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2)

袁运甫

“袁先生走了,脑溢血,在医院住了五天,在一切都似乎趋于平稳的时候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突然觉得天地黯然。”跟随25年的恩师袁运甫突然走了,杜大恺一时很难接受。

2017年12月13日上午,著名艺术家袁运甫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4岁。消息一经传出,艺术界一片哀意。

白明在微信里转发了先生离开的消息,云南刘绍荟留言:“学生刘绍荟泣拜先生!”这让白明瞬间泪流。

追随袁运甫三十八年的倪军在微信里悼念先生时写到“保传统开新风一代画圣,爱人才护学生教师楷模”,被人们纷纷转发。

作为后辈,卢新华听闻消息也难以自已:“我开着车,把车开到工体楼下,然后又把车开到了红庙北里的楼下,又从长安街往西开,十里长街一路望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中华世纪坛等都留下了先生宝贵的艺术创作。”

有这样感受的还有成百上千袁运甫先生的学生、朋友和同事。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3)

20世纪80年代,袁运甫在红庙北里家中。

在84年的人生历程中,执教生涯就有61年

在袁加的心中,父亲是一个胸怀天下的艺术家。“在天安门广场南侧,毛主席纪念堂,有巨幅壁毯《祖国大地》(与黄永玉合作)、浮雕《花环》;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有壁画《长江万里图》、《千里江山图》、《泰山揽胜》、《荷风香远》;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和北侧的故宫博物院分别举办个展并收藏父亲代表作;东南侧的太庙有礼器《中华和钟》。”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4)

《继往开来——历史足迹与走向未来》 壁画设计稿(局部)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5)

太庙《中华和钟》(局部)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6)

壁画《巴山蜀水》实景图 1979年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40×1800cm 丙烯重彩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7)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8)

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金柱 袁运甫

尺寸:大金柱 580×500cm 小金柱 100×500cm×8个

“另外,他的壁画、绘画作品在西长安街的国家大剧院、京西宾馆、中华世纪坛、燕京饭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长安街的北京饭店、中国社会科学院、建国门地铁站、国际俱乐部和建国饭店等,向世人展示了文明、开放的现代中国的新形象。”

……

这些成就对任何一位艺术家而言,取得其中一项就已经了不得了,更何况袁运甫一人就做了那么多。

在艺术创作之外,袁运甫最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在他84年的人生历程中,执教生涯就有61年,几乎占据了人生的四分之三。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9)

1954年,袁运甫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留影。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56年,年仅23岁的袁运甫,进入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天津美院教授卢德辉是袁运甫先生教授的第一批学生,“第一次上课,袁先生带我们去了龙泉寺写生,他先为我们画了幅水粉画做示范,在全程看完袁先生的创作过程后,他就在我们同学心中扎下了根。”

“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举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袁先生却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条件,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那时候他看我画速写有点苗头,就派我到体育馆、人民公社去画,其中有两张速写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样的经历也让我后来成为《北京日报》的业余美术编辑,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正值壮年的袁运甫也开始为自己的学生安排课程。在全国还在继续延用过去那一套教学体系时,袁运甫就开始有意识地做出改变。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0)

1978年袁运甫与刘力上带王玉良、王敏等学生在山东写生。

“1979年我们上水粉课时,袁先生允许我们用一整张的高丽纸写生,正面画完可以背面画,你可以用线画,也可以用面画,甚至可以用很粗的油画笔像塞尚那样画。此外,他还安排我们去故宫,趴在玻璃柜前临摹青铜器上的纹样。这些课程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可以用开放式的方法进行无边界的艺术尝试,另一方面又可以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而这些课程,不仅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当时的美术界也是有益的。” 在2018年1月22日的袁运甫追思座谈会上,学生吴晞这样回忆。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1)

1978年,袁运甫机场壁画创作情况汇报会上。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2)

1979年夏,学院师生在机场候机楼绘制壁画《巴山蜀水》,

上排左起:池小清、周宏智、霍然,中为袁运甫,

下排左起刘永明、唐薇。

也是这一年,袁运甫和祝大年、袁运生、肖惠祥、吴冠中等艺术家共同创作了总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首都机场壁画群,拉开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序幕。他的学生们也都参与到了壁画的放大和服务工作,对于年轻一代,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袁先生给了我们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80年代中期,我记得是一个冬天,布朗先生请了两个模特,还准备了很大的画布,一边放音乐,一边让模特裸体走动,他一边舞蹈一边画,那个画的结果我感觉像杜尚的《楼梯上的裸女》,都是曲线重叠的痕迹。这种艺术教育在其他院校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现代艺术的教育基地。” 刘巨德回忆到。

