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谢师恩(又是一年教师节)

又是一年教师节,师恩难忘。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刘绍棠先生忘不了自己的老师,尚书以及我们所有人,谁又能忘记自己的老师?

出生到成年,一步步走过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教师与父母共同相伴我们一路成长。相信每一个人都对自己不同时期接受教育的老师记忆犹新。幼儿园的老师夸你可爱,吃饭时留给你一个苹果;小学的老师放学后留下来给你补习,甚至把他家不穿的衣服来过来给你;中学老师写给你的评语,大学老师推荐你去不错的地方搞研究……这样的教师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永远的怀念。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学国学网尚书向人类的灵魂工程师送上节日的祝福。祝福普天下的教师都身体健康,节日快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教师节”,只是日期不同于现代社会。除了教师节日期不同以外,古代教师又在哪些方面和今天有所不同呢?

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在古时,我国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教师)。”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说:汉、晋时期,每年农历8月27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祭奠孔子,“置休经师,也要 授束脩(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农历8月27日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先进教育工作者”这些 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8月27日这天,不但祭典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还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从各个朝代尊孔祭孔、尊师重教的实际,说明农历8月27日便是古代的教师节。

古代教师节的礼物

礼物表达心情,孩子如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老师自然是有一份功劳。礼物也是对老师工作的认可和感激。

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古代就有“博士”、“教授”——教师的称呼多着呢!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

【博士】

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宋代教师考试难着呢!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

我不是尚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的师生关系相比今天更显突出。父母带着孩子去私塾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叩拜孔子的牌位。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也一直传延至今。《吕氏春秋·尊师》里写道,“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古代要求老师治学严谨,严谨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这在《学记》里有详细的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师节感谢师恩(又是一年教师节)(1)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