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6年9月9日零点,得知父亲毛泽东病情恶化的毛岸青在床上辗转反侧。

这段时间,他不知道过了多少个这样不眠的夜晚。

突然,门外警卫员敲门进来,一脸悲痛地看着毛岸青。

“你说吧,什么事?”

他一边说,一边艰难从床上坐了起来。

“毛...毛主席他......”

警卫员流着泪说。

听闻这个噩耗,毛岸青强装镇定,命令警卫员出去,一家三口独自待在房间里。

此刻,其妻子邵华早已在一旁泣不成声。

年仅7岁的儿子毛新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脸疑惑地看着父母。

而毛岸青心中除了悲痛,更是油然而生几分自责和悔恨。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1)

毛岸青和毛新宇

事实上,时年53岁的他同样疾病缠身,近期一直住在疗养院。

因为怕他身体吃不消,毛主席临走前还一再叮嘱毛岸青不要陪在自己身边。

再加上毛岸青也的确还有很多的工作无法脱手,就一直没能见父亲一面。

想到这儿,他靠在床头,闭上眼睛,眼泪不自觉滑到脸颊,与父亲的往事也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年纪轻轻 历经磨难

最让毛岸青印象深刻的是1931年在上海。

那是他记忆中最黑暗、最无助但又最能成长的一段日子。

1927年,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同敌人作斗争。

为全心投入革命,也为家人安全考虑,他只能选择让毛岸青、毛岸英、毛岸龙三兄弟和妻子杨开慧一起待在长沙。

此前,毛岸青几乎从没有见过毛泽东。

不过尽管脑海里没有父亲的容貌,但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刻在他心里:

“父亲是在做大事情。”

不幸的是,毛泽东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2)

毛泽东

因为其特殊身份,毛岸青他们便成为反动势力用来要挟他的筹码。

自然,孤儿寡母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白色恐怖的气息。

但好在同样作为革命人士的杨开慧十分警觉。

她第一时间就告诫孩子们,绝对不能跟外人提自己父亲的事。

而其本人在那段时间也基本不出家门,就怕被反动势力发现。

可敌在明,我在暗,简直防不胜防。

最终,她的行踪还是被敌方密探发现。

1930年10月24日半夜,湖南军阀何键命百余名手下包围了杨开慧家。

彼时,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一同被抓进监狱。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意志坚定的杨开慧始终没有说出半点毛泽东的下落。

而敌人见这招不好使,就让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

杨开慧自然明白,这是敌人的阴招。

如果这样做,就是往毛泽东身上“泼脏水”。

毕竟要是连毛泽东妻子都叛变革命,那么他还如何令众红军将士信服,如何继续革命。

于是对此杨开慧冷笑一一下,义正言辞地拒绝:

“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3)

杨开慧和毛岸青(左)毛岸英(右)

如此一来,敌人自然气急败坏,又对她一顿毒打。

就这样,在长达半个月的折磨中,杨开慧始终没有松口,为毛泽东和党牢牢地守住“后花园”。

同年11月14日,她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事实上,从被抓住那一刻,她就做好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

但让其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三个孤苦伶仃的孩子。

幸运的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当时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

当他得知孩子们无人照顾的消息后,立即请示党组织,希望把他们送到上海。

1931年1月,在党组织护送下,三兄弟几经辗转到达上海。

初到大城市的毛岸青十分好奇。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栋栋从未见过的高楼大厦;

跟着来回穿梭的黑色“大铁壳”左右晃头;

打量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穿西装旗袍的,也有粗布麻衣的。

然而,还没等毛岸青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一行人就被组织同志送往大同幼稚园。

这是周恩来提议开办的,主要就是用于接纳烈士子女。

只是彼时,毛岸青年仅8岁。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4)

毛岸青

初到陌生环境,加之父母都不在身边,他自然感觉有些无所适从。

好在有组织的悉心照顾,毛岸青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那个时候,他会经常和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互相朗读童话故事、和哥哥弟弟一同睡觉吃饭......

可好景不长,因时任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地下党组织被敌人悉数破坏。

自然,幼儿园一时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最终为谋生,三兄弟去街头流浪。

一开始,他们每天在街头捡破烂、要饭,碰见好心人也许就能过上一天的饱日子。

可如果碰见刮风下雨,就只能在桥洞底下挨饿。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过于糟糕的生活环境让年纪最小的毛岸龙染上重病。

而后,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他在流浪期间不幸去世。

弟弟的去世让毛岸青十分伤心,同时也非常愤恨。

他恨这些反动派彻底毁掉了他的家庭。

从此,革命的种子开始在年幼的毛岸青心中生根发芽。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5)

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

时间一长,兄弟俩也明白了靠乞讨始终不是个办法。

与其把命运交给别人,不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依葫芦画瓢,两兄弟模仿街上报童,也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卖报。

虽然一天挣不了多少钱,但维持哥俩的生计是不成问题的。

可万万没想到,如此艰难求生的日子还有波折。

某日,毛岸青把报纸卖给了一个洋人。

可是这个洋人接过报纸那一刻,瞟了一眼他,便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此举仿佛是在告诉毛岸青,我免费拿报纸是理所应当。