那时,袁运甫就开始用“大美术观”来摒弃传统学术近亲繁殖的艺术教育旧模式,强调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要求打破专业壁垒。

课堂上,袁运甫邀请民间艺人为学生上课,也邀世界名师来讲学,其中有来自台湾的美籍画家姚庆章、刘国松、李茂宗等,还有彼德·思超德、托尼·尼克力、茹斯·高、弗雷德里克·布朗等著名艺术家、教授。

“他将许多西方艺术大师介绍到学院,希望大家拥有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但他从来不是用西方的教育形式改造中国的艺术教育,而是以此丰富中国的艺术教育。”白明在《国家文房中的玉质笔架山——袁运甫先生》一文中写到。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3)

1983年袁运甫聘请姚庆章、刘国松、李茂宗等台湾美术家来工艺美院讲学。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4)

全系师生陪同外教刘国松、姚庆章、李茂宗等先生合影于中央工艺美院教学楼前。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5)

袁运甫夫妇和他的首届博士生们合影

90 年代中期,袁运甫发现学习艺术专业的同学存在文化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的状况,就呼吁相关机构开设以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博士学位学制。1998 年,袁运甫先生开始在全国美术学科中率先招收“公共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方向的博士生。

作为袁运甫的首位博士,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向我们分享了袁先生曾经对他的期待:“如果你能考上我的学生,我希望你能好好做一下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我这里不缺艺术家,不缺设计家,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好好研究下艺术史。”翁剑青说,先生跟他说过多次,历史上很多画论的作者都是画家,只有具备那样的理论高度,才能出现有深度的艺术家啊!

而清华美院招收中国第一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博士生,也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开端。

袁先生:生命中的“知遇之恩”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刘斌是幸运的,他在人生的关键点遇到了袁先生,所以他说先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200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合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当时我得到这个消息,已经过了报名截止时间,我就通过一个老师得到袁先生的电话,和袁先生一联系,他很热情地让我去他家一趟。星期天,我带着我几年前出版的一本素描画册和我的几幅作品照片,还有介绍信,怀着些许自信,却也略有不安、前程未卜的心情赶去面见这位近乎是传说中的大人物。”

“敲开门时,正在忙着搬家的袁先生和夫人立刻停止手上的活,先生很认真地听我介绍自己的情况,在他翻看着我那本素描集时感慨道:我的学生中还没有一个人出过这样一本书。而我所最关心也担心的是,报名截止时间已过……刚谈到此,袁先生就拿起电话,跟院领导通话,随后告诉我让我带好报名所需材料直接到教务处报名就可以了。”

“这时又发生一个事,袁先生在看孙老师的介绍信时说需要两封介绍信。这可让我有点儿着急了,因为我只有一封,也来不及找谁再补上一封,不曾想袁先生说了一句大大出乎我意料的话:‘我来给你写!’说完转身到隔壁房间里去了,这着实令我有点儿大喜过望,伴随着内心的一阵悸动,一个词在大脑瞬刻闪现:‘知遇之恩’!”

在儿子袁加眼中,父亲的心里最重要的是他的老师和学生。“所有人都知道,他爱才并不拘一格。有太多的例子被同学们编成小段子在学院里传颂,但我从没有从他自己嘴里听到过。像现清华美院壁画专业主任郗海飞教授当年考研究生,他报名的是中央美院,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录取。父亲没有门户之见,他知道郗海飞的才华,决定破例从美院把他的考试成绩调过来审查,予以录取。”

“父亲对在校工作的老师们亦如此。他的学生杜大恺先生在申报教授职位的时候恰好不在北京,父亲就模仿他的叙事笔调,在家中为他填写个人申报表,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了杜大恺出色的学术业绩。事后父亲私下不无得意的对我表示,他对所有人的优点和成绩都如数家珍。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袁运甫眼里,看到的总是别人的优点。“在他眼里没有坏学生,他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总是毫不吝惜地夸奖我们,所有学生都在他的夸奖中获得信心,获得勇气,获得尊严。” 杜大恺写到。

在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看来,“运甫解决生活烦恼的灵丹妙药就是对年轻人提供无私无尽的帮助。天长日久,这些对别人的帮助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也不记得他曾经帮过谁、帮助有多大,但是这些学生朋友却记了他一辈子的好。很多人来看望他,说起运甫过去的帮助,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可运甫早就忘记了他做了什么。也许这就是生命的美妙之处。一代代人在善良和互助的习惯中慢慢传递着爱、友情,当然还有艺术。大学就是这样的爱和教养的温床,他把智慧、温情和想象力传播出去,让德行天下,这是运甫追求的理想。”

