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男子的称呼(唐朝的称呼)

如今我们比较熟悉的各种称呼,基本上是明朝以后逐渐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然而,关于盛唐时期的称呼问题,与现在大众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有哪些比较常用称呼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唐朝对男子的称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唐朝对男子的称呼(唐朝的称呼)

唐朝对男子的称呼

如今我们比较熟悉的各种称呼,基本上是明朝以后逐渐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然而,关于盛唐时期的称呼问题,与现在大众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有哪些比较常用称呼吧:

一、对皇帝的称呼

唐代称呼皇帝,较为普遍的叫法是“陛下”和“圣人”,这个圣人应用最多的地方应该是皇帝去某个地方,进去的时候下人大声通报“圣人至!!!”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皇上驾到”“万岁爷驾到”等。此外,“主上”“大家”在称呼皇帝时也经常使用,而在《资治通鉴》就曾记载李世民曾经叫过李渊“大家”。

至于“皇上”“万岁爷”“父皇”之类的叫法,不是意淫出来的就是明清以后才出来的说法,也是拜清宫戏所赐啊!!!当然即便是清宫戏也有很多叫法是不对的。

隋唐时期,对皇帝也可称“至尊”,可这个叫法不是当面叫皇帝“至尊”,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时的叫法,比如两个大臣在谈论皇帝某某事的时候可以用“至尊怎么怎样的”这个说法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多处记载。

二、对官员的称呼

唐代称呼官员,较为普遍的有三种叫法:

1、“姓” “官爵”

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姓赵的“兵部尚书”与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则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

2、“姓” “公”

这是一种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比如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好”,见了魏征说“魏公万福”等。

3、“姓” “官名”别称

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大人”一词的称呼,唐朝时期是用来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如“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等。此外,“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绝不能用来“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称呼各种官员。

在普通官员之间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官职,年轻一点的都称呼为“阿郎”或“郎君”,年纪大一大点有些威望的一般都是称呼为“XX公”等。

三、民间的一些的称呼

1、对男子的称呼

唐时,无“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

2、对女子的称呼

唐代,称呼主母为“娘子”,年轻一点的称为“小娘子”。

“娘子”和“郎君”并非仅用于奴仆称呼主人,外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年少的女子也有呼其为“小娘子”的。相熟男子之间,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呼女子亦可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娘”称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

讲到“郎”,另外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则被称为“郎子”。譬如,“王郎子”。

3、对父亲母亲的称呼

单称父亲,可直接唤其为“父亲”,亦可唤作“阿耶(ya)(这个叫法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还这么叫)。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

单称母亲,可唤“阿娘”,宫中唤皇后为“阿娘”亦可,正式场合亦可称之为“皇后”或“皇后殿下”,而“母后”一词在唐时不用作当面称呼。

四、自称的问题

首先,面对尊长与皇帝则自称“臣”,平民百姓见了皇帝,也同样称为“臣”;皇子皇女皆可自称“儿”,不可用“儿臣”,唐朝尚未见此称呼。其次,普遍情况下,可称呼着自己的字回话,比如男性用的谦称还有“仆”、“愚”、“鄙人”、“下走”等历代通用词,女性用谦称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则是自称为“儿”,而且不必对着父母,对一般尊长平辈客人也这么自称。最后,“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而“某”一词,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全社会上下通用。即便是官员之间,无论官卑大小,但凡除却与皇帝对话时候,与他人对话,皆亦用之自称,纵使与平民百姓对话,亦同样。

对于皇帝,不是所有场合都自称为“朕”、“寡人”、“孤”等,在一些不那么严肃的非正式场合里,很多自称“我”、“吾”甚至“奴”的记载。

面对下属子侄时,无论男女,自称为“我”、“吾”就可以了。对儿女可以自称为“阿耶”、“阿娘”,祖父母对孙辈可以自称“阿翁”、“阿婆”(孙辈也这么叫祖父母)。

五、关于“夫人”一词

唐代,似乎只有国公、郡公妻子才可称“夫人”。“夫人”、“相公”一词在唐代一般都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同“夫人”一样,“相公”之称亦有限制,且只有宰相才可被称为“相公”。再补充一个,女子称呼公婆是叫“阿翁”、“阿家”。也有叫婆婆大家的。不过叫婆婆时念“姑”。大家称呼皇帝时念jia。

六、关于“哥哥”一词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 兄”。此外,据说李世民给李治写过一封信就是以“哥哥”作为署名的。

七、关于“路人”的称呼

有年纪的老人(男),称之“丈人”或“老丈”;老女人,则称之“阿婆”;青壮年男子,称之“郎君”;青壮年女子,称之“娘子”;少年男女,称之“小郎君”“小娘子”。  

八、叫比自己地位或辈分低的人

比如子侄,一般直接叫他的大名、小名、字,当面说话时用“你”“汝”“尔”。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骂人的时候可以骂“狗奴”“贱婢”等,但是唐代时没有叫“奴才”的。家里的奴婢也不会自称为“奴才”,这个词在唐代虽然已经出现,但还不是一个称呼语。奴婢的自称有“贱奴”“婢子”等。

九、关于“公子”“小姐”一词

唐代时“公子”这个称呼一般是指“出身高贵的年轻男子”,不太口语化,在双方面对面的称呼中不多见。 李世民曾说过“朕少时为公子”,唐代最原始的史料还对他家大哥有过“公子建成”的叫法,但是这些都比较象一种“头衔”,而不是那种在大街上一拍人家肩膀“这位公子……”的当面称呼语。

关于“小姐”一称:唐时代,称呼主母“娘子”,小姐“小娘子”,尚未衍生出“小姐”一词。之前的“小姐”称呼乃是贱称”,为大家闺秀所忌。

我们现在普遍的记忆和理解上的诸如皇上、父皇、母后、儿臣、大人、爷(老爷、少爷)、小姐、奴才,在唐朝时都是没有这些称呼的,这些称呼大部分都是现在清宫戏意演出来的,有些称呼即便是在明清时期也是不用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