那时,一文钱对哥俩而言都弥足珍贵,毛岸青自然不愿忍气吞声。

他连忙追上去,拉住其袖子,有理有据地与洋人理论。

然而,他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本就该得报钱,反倒被结果被人高马大的洋人一把掀翻在地。

或是这一摔让他彻底看清如今的世道,加之联想到此前的种种经历。

他咬着牙迅速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然后随手捡起了地上一节木炭。

只见其牢牢抓住此物,向着一处电线杆走去。

“打倒帝国主义”

那一刻,他边用力书写,边用嘴大声喊出。

可不幸的是,这一幕被正在巡逻的租界巡警看见。

只见一行人拿着警棍就朝毛岸青冲过来。

推搡间,一个巡警突然举起警棍狠狠砸向了毛岸青的头部。

毛岸青“啊”的一声倒在地上,瞬间鲜血直流,染红了领口。

不幸中的万幸,哥哥毛岸英听闻此事后及时赶到现场,把他带到了不远处一座破庙内。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6)

上海街头

因为看不起医生,毛岸英只能向附近热心市民寻一些草药,煎成汤喂给弟弟喝。

在他精心照顾下,毛岸青终于清醒了过来。

但由于治疗不及时、不正规,他的头部留下了严重后遗症。

而此病,在之后的岁月中折磨了毛岸青一辈子。

不过,即便生活条件如此恶劣,毛氏兄弟始终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从来没有偷拿过别人一次东西。

后来毛岸青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

“我除了没偷人东西, 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 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

父母为革命事业,并没有给予毛岸青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可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或许也是这些经历,让他早早体会到人间疾苦,认识到革命必要性。

继而在往后的日子里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代伟人 舐犊情深

当然,毛岸青之所以能够度过如此艰难的时光,除了他自身顽强的意志,也离不开父亲毛泽东和党组织对他的庇护。

1936年6月,得知两个儿子在上海的遭遇,毛泽东罕见地潸然泪下。

当时,他转过头对旁边的秘书说:

“苏联不是答应接收一批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党和红军领导人的子女吗?我这两个孩子符合条件的话就让他们去吧”。

就这样,遭受多年苦难的毛岸青和哥哥一起被送到苏联留学。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7)

毛岸青(左)毛岸英(右)和周恩来夫妇在苏联

过上安稳生活的毛岸青并没有放松自己。

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刻苦学习俄语、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

其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革命做一点贡献。

跟父亲一样,毛岸青也经常挑灯夜读。

可头部的伤时常让他头痛欲裂,厉害时甚至都拿不起笔。

但是毛岸青总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战胜生理上的痛苦,咬牙坚持完成了十年制的学业。

1941年2月份,正在研读马克思著作的毛岸青和毛岸英收到了一封信。

书信人正是远在陕北的主席父亲:

岸英,岸青:

很早以前,接到你们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不起你们。但我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

不过,我并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读完这封信后,毛岸青直接蹲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哥哥和周围人见状,纷纷上前安慰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

这是毛岸青第一次感受到父亲对他热烈又深沉的关怀与爱。

同时,也是因为这封信,他解决了此刻的迷茫,立刻做出学习自然科学的决定。

在信件最后,主席还附上了一张书单。

上面写满了他为孩子们精挑细选的好书。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8)

毛岸青(左)和妻子与毛泽东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

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宽容慈祥的父亲,也像普通人一样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

言传身教 不搞特殊

除了对孩子们的关爱,毛主席还时常提醒他们要融入群众、不要有特权思想。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主席就曾经严肃指出:

“党高级干部子弟的教育不仅是家事,还是国事;从小就应该让他们树立起平民意识,不许搞特殊!”

而他是这么说的,更是如此做的。

1947年1月,毛岸青从苏联学成回到延安。

可主席见到儿子第一件事,居然是安排他到黑龙江农村去接受劳动锻炼。

临走前,他还再三嘱咐毛岸青:

“你虽然是苏联留学的高材生,但是你掌握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我们共产党人最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呀,你不要觉得自己是我毛润之的儿子就搞特殊,在农村要好好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

听闻,毛岸青使劲地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记在脑子里。

就这样,他化名为杨永寿去到黑龙江克山县,参与土改试点工作。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9)

黑龙江克山县毛岸青纪念馆

但实际上,刚刚回国就到农村的毛岸青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常年在苏联生活,他已经吃惯面包、牛奶,再吃农村的大锅菜就显得很不适应。

而且他也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只能用手抓着吃。

非但这样,与村民交流更是一大难题。

因为当地村民几乎都说方言,他根本听不懂。

可即便是这样,毛岸青还是没有忘记父亲的话。

他下定决心,主动融入乡村生活。

毛岸青深知,只有真正成为这里的人,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饮食不习惯就强迫自己吃,吃多了自然就习惯;

筷子不会用就反复练习;

交流成问题,就努力去克服。

那个时候,他会向当地村民请教方言,然后每天早上提前起床练习。

凭借这份毅力和恒心,毛岸青很快就适应了克山县的生活。

那段时间,他不仅经常去村里挨家挨户调研,还主动帮村民们干农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期间,毛主席多次给毛岸青致信。