“父亲不单单是我自己的父亲”

正是这些发自内心无私的爱,让袁运甫成为许多学生的另一个“父亲”。1月22日“袁运甫先生追思会”上,满头银发的杜大恺先生缓缓走上讲台,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个老师。”“1978年我从青岛来到北京,来到袁先生身边,在袁先生退休之前,我与袁先生朝夕相处有25年。除了我的母亲,袁先生是我相处最密的人。消失的竟然是永远的消失,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这样感叹过,袁先生走了,我又一次这样感叹。”

李英杰与袁老师相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仅仅十几年,“但是我感觉我有一个父亲。我跟我亲生父亲,一辈子也没有说过这么多话,比如我这次回去,跟我父亲待了很长时间,他问我怎么样,我问他怎么样,永远是这几句话。但是和袁先生却不同,和他在一起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除了学习,袁老师还像父亲一样关心我家里的孩子怎么样,还让袁佐告诉我美国有什么好的学校……”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6)

1978年袁运甫带学生在山东地区进行“色彩写生”教学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7)

对倪军来说,自十六岁离开天津来到北京,算起来受袁运甫先生的指教和栽培已有三十八年,“真是除了父亲之外,他也是父亲。”

在陈绍华记忆中,“每每与先生相见,他慈爱的笑容,是只有小时候我得了好成绩回家后父亲表示赞赏时才能看到的。”

正是因为这样,作为袁运甫的儿子,在父亲一走之后的几天中,袁佐忽然意识到,“父亲不单单是我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他众多学生和弟子心中的父亲,这让我为之感动。”

“在父亲重症室的门外,在父亲灵堂内,在父亲的骨灰前,在今天的追思会和展览上,朋友、学生把父亲当然的父亲来守护、敬慕,为了失去我的父亲而惋惜、悲伤,他的离去仍然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力量,父亲不但是一个画家、教育家,他是这么多人的父亲,我作为父亲的儿子而骄傲。”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8)

袁运甫先生最后回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7 年12 月13 日天气晴朗。我们陪着父亲的灵车悄悄地驶进清华园,让他最后一次回到他心爱的学校,和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告别。按照父亲生前的习惯,我们没有打扰任何人,静静地穿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主楼。因为知道虽然父亲喜欢为大家做事,但是却从不愿意麻烦别人。

午夜梦回,学生倪军一直记得袁运甫先生曾经说的话:“要多画画、多搞创作。” 因为知道,您最爱看学生们的画册,最骄傲学生们取得的成果,不然不会为我们写下一篇篇序言。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19)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20)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21)

“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展览现场

2018年1月15日至1月25日,袁运甫先生的81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办了群展“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参展的166件(组)作品,既有绘画、漆艺、纤维、动漫,也有雕塑、陶瓷、大漆艺术。并且这些作品在继承工艺美院的传统的同时,也都有着独特的创新。因为学生们一直记得袁运甫的教导:“如果没有自己的主张和风格,怎能在美术界立足?”

袁加在整理旧照片时发现了父亲总喜欢在合影时站在边缘位置的秘密,所以在布展时,特意将袁运甫的作品安置在展厅入口背后的墙上,“我相信父亲是喜欢这个位置的,因为他愿意看着所有的人,在这个高大明亮的大厅里,展现他们的风采,他愿意在边上看着大家成长。”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22)

《古柏》(四联画之三) 袁运甫

1993年 纸本 水墨 120x120cm

“所以我把父亲1993年创作的《古柏》放在了能与其它所有作品对视的地方。画中的这棵树是苏州光福寺的一棵有着2000年树龄、在今天还依然有着生命力的古柏,父亲希望他所有的朋友、学生将来可以成长为画中的参天大树,支撑着整个社会。”

师恩如海,恩师如父,我们是会继续追随您的,袁先生!

注:1:文章部分内容根据“袁运甫先生追思会”速记稿整理而成,因时间关系,未与发言者确认。

2:文章参考了袁运甫先生的学生为其写的文章,其中包括:

白明:国家文房中的玉质笔架山——袁运甫先生(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news.artron/20171213/n975148.html)

袁加:怀念父亲袁运甫(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news.artron/20180123/n982771.html)

杜大恺:袁先生走了(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news.artron/20180123/n982772.html)

翁剑青:运艺甫人 融会大成——追思吾师袁运甫及其艺术之道(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news.artron/20180123/n982773.html)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news.artron/20180123/n982774.html)

刘斌:走近袁先生——相随袁先生十七载点点滴滴(节选)(复制链接至网页打开:news.artron/20180124/n982775.html)

袁世海的简介与他的学生(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