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学习方法9种(最科学的方法教你如何学习)

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你们相信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9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9种(最科学的方法教你如何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9种

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你们相信吗?

不过作者说了,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解心理活动方式的基础科学,依靠实证研究来考察人类感知、记忆,以及思考的方式。

最好的实证研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假设,然后用一组实验来检验,而实验的设计与客观性必须有严格的标准。这本书介绍了这类研究成果的精华。这些研究经受住了科学界的检验,并被发表在专业的期刊上。

作者比较严谨,对于不确定的东西不轻易下结论,只是抛出一种观点,具体正确与否还要靠读者自己实践与思考。

想想你的经历,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事是记忆最深刻的,那些你曾经克服的困难是你现在最引以为豪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不是那些轻松悠闲的日子,而是那些在苦累中奋斗拼搏的日子。

首先说说学习的误区

1.机械式地重复阅读

很多人喜欢使用那些自认为有效的能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连续重复的、机械式的学习,它是没有意义的,不会产生持久记忆。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2.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在2002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总结过这个问题,他说:“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们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还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很多学生就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3.学习错觉和记忆扭曲

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他们经常会利用自己的感觉办事并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会基于主观经验做出判断,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主观记忆相比,人们对客观记载的信任程度只少不多。

原因之一是我们喜欢脑补。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所有的方面,只能记住对我们情感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他的就会用脑补来填充。比如,一段关于残疾女孩海伦·凯勒的文字,很多人在阅读之后都错误地认为“聋、哑、瞎”这三个字出现过。

原因之二是外在的暗示。一个是误导性暗示。有个案例是让人观看一段视频:一辆汽车驶过十字路口的停车标志,与另一辆正在通过的车相撞。过后让一部分人判断车辆互相“接触”时的速度,他们给出的平均估测是每小时32英里。再叫另外一组人做同样的判断,只不过在发问时把“接触”这个词改为“撞击”,这组人给出的估测均值则是每小时41英里。还有一个是反复暗示。那些经常在我们耳边出现的一些演说家说的话、一些广告,时间长了我们就会信以为真了。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曝光效应,也叫做熟悉定律,就是一个人经常出现在你面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

关于学习的几个认知:

1.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既要积累知识,又要学会创新。

2.学习有三个关键步骤:

编码:

获取知识。大脑把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

巩固:

加工知识。把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巩固。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复习、演练、新旧联系等都是巩固,据说睡眠也有助于巩固。

检索:

提取知识。主动回想、亲身实践再加上时不时的练习,学过的东西就不会遗忘。

3.欲求新知,先忘旧事。新知识规则、条件等与旧知识不一样时,要忘掉它,否则它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4.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是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保持检索路径不会被忘却),也取决于你是否建立起了强大的检索线索,因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记忆。

5.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6.主动参与,可以产生持久记忆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流体智力”,也就是抽象推理、理解不熟悉的关系,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组成智商的智力有两种,其中之一便是流体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即人们从多年经验中积累下来的知识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与记忆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晶体智力,

有几个关于大脑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知道: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

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尚属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科学家已经证明,联想学习这种活动(也就是学习并记忆无关事物间的关系,例如人的姓名与面孔)可以刺激海马体中生成更多新的神经元。神经发生的增加先于学习活动的进行,意味着大脑会主动学习,而且这种增加在学习活动完成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意味着神经发生在记忆巩固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说明有间隔的、花费精力的检索练习有长期性效果。

书中提到了几个经过实验研究的学习方法:

1.检索式学习

即主动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检索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检索的两个显著好处:

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就是有规律地自测,不断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推迟时间回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做能更好地巩固记忆。也就是学完东西不要立马检测,而是隔一段时间再来检测。

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

检索练习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低权重的小测验和自测、在别人教给你解决方案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等等。

2.间隔学习: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所以对于那些一天读一本书的人,能否真正消化吸收是令人质疑的。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3.穿插学习 多样化学习

穿插练习就是把不同的主题穿插起来练习。学校的课程表就是穿插练习,它不是先把数学学完,然后学语文,再学英语,而是把不同的学科穿插在一起贯穿整个学期。这样能保持能长久的记忆,掌握得更牢固。

多样化练习就是同一主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它能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东西,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你进一步理解到,想要在不同条件下获得成功,就要有相应的行为。你对条件的领悟更加透彻,并且发展出了一套更为灵活的“行为词汇表”——应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行为。

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一个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4.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5.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

举个例子:1.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另外,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故事,比如把某个故事与你知道的人类的野心和造化弄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你就能把这个历史故事记得更牢固。2.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6.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型,将新知识与已知知识联系

反思和演练: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最终知识会形成条件反射。

7.保持成长心态

说了这么多方法,都验证了一个观点,为学习付出的努力越多,效果越好,当然不是表面的身体上的勤奋,而是大脑的思维的勤奋。小米的雷军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美团的王兴也说过:大部分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揠苗助长,一万小时理论是有道理的,我们要遵循学习的客观发展规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