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1)

天宝三年(744年),古老的长安城外,唐明皇李隆基亲自率领满朝文武百官为一位年迈老者送行……这老者是谁?好大的荣耀!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有‘诗狂’之称的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由于生逢盛世,贺知章在官场上是官运亨通,除了官场,他在先唐的文坛也是享有盛誉!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流传至今,那好,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两首诗句吧。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2)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诗中,作者把杨柳化身为美人而出现,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后面先是一个疑问句,谁人有如此巧手呢哦?随后把春风比喻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这首诗通过小河岸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生动活泼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一副大好景像!语言艺术的魅力可谓体现的淋淋尽至!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3)

再来欣赏下面这首: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居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诗一开始,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因由,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4)

而后两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5)

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作为朝廷重臣,文学大师,德高望重的长者,李白受到他如此的称赞,自然是受宠若惊,再加上李白本身的诗文杰出成就,这‘诗仙’经由贺知章之口便流传下来,加上两人都爱饮酒作诗,便成为忘年之交!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在文坛上后人也就以‘诗狂’称之!至于经由他向唐玄宗的推荐,李太白到朝廷任官,那是后话。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6)

好吧,回到本文开头,此时的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也没有精力继续为大唐效力了!为了感谢这位三朝老臣的突出贡献,唐玄宗亲自率领百官在长安郊外为他践行,这位有才的唐明皇李隆基还特地为这位退休回归家乡的老人赋诗一首: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评价诗仙李白(他赋予了李白诗仙)(7)

在同朝臣工们的挽留声中,在大唐皇帝的诗歌朗诵声中,这位为大唐鞠躬尽瘁了大半辈子的老者,他那消瘦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