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与温氏(盘点牧原和温氏这十年)

日前,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相继发布2022年12月及全年生猪出栏数据。

牧原2022年12 月份销售生猪 602.7 万头(其中仔猪销售 4.8 万头),同比增长19.94%,销售收入 131.75 亿元。2022年共销售生猪6120.1万头,较上年增长52.01%,销售收入1197.63亿元,较上年增长59.49%。

温氏2022年12月销售肉猪187.32万头(含毛猪和鲜品),环比下降4.64%,同比增长52.67%,销售收入2.90亿元,环比下降27.69%,同比增长87.25%。2022年度,公司销售肉猪1790.86万头(含毛猪和鲜品),较上年增长35.49%,销售收入410.55亿元,较上年增长51.26%。

牧原与温氏(盘点牧原和温氏这十年)(1)

十年前的2013年,温氏生猪出栏量首度突破千万头大关,达到1013万头,也成为国内首个年度出栏量破千万头的猪企。而这一年,牧原的生猪出栏量刚突破百万头大关,达到131万头,正邦生猪出栏量也首度突破百万头,为115万头,新希望、天邦均不到50万头。温氏出栏量是牧原的8倍左右。而当时,牧原、正邦、天邦等上市猪企出栏总和不到500万头,不到温氏的一半。温氏当年在行业的地位犹胜于目前的牧原。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但根源起始于2018年的非瘟。非瘟前,温氏生猪出栏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成本优势也较为突出,甚至低于牧原。

2018年,温氏生猪出栏量首度突破2000万头大关,达到2230万头,而这一年,牧原的出栏量首度突破1000万头,达到1101万头,温氏出栏规模相当于两个牧原。

2019年,受疫情影响,温氏和牧原生猪出栏量均较上年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温氏减少16.95%,牧原减少6.90%。

2020年,牧原出栏量快速重回增长,达到1812万头,而温氏出栏量则较上年腰斩,跌破1000万头,降至955万头。这一年,牧原出栏规模首度超越温氏,跃升行业第一。

2021年、2022年,牧原出栏量以年均2000万头 的规模在快速增长,而温氏出栏量仅出现小幅度增长,两者差距不断扩大。2020年、2021年,温氏出栏量被正邦超越,降至行业第三。2022年,正邦因自身原因掉队,温氏重回行业第二,但年出栏量仍未突破2000万头,也成为上市企业中唯一个出栏量仍低于非瘟前的猪企。根据温氏规划,2023年出栏量有望达到2600万头,重创新高。

对于温氏而言,公司现有猪场竣工产能已达到4600万头,以能繁可产出商品猪苗量计,育肥端有效饲养能力(含合作农户、家庭农场及现代养殖小区等)约 2600 万头,同时还有支撑1000万头猪场产能的土地资源。目前公司首要任务是做细做实基础工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提升产出量,实现达产和满产。公司初定2023年目标约2600万头,2024年约 3300 万头。上述目标会根据公司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不会盲目增加规模。

牧原,截至2022年底,竣工产能或已达到7500万头,现有土地资源已储备超过1亿头养殖产能,未来产能进一步增长空间已不大。

牧原与温氏(盘点牧原和温氏这十年)(2)

目前行业排名前列的猪企,其实大部分都是以饲料起家。其中前十强中仅牧原和温氏是真正以养殖起家,两家企业在养殖业务上都已有30年的积累,经历了多轮猪周期的考验,而正邦、新希望、天邦等企业都是由饲料业务延伸产业链,转型养猪,在养猪业务上的积累尚浅。很多饲料企业虽然在非瘟前就已经开始切入养猪业务。但真正大力扩张,还是在非瘟之后。而经过最残酷一轮猪周期的洗礼,也有部分饲料企业重新审视养猪业务,暂缓扩张甚至收缩养殖规模,重心重回饲料主业。

温氏和牧原是行业的标杆,牧原的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模式,温氏的公司 农户的养殖模式也是其他大部分企业学习的对象,两种模式各有优点。正邦、新希望、天邦等企业多采用两者兼而有之的养殖模式,前期侧重于推自繁自养模式,但近年多转为公司 农户模式。也说明,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两种模式运用的最好的还是只有牧原和温氏本身。

虽然对于温氏而言,非瘟过后,足足要用5年时间才使得出栏量真正重回增长,但期间收获也应有许多,为后期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未来很长,有时候,慢就是快,放慢脚步,后期才能走的更快更长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