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视角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的八大方法)

写作视角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的八大方法)(1)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动作描写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记叙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的描写,就是要写出人物在具体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描写人物动作。

一、顺承连接式  

所谓顺承连接,就是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承接相连的关系,是动作描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对象来看,分为两种:  

1、由某一个对象来发出。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事物。通过对这个对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动作描写,来达到某种目的,或体现某种发展。至于动作的多少,可根据写作需要和对象变化情况来定,但至少要有两次,而且是连续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话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话中。一般情况下,动作频率越多,顺承的体现就会越充分。

例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选至《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个动词(不包括鸟雀的3个动词),它们都是人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发出的,其间明显表现为顺承连接的关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鸟”任务,富有浓郁的情趣。  

二、前呼后应式  

所谓前呼后应,就是前面有某种动作描写,后面又出现了这种动作,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这也是动作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呼应的内容,可以是情节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人物特点方面的。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调性。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在文中间隔的距离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1、动作之间相隔语境较近。这种情况,一般在一个段落中,通过前后某种动作的反复,以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或发展变化情况。

例如:“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选至《背影》)

这段文字,主要是写“我”动身之前父亲的两个心理性动作。前面写道“颇踌躇了一会”,隔了一句又说“他踌躇了一会”。这两个心理动作,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出门的不放心,又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不仅作者“我”深有感触,读者也会印象深刻。  

2、动作之间相隔语境距离较远。这种情况,一般不在一个段落之中,其间相隔一个乃至几个段落,甚至分别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运用这种动作描写要精心安排好,不能有呼无应。

例如:“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选至《挥手之间》)

这两段文字,选自方纪先生的散文《挥手之间》,前者出现在文章的第11段,后者出现在文章的末尾。它们都是写毛泽东同志的挥手动作,都用了7个动词,“举”“挥”“停”等词都是相同的,从而构成了严谨的呼应关系,强调了描写的重点动作。  

注意: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考虑呼应的严密性,防止简单重复, 要通过与其他词句的配合,产生前呼后应、密切关照的效果。

写作视角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的八大方法)(2)

三、对照比较式  

对照比较,就是运用动词之间有对比关系,使文章形成内容上互相关照,意义上相对或相反,从而产生预想的描写效果。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的特点,通过动作的对比描写,才能使被描写的对象的情态和发展变化鲜明地展示出来。这种描写,从动作发出者及其表现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特点:  

1、具有阶段性。这种动作,大都由一个对象发出,但就其动作体现的内容、情节或感情来看,一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么内容上构成对比,要么情节上发生逆转,要么感情色彩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描写相隔较远,与行文顺序相一致。

例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选至《孔乙己》)

这两段文字,所用的两个重点动 词“ 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发出的,都是掏钱的动作。前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开端;后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节的高潮。这两个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排出”来表现孔乙己的显阔心理,通过“摸出”来突出孔乙己的濒临绝境,以此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十分生动贴切。  

2、具有交错性。这种动作,常由多个对象发出,其间存在着对照比较。在具体描写时,一会儿写甲的动作,一会儿写乙的动作,甚至反复多次出现,交相推进,错落有致。

例如:“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子,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参加开渠的人,凡和龙王有点感情的,在上下工时候也绕到庙里磕个头。”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岩。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选至《求雨》)

第一段文字写得是庙里人们的跪香动作,第二段文字写得是于长水他们的开渠动作,呈现出先反后正的交错性。通过不同动作的对比,写出了土改时期两种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及其表现,揭示的主题是比较深刻的。  

注意: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用于对照比 较的几个方面的关键动词,必须处在同一标准之中。例如,要么都是手部动作,要么都是腿部动作,如果前面写手部动作,后面写腿部动作,就难以构成对比,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类。

写作视角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的八大方法)(3)

四、并列平行式  

所谓并列平行,就是被描写的动作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关系,它们不存在先后,也没有因果、对比等方面的关系,动作的发展是平行的,就局部来说,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原意,是一种常用的动作描写手法。这种描写,多带有罗列性,甲的动作是这样,乙的动作也是这样,并列展示,对举出现,形成一定的语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就动作发出的对象多少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1、动作由个体发出,施动对象为一个人物或动物或事物。这种情况,多为列举性,纷呈展示某个对象的有关动作特点,一般构成排比或对举格式,给人一种严整的美感。

例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选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里涉及三个动词——“拔”“抛”“跳”,分别描写了作者“我”在三种不同场合下不同的动作特点。每句一个动词,写一种表现,各句之间,各动词之间,是并列平行的,构成排比格式,表现了“我”在百草园里的生活和玩乐的情景。  

2、动作由群体发出,施动对象至少有两个,多为合体的,常以复称为动作发出者。这种情况,多写概括性内容,即概括所写对象的动作趋势和变化情况,或者分头描写两三个对象及其动作,其间也是平行并列的,或对举,或排比,共同表现其动态特点。

例如:“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街着敌人的半块耳朵。”(选至《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段文字写了两个战士的情况,前者 写手部动作,是“握着”,后者写嘴部动作,是“衔着”,以此来展示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肉搏的悲壮情景。这两句话,两个动作,都是并列关系,如果易位而用,同样可以构成一种对举的格式而不改变原意。  

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描写动作,要防止重复和错乱,动词及其句子之间联结要紧密,要合理。

编辑:心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