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四大才女(明代才女嫁二婚男)

文坛里才子佳人的爱情,有时候比戏本子里的还要精彩,还要感人肺腑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明代大文豪杨慎和妻子黄娥的爱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明朝初年四大才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明朝初年四大才女(明代才女嫁二婚男)

明朝初年四大才女

文坛里才子佳人的爱情,有时候比戏本子里的还要精彩,还要感人肺腑。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明代大文豪杨慎和妻子黄娥的爱情。

一:真正的爱情,是从满头青丝等到两鬓斑白

黄娥,明代著名词曲家,有“曲中李易安”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黄珂是个进士,母亲也是大家闺秀。从小饱读诗书的她,未出阁前就已经是京城有名的才女。

杨慎比黄娥大10岁,也是后来的明代三才子之首。杨黄两家是世家,两人的父亲同朝为官。据说黄娥少女时期初次见到杨慎时,就芳心暗许,一心想嫁给他。不过当时她年岁还小,杨慎也早有妻子。直到她21岁(虚岁)时,杨慎的发妻不幸病逝后,黄娥才作为续弦嫁给他。

嫁给少女时代的偶像,黄峨婚后过了几年很幸福的日子。她和丈夫都是爱舞文弄墨之人,正如当年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可惜幸福了仅5年,杨慎就因谏言被贬至云南。年仅26岁的黄峨带着家人,一路护送丈夫的囚车,一直送到了湖北,仍不愿和丈夫分开。后来押解的小吏都看不下去了,杨慎见妻子一路奔波憔悴,苦劝她回去,黄峨这才回了蜀中老家。此后,杨慎至死也没能回到妻子身边,而黄峨就这样苦等了30年。

从满头青丝等到两鬓斑白,30年的岁月里,她照顾着杨家老小,也从没忘记过远在他乡的丈夫。她写给丈夫的那首《寄外》,500多年来感动了无数文人墨客。

二:黄娥的爱,是不争不抢式的理解

黄娥一生为杨慎写了不少作品,杨慎也经常以妙作回赠,后世将二人的散曲作品编成了一部《杨升庵夫妇散曲》,感动了不少人。但事实上,早在刚嫁给杨慎时,黄娥就已经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丈夫的爱。

那时黄娥初嫁,写了首56字小诗送给丈夫,诗没有名字,但却体现她的大智慧。作为名满京城的才女,下嫁给杨慎这样的二婚男,她不但不嫌弃丈夫,而且也很理解丈夫对结发妻子的感情。所以这首诗,她是这样写的: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番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这是一首咏石榴诗,才女以石榴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一片痴心。一般来说,以花自喻写爱情,要么就是写梅、写桃、写海棠等,但黄娥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个续弦妻子,所以不提与百花争春,只愿做一树有心的石榴花,陪伴丈夫终老。

首句写石榴来自西域,是被有心人移栽到此地,但它也一样能生根发芽,开出绯花来,这是石榴的坚韧。次句写出了自己对丈夫的一片深情,不希望能大富大富,只愿陪着丈夫体会夏之绚烂。

五、六两句其实是一语双关的。他们的爱情来得有点儿迟,但终究还是来了。“独秉灵根放故迟”,解释了石榴为何在春末夏初时才开放,因为它有灵根,并不想与桃李争艳。这样写,其实就是打消丈夫的顾虑。自己并没想取代发妻在他心里的地位,只想在另一个季节,独自盛开。不卑不亢,却又识大体,何等才情!最后的落笔,写出了石榴之美。它虽独自开放,却也朵朵如霞,光彩照人。夏天的傍晚,一阵凉风吹过,品赏它们正合适。

纵观这首诗,是既有情商,又有水平。我们感受到的是才女对丈夫不争不抢式的理解,也是一生相伴的坚韧。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公元1559年,杨慎客死他乡,黄娥苦等30年,还是没有盼到夫妻团圆。此时已年过六旬的黄娥,又踏上了接丈夫的遗体回家之路。她一路行至泸州,接到了被生前好友送回来的丈夫。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当年汉代卓文君的美好愿望。可惜,世上的爱情有多少真的能永不相离呢?面对不算完美的爱情,蜀中才女黄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杨慎是幸运的,能娶得这样的妻子。但很多人却觉得黄娥的一生是个悲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如果没有爱,30年的苦守就是痛。但对于黄娥这样痴情女子来说,坚守爱情是她的选择,从她写给杨慎的数首作品来看,她无怨无悔。大家若是有兴趣,可以找一些黄娥的诗作来读,相信会和笔者一样,感动落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