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十六字精髓(传习录第一篇其一)

从今天起,我将根据《传习录》的篇章,逐章和大家一起来品析《传习录》,并尽量浅显地解释,让大家更容易读懂心学,读懂世间的大学问,让大家在纷杂乱世,坚守初心,入世且洞彻,愉悦且内心光明地生活。

世间万物的道理是在事情与事务中,还是在自己的心中,儒学纷争不断,大儒朱熹认为道理在事物中,所有主张万事万物要格物以致知。阳明先生则认为心即理,所有一切的准则都在内心,守护并澄明内心则懂至理。世间的知识与道理是无穷无尽的,变化莫测的,通过具体事物去明白道理,则不能穷尽,且是缘木求鱼,不能因时而变化。

阳明先生的例证:

1、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 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

我的例证:1、定理、公式与题目的关系,题目有万万千千,定理如内心,只有一个,比如会速度与距离的公式或定理,那么题目千变万化,依然会做,不可能去穷尽每一个题目,只需要懂道理。

2、木匠与木头的关系,你想要家具,看到家具是木头做的,跟木头要家具,显然不太现实。

传习录十六字精髓(传习录第一篇其一)(1)


【原文】

传习录十六字精髓(传习录第一篇其一)(2)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事时吗?”

传习录十六字精髓(传习录第一篇其一)(3)

【原文】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 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 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 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译文】

徐爱说:“就象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 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现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 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在交 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反问先生,懂得大道理要从内心获得,那么在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需要从外界获取吗?比如孝顺父母,冬天添衣服,夏天帮助凉爽,很多细节,需要从外界获取吗?

阳明先生回答,如果有孝顺之心,那么天冷自然想到父母,自己的体会、感受会考虑父母,细节方面自然会做到,不需要向外界获取。

阳明先生的例证:注重细节就是孝顺的话,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主要还是考量你的内心是否有孝顺之心。

传习录十六字精髓(传习录第一篇其一)(4)

【原文】

传习录十六字精髓(传习录第一篇其一)(5)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 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 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 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道:“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

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样从事物上获取?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郑朝朔于是说:“就象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徐爱在这一天中又有所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