在信中,既有对劳动工作的关切,又有对儿子个人生活的问候。

一直到毛岸青离开农村的那一天,乡亲们才知道与他们同吃同住的杨永寿竟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毛泽东对他的言传身教。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10)

毛主席

而同样接受这份教导的还有大儿子毛岸英。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为国家安全的百年大计,毛主席果断下令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作为主席长子,毛岸英主动提出要跟随彭德怀总指挥征战朝鲜,毛主席也爽快答应了这个请求。

只是一听到主席要把儿子派上战场的消息,身边人反倒都炸开了锅。

很多人都劝毛主席不要把毛岸英派上战场,这样太过于危险。

可听闻这些话,毛主席却严肃地对他们说:

“你们都说我不让他去,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这句话让周围的人一下子鸦雀无声。

他们从心底里佩服毛主席的心胸。

可令人遗憾的是,仅仅一个月后,毛岸英就不幸被美军战机炸死。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毛主席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失去理智地痛苦。

他望向天空长叹一声,随后对秘书平静地说:

“岸英是因为革命牺牲的,既然是革命,哪能不死人呢?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个大事...”

听闻,秘书都忍不住掉下了心疼主席的泪水。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11)

毛主席与毛岸英

毛主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妻子、孩子先后离他而去,但是他每次都是抹干眼泪继续上路。

即使是满门忠烈,他也从不允许自己的家人搞特殊、脱离群众。

这大概就是毛主席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吧。

优良家风 代代传承

想到这里,坐在床上的毛岸青感慨颇多。

他望向一旁的儿子毛新宇,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新宇,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爷爷这样对人民有用的人!”

年幼的毛新宇朦胧地点了点头。

他现在或许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但是他以后一定会理解的。

1976年9月11日,重病缠身的毛岸青带领一家人赶到人民大会堂。

在这里,他见到了许久未见的父亲。

那一刻,主席就那样安详地躺在那里,看上去依旧慈眉善目。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12)

毛主席遗体

见状,毛岸青甩开了医护人员的搀扶,一瘸一拐地走到父亲面前,趴在上面大哭起来。

后来由于悲伤过度,身体一直不好的毛岸青一度昏厥过去。

现场的医护人员才紧急把他送到医院。

可等他醒来后,医生劝他尽量不要再走动,特别是要保持心情舒畅。

也正因此,在同年9月18日举行的毛主席追悼会上,众人未能见到毛岸青的身影。

然而,在别人眼中这是事出有因,可在他自己心里却变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以至于他后半生每每想起此事,都感到耿耿于怀,更是说自己不孝,痛恨这副不争气的身子骨。

可倘若他就此被打倒,那就不是毛家后人了。

没过多久,毛岸青化悲痛为力量。

即便常年卧病在床,他也还是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期间,他还将毛泽东思想有关的著作翻译成外文,销往全世界每个受到压迫的角落。

晚年,他不忘父亲当年的那一番话,坐着轮椅也要带儿子毛新宇去革命老区、工厂、学校调研。

也是因为这样,毛新宇深知,父亲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思念着爷爷。

此后,其还创办了多个学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财产。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13)

毛岸青和毛新宇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回顾他的一生,仿佛是在种种磨难下艰难成长起来。

毛岸青因脑部留下的后遗症,从未上过战场,但却翻译、出版过多部马克思主义著作、多次实地考察、融入群众。

他以另一种方式践行了父亲的嘱咐。

毛岸青死后,毛新宇也没有辜负父亲和爷爷的期望。

他积极研究党史、学习毛泽东思想。

甚至为出版《爷爷毛泽东》这本书,毛新宇亲自跑到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地调研,切身体会到革命的艰辛。

后来,他先后出版过《爷爷毛泽东》、《爷爷率红军走过》、《我的伯父毛岸英》等十余部著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

非但这样,在新中国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他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0年,毛新宇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后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

2010年7月20日,他晋级少将军衔。

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毛岸青为何没去送葬)(14)

毛新宇一家

身为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没有搞任何特殊,为人行事都十分低调。

其始终牢记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和妻子孩子过着普通人家的生活。

神奇的是,在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毛主席的曾孙子也恰好出生。

为纪念这个特殊的巧合,也为让儿子一生都记住毛家家训,毛新宇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毛东东。

后记

“前人辛苦,后人享福,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也,还得承认。”

这是毛主席在1959年,时隔32年再一次回到家乡父母坟前祭拜时发出的感叹。

毛主席虽是一代伟人、担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期望,但是他同时也非常注重家风的建设。

从毛岸英、毛岸青到毛新宇、再到毛东东,毛主席总是在以身作则地指引着他们前行。

参考文献

毛泽东.毛泽东致毛岸青书[J].党史文汇,2013(09):29.

王建柱.又见韶山杜鹃红——怀念毛岸青[J].党史博采(纪实),2007(08):50-52.

陈家兴.“凡人”毛岸青[J].党建,2007(05):5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