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号由来(34御弟)

谈及高僧,或许人们心中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三藏、御弟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两个别号——御弟和三藏法师,这两个法号虽然都不是无中生有,但它们在小说中的由来和历史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藏法号由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藏法号由来(34御弟)

三藏法号由来

引言:

谈及高僧,或许人们心中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三藏、御弟。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两个别号——御弟和三藏法师,这两个法号虽然都不是无中生有,但它们在小说中的由来和历史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尽管《西游记》是小说创作,但它毕竟是一部有历史原型的小说。在进行小说加工,艺术优化的时候,为了彰显主人公的与众不同,在一些历史事实上并没有完全遵循。而《西游记》又是这么家喻户晓,这导致了很多人对唐僧的别号都存在错误的认知。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历史,看看真实的御弟和三藏法师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

玄奘和尚像

一、《西游记》中唐僧别号的由来

首先在西游记中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唐僧的别号就是"御弟"。在《西游记》中,御弟这一别号的起因源自南海观世音菩萨在唐太宗、文武百官和唐僧面前说的一句话

"礼尚大唐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尽殷勤。此经能上国,能超贵出群。若有肯去求者,求正果金身。"

观世音菩萨都把话说的那么明显了,那唐太宗当然要表示一下。于是就问当朝的文武百官:"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要知道唐朝贞观盛世,文武百官一个个生活富足惬意,谁愿意去冒这个危险呢。自然,没有一个官员敢说我愿去三字。这毫无疑问,一定程度上是拂了唐太宗的面子。

我猜想唐太宗当时也是极为尴尬的,号称大唐盛世吗,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为国家谋福祉。又羞又怒之时,一个人站了出来,高声应答道:

"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保我王江山永固。"

没错,这个"贫僧"就唐僧。唐太宗当时那叫一个高兴,大喜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于是唐太宗就快刀斩乱麻,和唐僧在寺庙佛前结拜,直呼:"御弟圣僧"。

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想一想,作为一个国家的帝王,怎么能如此亲率的就和一个僧人结拜?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伏笔,一切要从魏征斩龙王说起。

龙王违背天条,魏征奉命问斩,龙王求太宗帮他求情。谁料魏征梦中斩龙王,龙王认为太宗无言,冤魂索命,太宗因此去地府走了一遭。而这一遭就是事件的开端,当时的唐太宗其实并不重视佛教。在地府的时候,他见到了地藏王菩萨,见到了许多恶鬼亡灵,重新认识了一下佛教。

这些给他震撼的同时,也让他感到恐惧。于是他需要一个守护神,这样,他选择了佛教。而在没多久之后的观世音菩萨现身,唐僧的自告奋勇,都让他精神百倍,认为自己的国家得到了佛教的庇护,所以御弟二字,就名正言顺了。再加上西天有经三藏,于是三藏的别号也因此而来。

二、玄奘法师——历史上的唐僧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在历史上,唐僧从来没有和唐太宗结拜过。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叫做玄奘法师。玄奘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原名陈祎,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其先祖为陈留人。玄奘从小就接受儒学和佛学,聪慧过人,年仅十三岁的时候便被破格剃度。要知道那个时候想要当僧人可是极为严格的,和今日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玄奘的天资有多么高。玄奘和他的兄长一同学习佛法,618年由于战乱来到了四川学习。在他居蜀的四五年里,拜于各个名师高僧的门下。从小乘经论到大乘经论;从南地论学派到北地论学派。他苦心钻研,学业大进,声明逐渐外显。

之后玄奘和兄长离开四川,入汉川,至益州。他四处游历,参访名师,讲经说法。随着他的学识和佛法一点点提升,一个问题逐渐萦绕在他心头。当时法相学形成了北方地论学和南方摄论学,玄奘一直在思考,究竟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将这两个学派统一起来。这其实也是玄奘心中一直以来都有的愿望之一。

唐时的佛教盛行是毋庸置疑的,但正是这样的风气导致了佛学中一些理念的分歧越来越多,不同学派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了统一中国的佛学思想分歧,玄奘法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西行。

