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

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1)

(一)

《水浒传》对于宋江第一次出场,是这样描写的: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这段描述中,透露出以下信息:

1、宋江当时已经三十岁左右,步入而立之年。

2、宋江在工作岗位中,业务能力很强——刀笔敢欺萧相国。

3、宋江个人修养非常好,不仅孝顺父母,而且仗义疏财,称之为“孝义”。

4、志向远大。

5、宋江出身富户,家境殷实。

6、宋江当时在郓城县仅仅担任押司的职位,即机关单位内负责整理材料、收发传真的文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县和今天的县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级别的,那时候的县最多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乡镇的管辖范围。

以上信息可归纳为,一个家境殷实、孝顺父母、仗义疏财、志向远大、业务能力超强、和领导同事关系处理得非常好的人,在而立之年,却仍然在一个乡镇机关担任写材料的办事员。

更进一步讲,连宋江这般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人,在官僚体制内想要获得晋升尚且非常困难,其他平民百姓更是没有任何出头之日。

在梁山好汉中,如宋江这般遭遇的非常之多。比如吴用、朱武,本是饱学之士却沦为了不及第的秀才。本领高强的林冲、花荣等人,也是在官场上不断遭遇陷害和排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俅原本是个泼皮无赖,仅仅因为会踢蹴鞠,讨得徽宗皇帝赵佶的欢心,一路高升为太尉。

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这充分说明当时大宋王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说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扭曲。

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2)

(二)

面对这些不公平、这些世态炎凉,宋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负面情绪,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说效仿那些贪官污吏一样去迫害百姓。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押司,宋江每天上下班依旧着装整洁。依旧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地做人、做事,从他经常做一些扶老携幼的善事和仗义疏财的壮举,足以说明他对当时的社会还是抱以极大的希望,对自己的前景也非常憧憬。他依旧渴望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实际生活中,做一些对朝廷、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事情。

宋江对当下的社会体制和规则,并没有抱怨和放弃。

只是他的那些善举,对于他在官僚体制内的晋升,几乎起不了任何作用。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让宋江的人生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第一件事,是他暗地里向晁盖一伙人通风报信。

大家知道,晁盖和吴用、阮氏兄弟、刘唐、公孙胜等人劫持了梁中书为岳父蔡京拜寿的生辰纲。官府已经知晓了是他们所为,即将前来缉捕。宋江在缉捕之前,悄悄地向他们报了信。使他们有机会逃往梁山泊。

身为一个忠于职守、精明能干的公职人员,宋江之所以会有如此行为,除了出于对晁盖老兄的一个“义”字,还有一层因素,那就是宋江对朝廷中像梁中书那样的官员靠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升官发财买路的做法也是非常不满,晁盖们的这些行为,在他看来也是一种义举。

另一件事,堪称是宋江生平的一个污点——怒杀了被他包养的一个歌姬阎婆惜。

包养歌姬,在北宋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并不是什么违背道德观念的举动。宋江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也有一种随波逐流的成分在其中。既然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倒不如学着普通人那样放纵消遣一下自己。

如果没有刘唐送来的一百根金条外加那封晁盖的亲笔书信,宋江的后半生或许就会这样度过。

正是那封书信和诱人的金条,使得宋江释放晁盖的事情被阎婆惜知晓,并且要挟宋江。宋江为了自保,无奈之下,杀死了阎婆惜。

在杀死眼前那个贪婪女人的一瞬间,宋江的大脑陷入了空白。

就算他释放头号通缉犯晁盖的事情不会泄露,但是他怒杀了一个烟花女子,这样的行为已经足以葬送他在官僚体制内生存发展下去的任何可能性。

也就是说,宋江前半生的苦苦经营,在这个夜晚彻底化为了泡影。

前途无望的宋江只好远离家乡,开始了一段流亡生涯。

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3)

(三)

书中对宋江离开家乡,写得非常简单。

“兄弟两个,各跨了一口腰刀,都拿了一条朴刀,径出离了宋家村。”

我想,宋江在这一路行进过程中,内心里恐怕是说不出的苦衷。

在这段流亡生涯中,宋江的经历不可谓不波折。

在柴进的庄园中,宋江亲眼目睹了作为备受大宋王朝尊重的柴进家族,收留了一大批亡命之徒,这些人大都是大宋社会规则的违背者和破坏者,但是柴进却敢于收留他们,熟视无睹。

在清风山和清风寨,宋江救下了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夫人,孰料这个女人却和他丈夫狠心地将宋江和花荣一起收押,准备立功求赏。前来救应他们的,却是清风山上打家劫舍的强盗王英、郑天寿、燕顺。

