉埋河床千年的金子《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一样。

其实所有能打动人的诗,都能使读者的精神得到滋养,灵魂得到慰藉,诗歌延展了读它的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读诗的人通过共情理解诗歌的意境,延展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苔》的意义在于,它为众多平凡的人提供了一种信念:接受生命的平凡,努力伸展它的枝叶,活出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