但是和《西游记》中大为不同的是,玄奘从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应允。最后他选择的是"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所以《西游记》中浩大的送行,以及所谓的结拜为兄弟,赐号三藏,都不过是艺术的创作。

当然了,御弟和三藏法师这两个别号其实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并不是如小说中那样写的。

一、御弟和三藏——玄奘别号的历史真相

1、此御弟非彼御弟

《西游记》中,唐僧是因为和唐太宗结拜为异姓兄弟,因此被称为御弟。历史上也的确有人和唐僧结拜为异姓兄弟,但是却不是唐太宗,而是高昌国国王。

唐僧进入高昌国这件事让高昌国国王非常高兴,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来。不过玄奘虽然在大唐声名不小,但恐怕还传不到高昌国内,这又是为什么?原来,朝时国外的很多宗教传至高昌国,再由高昌国传入中原。当时的高昌国人口三万,僧侣三千,对佛教信仰已极。

然而传入高昌国的经文却没人看得懂,这让国王麴文泰很苦恼。就在这个时候,麴文泰听说玄奘法师行至高昌国附近。这对于他而言当然是一件喜事。为了留住玄奘,他甚至封玄奘为高昌国的国师。

但是玄奘西行的决心又岂是权势和利益能够撼动的呢?他帮助高昌国国王翻译完经文之后便向国王辞行,想要继续西行,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国王明白了,自己是留不住他的,于是在玄奘临走之前,他要求玄奘答应他两个条件:其一,和自己结拜为兄弟;其二,取经归来,在高昌国讲经三年。

说实话高昌国国王对玄奘真的有兄弟情谊吗?他走的这两步棋,一个是强行让玄奘与高昌国国扯上关系,让玄奘以后到高昌国来名正言顺;另一个就是直接让玄奘在高昌国滞留三年。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玄奘助力发展自己国家的佛教,弘扬佛法。

毕竟佛教在高昌国,已经近乎是国教了,一个国教的领袖人物是国家主人的结拜兄弟,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会差吗?国家统治者的政权会动摇吗?当然,玄奘法师不会在乎这背后的真实目的,因为高昌国国王对他的帮助的确很大。为了玄奘西行的更加轻松顺利,高昌国亲手写了二十四封信给玄奘接下来要走的二十四个国家。

就这样,玄奘法师、国王御弟,带上国王给的随从,出发了。这就是御弟这个别号的历史真相。

2、三藏法师——对玄奘佛法水平的高度赞扬

在高昌国国王的帮助下,玄奘带领人马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进度的最高佛学学府: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当时印度著名的佛教学者是戒贤法师,玄奘对佛法的见解和领悟能力深得他的欣赏和喜爱,于是便决定收玄奘为自己的弟子。自此玄奘就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佛法,寻找统一大唐佛教分歧的方法。

西天取经取的是否真的是经卷三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的玄奘绝不是因为天竺有经卷三藏而被赐号三藏的。

首先我们看看三藏是什么意思?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了《律藏》、《经藏》和《论藏》。而"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经典的法师的尊称,简称"三藏"。在那烂陀寺的四千名僧侣之中,有一千多人精通二十部律论;精通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而想要得到三藏法师的称号,那就至少需要五十部。

毫无疑问,玄奘凭借自己的刻苦好学和极高的悟性,最终达到了这样的成就。在他跟随戒贤法师学习的第五年里,经过严格的考验,法师决定授予他"三藏法师"的称号。而在那烂陀寺建成至今的历史里,只有九个人,得到了这尊贵的称号。现在,玄奘是第十个。所以三藏法师理应比御弟这个名号更加响亮。因为这所代表的,是玄奘在佛法领域的成就在历史上绝对可以排进前十;代表的是大唐佛学兴盛统一的希望。

结语:

《西游记》中对唐僧别号的由来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作自然是无可厚非,毕竟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传记。但真正的历史也不应该被小说所掩盖,读者们也不应该误将小说当做历史。我们可以记住唐太宗和唐僧结拜为兄弟,赐号三藏的佳话。但我们也更应该记住玄奘法师与高昌国国王结拜的情谊,得戒贤法师授予"三藏"的荣誉。因为这意味着对一代佛学宗师的尊重与敬仰,更是对历史保持一种应有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