这样的遭遇,使得宋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更令宋江感慨的,莫过于这些江湖人士对他的尊重,并非出于他曾经是个朝廷官吏“押司”,而是因为他平日里做的那些善事义举。

宋江所追求的那种“道德境界”,在他所向往的官僚体制中没有任何存在感,却在这群游离于大宋王朝法律制度边缘的江湖人士中,得到了认同和尊重。

这种感觉,使得宋江对这些江湖人士产生了亲近感,不由得产生了落草梁山的念头。

(四)

就在宋江几乎要付诸行动的时候,一封家书令宋江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前文提到,宋江是个至情至孝之人,父亲的命令他不得不遵从。

宋江回老家投案自首后,依照司法条例,被发配到了江州,

因为“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宋太公“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

这一通细节描绘,也是对当时司法制度黑暗、可以随意暗箱操作的莫大讽刺。

在去往江州的路途中,宋江再次感受到了自己以往积累下来的“孝义”名声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不仅晁盖率领梁山泊众多弟兄,渴盼他能留下来。

在浔阳江边,宋江还见到了在当地各自称霸一方的李俊、李立兄弟,童威、童猛兄弟,穆弘、穆春兄弟。他们平日里做的尽是杀人越货、横行乡里、贩卖私盐的违法勾当,可是在见到号称及时雨的宋江后,无不“纳头便拜”。

原来真正了解自己、认同自己的,偏偏是这群江湖人士。

直至遇到了戴宗和李逵、张顺。

(五)

在与戴宗相识过程中,还发生过一段波折。

宋江没有亮明身份之前,戴宗前来敲诈勒索宋江,并且恶狠狠地喝骂道:

“我要结果你也不难,只是打杀一个苍蝇。”

直到宋江亮明身份,并拿出吴用的推荐信后,戴宗赶忙纳头便拜。

戴宗固然对“及时雨”宋江是非常尊敬的。

试想,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的犯人,落入戴宗手中,又会是怎样的下场。

这种天上地下的差别,这种人情的冷暖以及底层官吏的腐败冷酷,也令宋江格外触动。

紧跟着宋江患病,卧床将近一个月。

这段静养的时间,也是宋江难得的沉淀自己的时光。

过去的一段时间,从他释放晁盖再到怒杀阎婆惜,从他在清风山被刘高的夫人出卖,再到他回老家自首,从他被刺配江州,再到他来到江州前后这林林总总的遭遇。

这些遭遇,令他对社会现状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刻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在清风山时候,宋江决定领着花荣、王英等人投奔梁山泊是出于义气冲动,那么此刻,宋江其实已经下意识地在考虑对自己未来全新的规划。

从宋江本人的立场来讲,他失手杀人,然后自首并且被发配江州,已经彻底将他的从政之路堵死。

而这一番遭遇,也让宋江彻底认清了他所向往的官僚体制,他明白,想要凭借跻身于这个业已黑暗腐朽的体制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已经不可能了。

宋江亲眼目睹了,他所接触的那些官吏一个个虽然正襟危坐,实则包藏祸心。他们贪赃枉法、蹂躏百姓,为他所不齿。

反倒是那些被逼落草的人,那些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人,个个义气千秋、光明磊落。

是继续留在江州,浑浑噩噩地过完自己的服刑岁月,然后重头开始,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还是另辟蹊径,继续追寻他曾经向往的理想?

宋江并没有考虑好,不过在潜意识中,宋江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六)

大病初愈的宋江,这天走出了牢城。

无所事事的他,原本想找戴宗、李逵、张顺等人小酌几杯,度过一个安逸的下午。

如果那天下午他能够得偿所愿,也许就再也不会有后面发生的一切故事。

然而,宋江一个人也没找到。

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州,在这样一个烟雨如画的午后,宋江一个人百无聊赖地来到了浔阳楼。

一个人身在异乡的人,处于极度孤独、落寞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眼前的美景、美食、美酒——这样的美反而更加充满伤感。

养病期间的静处,固然让过去的遭遇沉淀了下来。

但是此情此景,却令这一切连同更早年间的经历统统翻涌上来。

在落寞的驱动下,在酒精的麻醉下,宋江身体里的令一个自己开始苏醒并兴奋起来。

失去了官场,但是得到了一个江湖;

失去了同僚,但是却得到了一众兄弟。

人生如斯,还有什么可沮丧的。

想明白了这些,宋江顿时觉得自己通透了起来!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在浔阳楼题诗,看似描写风轻云淡,实则在平静之下,早已暗流汹涌。

敢于在浔阳楼这样一个公众场合写下这样的诗篇,更像是被多年官僚桎梏压抑已久的宋江,大声的咆哮与宣泄!

从此之后,《水浒传》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启了!

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水浒传中宋江的蜕变)(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