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日本是女王)

英国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度。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产阶级的力量没有强大到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程度,只有与旧势力妥协。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期间发生了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联合地主阶级发动光荣革命,驱逐查理二世,迎接荷兰的玛丽和威廉为国王,次年(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约束。此后议会的权力越来越大,而王室基本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王室得以保留。英国王室的权利有:国王或者女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内阁的首长叫首相。

英国革命过程中,王室与资产阶级达成和解,所以英国还有王室。他们是君主立宪制。欧洲保留王室的国家有,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等等。王室拥有的权利:英国皇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有名誉上的外交权和内政权,也就是首相批准以后,有名义的宣布权。君主立宪制(英语: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虽然是国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与产生的方式,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利范围也各不相同。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比较特殊,因为真正的“君主”德川家族已经被清算,旧秩序瓦解,势弱的资产阶级拉着以天皇为代表的旧贵族重建政府,但是这个政府十分不稳定,最终被军队把持逐渐失控。

然而,中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制国家为什么最后没有形成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日本是女王)(1)

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日本是女王)(2)

中国传统思想注定中国不会走上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打败了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集权制国家,自称皇帝。自此,中国进入了封建主义国家。其后,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确实挺奇葩的。不管是多么厉害的皇帝,只要把老百姓惹急了眼,都敢把你拉下马。欧洲千年后就出了一个拿破仑,日本,日本就就更可爱了,不管大家怎么杀来杀去,都是拉着天皇,打着天皇的旗帜,就没人敢动天皇,于是就有了万世一系。

自从唐朝开科举之后,中国的历代的政治文化中,就缺少发自内心的等级感。对皇帝也是畏威而不怀德,威一去,位就不保。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天然本质是非常平等的,只是因为权力区别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有了世俗上的不平等。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承认人和人之间天然的不平等;二是对世俗上的不平等非常推崇,一个人被跪拜,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王侯将相的权力,而不是因为血统等其他原因。印度的“种姓制度”如果放在中国,你看看,分分钟叫你亡国灭种。这就是中国人脊梁!西方君主的权力,是通过神赋予的,也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所以就具有了神性;而中国的帝王,讲究的是受命于天。但中国的“天”不能等同于西方的“神”或“上帝”,“天”的概念其实指的是一种秩序,能够让世间万物都有序运行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只要你帝王不按照“天道”的规则来运行,自然会有另一位天之骄子,来将你取代。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政治文化中,中国的帝王是不具有神性的,所以也就不能成为全体国民的代表,自然也就缺少了君主立宪生存的土壤。所以在中国,人民不能像英国和日本的人民,中国人民根本接受不了一个虚名国王的存在,而且这个国王这个王室还能享受着较好的待遇和崇高的社会地位。

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日本是女王)(3)

满清外来的民族身份注定清政府实现不了君主立宪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于蒙古族的征战特性,元朝还成为了中国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中国民族主体最大的汉朝常年的压迫,民族斗争日益剧烈。而清朝入关后,民族矛盾同样伴随着王朝。满汉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矛盾与斗争无处不在。清中期,在清廷长期的刚柔兼济、软硬兼施下,满汉矛盾表面上趋于缓和,然其潜流一直未绝,多结合白莲教、天理教、天地会、哥老会等秘密存在。甚至,时至今日,清王朝在部分汉族人眼里还属于“篡权”。所以,后来就有了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来自朱元璋推翻元朝时发表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满清自身的民族身份得不到当时民众的支持,没有人民的基础。如果中国当时是个汉族王朝,革命派的“排满”就没了理 由,朝廷的“恐汉心理”也不会那么重,君主立宪之路是很可能会成功的。

历史当然很难假设。不过我却认为,在那时,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可能君主立宪。袁世凯是汉人吧,结局如何呢?

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日本是女王)(4)

中国的国情注定不会施行君主立宪制

其实清末,腐朽的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尝试过君主立宪。清朝末年,内部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外部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凌,整个国家危在旦夕。为了救亡图存,一些人拉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气候,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但甲午海战的惨败,又打醒了他们,光靠学习西方技术是救不了中国的,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乎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主张施行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君主立宪制始终都没能在清廷得到切实的惯行。

“历史已经不再给腐朽反动的满清贵族机会,而新民主主义的种子也早已在人民心中播下。”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南方成立中华民国,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清朝镇压不下去,就想议和,提出君主立宪制,这个时候想起来了。可是南方不答应,一定要把清帝推翻。清廷见议和不成,又派袁世凯加紧出兵。袁世凯脑瓜灵活,知道难以取胜,就私下和孙中山商议,如果答应他当民国总统,他就逼清帝退位。孙中山也考虑仗不好打,就答应了。袁世凯如获至宝,马上到清廷里,又是吓唬又是利诱,清廷几个娘们和老头子哭哭啼啼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那个时候宣统皇帝还天天滚铁环玩呢,啥都不懂。不过不是无条件退位,清廷列出了一大堆条件,例如:

保留帝号,相承不替,国民要尊敬皇帝如事父母。

皇宫或颐和园由皇族任意居住,卫兵、奴仆和工作人员照常留用。

皇族每年的生活费不低于400万两白银,永不减少,由民国支付。皇家大典的费用,应由民国另外支付。

皇族免服兵役。

其它还有很多条件就不列举了。这个体制虽然不叫君主立宪制,但是其实和君主立宪制一模一样,无非民国是总统制,不是宰相制。清朝皇族的待遇,以及经济政治地位和英国皇家没有多大区别。要说当时中国的这个制度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区别的话,最大的区别无非就是英国首相被选举出来后要得到国王的任命,走个过场,让国王过把瘾,而中国的总统被选举出来就可以直接上任,不需要经过皇帝任命。所以当时中国的这个制度实质就是君主立宪制。这个制度如果能顺利维持下去,清朝皇家也会像英国皇家一样世世代代享福下去。结果,袁世凯在1915年,建立中华帝国,自己称起了皇帝,引起了各方的不满,国家再次陷入乱战,结局就是老袁复辟的闹剧惨淡收场。之后1924年,冯玉祥将清王朝的皇族全部轰出了皇宫,理由是防止他们再次复辟。从此,这个名义上不是立宪制,实际上是立宪制的立宪制就正式结束了。由此可见,君主立宪制,并不是一个先进的政治制度,反而是一种落后的体制。他其实是封建领主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中间形态。

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日本是女王)(5)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一百年的曲折告诉我们:君主立宪制不适合中国,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叫做革命。

日本的新兴贵族借助尊王攘夷的旗号,本质上是要为削弱君权,铲除封建遗留,为建设一个比江户封建社会好的多的社会,但是日本后期却变成了王政复古——一种以前现代的道德礼制来抵御现代化的国家。这是不是和ISIS很像。

那么中国呢?它的革命从孙中山提出的一开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思想指导,到三民主义的两次变化,整个中国革命是在不断激进下去的。可以这么说,激进的革命立场决定了中国革命绝对不可能像日本那样止步于君主立宪甚至倒退,如果你要争取到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就必须提出更加激进的革命立场。

因为绝大多数革命者,是为了建立一个不同于之前的社会制度,一旦没有达到目的,新的革命就会一波接一波的到来。以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为例,他背弃了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共产党人就必须提出更新更激进的革命思想。

由此看来,中国没有止步于君主立宪的原因是中国的革命是不断进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